正文 第41章 世間的人情關係(1 / 3)

一、別總是仰著頭

在一個單位裏,常常讓人感到最難相處的就是領導。其實,隻要你明白了一些基本道理,你會發現,領導並非那麼可怕。

領導決非聖人。衝撞領導會激發他的怒火,對你充滿敵意。恨人是最可怕的。不要把自己撞在槍口上。與領導談話,應注意方式方法、態度和時機問題。

你永遠是領導的下屬,一定要搞明白這一點。成為領導離不開而又絕非親密無間的助手,你就能把握住身邊的機會。

千萬記著:在領導麵前,別總是仰著頭。

雞蛋碰石頭

人一旦被人恨,往往就會進一步惡化事態,使領導從此對你充滿敵意。所以,下級一定要注意不要使自己成為領導仇恨的對象。而衝撞領導,最能導致領導的恨,使他對你充滿怨恨和怒火。

大多數領導喜歡號令於自己的下屬,這不但是上下級組織關係的必然要求,也是領導履行職責、達到預定目標的前提保障。領導們一般都會認為,自己有權要求下屬去做某些事情的。

許多領導還認為自己比下級要優秀,因此才能夠做領導,在潛意識中,有著很強的優越感,對自己充滿信心。那麼,優秀的人發出的指令,下級就應服從,而不是各有主張、各行其事,破壞自己的計劃。

領導有著很強的尊嚴感。行使權力、發布命令,使事情向著自己所預想的目標發展,會給他帶來這種感覺。而尊嚴是一個人最敏銳、最脆弱的感覺。因為它總是同一個人最本質的某些東西相聯係的,侵犯尊嚴便等於是對人的汙辱和蔑視。這在自認為理所當然地享有受人尊重的權力的領導的眼裏,是絕對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諒解的。

許多時候,下級的衝撞會使領導下不了台,麵子難堪。如果領導的命令確有不足,采用對抗的方式去對待領導,這無疑會使他感到尊嚴受損,以敵意來對抗敵意。特別是在一些公開場合,領導是十分重視自己的權威的,或許他會表示,可以考慮你的某些提議,但他決不會允許你對他的權威提出挑戰。

下級衝撞領導,一般都會使用比較過激的言辭,特別是一些很傷感情的過頭的話,這些話會像一把把尖刀直衝向領導的內心,這勢必會惹得他怒火中燒,大發雷霆,視你為敵。在這種情形下,你可能是出於某種忠心才說的,但如言辭不當,反而會使領導認為你是一直心懷不滿。他會想:“這家夥隱藏得好深,競騙過了我!原來他一直對我有成見、一直是三心二意,今天終於暴露出來了!”一種算總帳的仇恨就會像火焰一樣地燒起來,以致於失去冷靜的分析。

對抗會使領導失去理智。一旦尊嚴受損,便覺得權威受到挑戰。在麵子感到相當狼狽難堪時,會使他把事態看得十分嚴重,一時也不會考慮什麼是非曲直,隻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種情形下,領導一般都會十分激動,甚至是頭腦發昏,惱羞成怒。失去冷靜的判斷,你就成了他的第一號敵人,過激行動常常會因此而發生。即使是當時比較克製,事後也會是越想越氣惱,找機會報複你。

由上所引發的悲劇,下屬不得不引以為鑒。

三國時,諸葛亮初展才華,火燒博望坡,殺得曹軍大敗。曹將夏侯淳對曹操說:“劉備如此猖狂,真是心腹之患,不可不先下手為強,除掉它。”而曹操也認為,劉備、孫權乃自己統一天下之大障礙,所以決定發兵討伐,掃平江南。

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卻是迂腐得很。他以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虎踞龍盤為名,稱曹操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出,仰天長歎:“以最不仁義去討伐最仁義者,怎麼能不敗呢!”結果被人聽去,報告了曹操,曹操於是大怒,誅殺了他的全家。

據說,早就有人對孔融說過:“你這人剛直得有些過份了,這是你自取禍患的根本。”

孔融不謂才不高,但他未領會主人的意圖和決心,出言不遜,特別是以“最不仁”來形容曹操,這怎麼能不使曹操心懷懊惱,必欲殺之而後快呢!

所以,下屬在與上級說話時,切勿激動,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注意態度、方式方法和時機問題,不要衝撞對方,引起上級的怒火,使他怨恨於你。雞蛋碰石頭的結果,下屬一定要牢記於心。

下屬首先應在態度上保持對領導的尊重,切不可流露出對對方的意見不屑一顧的神色。一定要把談論工作同個人的能力或尊嚴區別開來,時刻留意,不能把對工作的看法上升為對人的看法;或不能讓對方誤解,認為自己對領導本人有看法。隻有讓上級感到,你仍然是承認他的權威的,你的意見是針對工作而非是借工作之名行人身攻擊之實,他們多半是會冷靜下來,考慮你的想法。隻要你超脫個人利害,處處替領導著想,領導不是沒有體會的,他會為你的忠誠所感動。

下屬談論問題時,還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一種對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想法。一般來說,語氣要溫和,言辭要避免極端,最重要的是有分析、有判斷,條理清晰,能夠說服人。下級一定要記住,領導是權威,擁有最終的決策權,而你隻不過是建議而已。對領導說明看法,不要選用那些過於肯定的方式,而是要用商討的語氣委婉地加以表達。比如說,可采用這樣的方式:“我想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些?”“也許我的這點看法會對您的計劃有所補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向您反映一些情況的”等等。

另外,下屬還應選好時機和場合。在公開場合說就不如私下裏談好,事已確定就不如事情尚處醞釀中說好;領導正發脾氣時說就不如等他心平氣和時說好。領導心緒低落時說就不如領導正比較得意時說好。總之,下屬應根據領導的脾性、作風、情緒等,相機而動,選擇一個最能使他接受別人意見的時機與他交談。

不能衝撞領導,這是一個一般性的規律,但並不等於說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利用之來深刻說理,達到說服領導的目的。

北宋名臣趙普是趙匡胤的心腹,曾為他出過許多決定全局的妙計,深得宋太祖的信任。平定天下後,趙普建議宋太祖實行“弱枝強幹”的政策,剝奪大將兵權。宋太祖卻猶豫不決,認為自己待之不薄,手下人是不會叛亂的。趙普苦勸無效,便衝撞他說,那你怎麼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太祖恍然醒悟,立刻便下了決心。

要真正做到不頂撞領導,就要注意不可恃才傲物。

恃才傲上者,不尊重領導,不認真對待工作,不會善待自己的才能,往往與領導的關係十分緊張。下級應以史為鑒,從多方麵人手來改善自己同領導的關係。

越是才華出眾的下級,越是應該慎重地處理同領導的關係。就好比越是長得高大的樹木,越是應該埋下頭來,才不致於被風吹折。

一些人,自恃有才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往往與領導的關係搞得很緊張,這不但會給自己帶來諸多不利,有時甚至招來殺身大禍。

在《三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個因恃才傲物而招來禍患的人,在處理同領導關係方麵,他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稱讚楊修:“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由於他“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斷送了卿卿性命”。

曹操曾授意建一座花園,建成後,曹操前去觀看,卻不置褒貶,隻是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而去。大家都不解其意。楊修便說,“門”內添個“活”字就是“闊”,這是丞相嫌門太大了。於是,馬上進行改造,然後再請曹操來看,曹操十分高興,便問是誰能知道我的心意。有人說是楊修,當時,“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還有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三個字:“一合酥”,便放在桌子上,楊修看見了,竟把一盒酥與眾人一起分吃了。曹操問他緣故,楊修說:“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這時,“曹雖喜笑,而心惡之”。

到最後,即建安23年,劉備兵出定軍山,老將黃忠殺死曹將夏侯淵,曹操領兵來到漢中,與劉備兩軍相峙,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正在猶豫不決。曹操一天夜裏正在喝雞湯,見碗中有雞肋,感懷不已。此時夏侯淳入帳詢問夜間口號,曹操便隨口說:“雞肋,雞肋”,楊修聽到“雞肋”二字,便命令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淳得知,驚問其故,楊修回答道:“以今晚的號令便知魏王就要退兵了。雞肋,吃起來沒肉,扔了又覺可惜。現在我們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早回去。來日魏王定會班師回朝。所以先收拾行李,以免臨行慌亂。”夏侯淳聽了,深為信服,亦收拾行裝去了。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回師。晚上曹操出來散步,看此情景,不禁大驚。幾番詢問,有人便把楊修的話告訴了曹操。曹操大怒,以擾亂軍心之名,將楊修斬於轅門之外。

從“操雖稱美,心甚忌之”到“操雖喜笑,而心惡之”再到“操聞而愈惡之”,以致為曹植出謀策劃對付曹操,曹操便有了殺楊修之心。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楊修“恃才放曠”,不懂尊重領導、為領導護台,更不願“夾著尾巴做人”所致。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雖未頂撞領導,但處處與領導對著幹,賣弄自己的才學,這自然不能為曹操所容,必欲除之而後快。這實在應為“恃才傲上”者所警惕。

恃才傲上,目無領導,最終吃虧的隻能是下級,這對下級的成長無疑是極為不利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不尊重領導,喜歡挑領導的毛病。他們是看不起領導的,也絕對不會與之合作。這樣,上下級關係就很難得到正常的發展。領導往往會因其故意損害自己的威信,不但自己不努力還故意泄大家的氣而感到不滿,輕者批評他,重者則把他“炒了魷魚”;做得公道點兒,便以紀律要求他,做得稍過點兒,便是處處給他穿小鞋。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是不會討人家歡喜,受到領導歡迎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看不起領導的能力,對其命令更是百般挑剔,不願用心去落實,敷衍了事。這種人存在於組織中,勢必渙散人心,瓦解鬥誌,為領導所不容。加之其過分聰明,看事清楚又多愛賣弄,領導也是不願親近他的,更不會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去完成。這樣的人,由於很難與領導融洽相處,因此很難做出什麼業績來,往往最後陷入孤獨,不受同事們的歡迎。所以,人固有才,卻難擔重任,最後隻能是碌碌無為,沒有發展。

恃才傲上者,往往把精力用在挑剔上級的毛病,賣弄自己的才學上,不願意認真做事,結果使自己真正的才華也得不到發揮,漸漸地敬業愛業之心日益減少,用於“內鬥”之心增多,個人才華逐漸生疏、埋沒,日久,便成為無所用心的庸才。這與其說是“損人不利己”,倒不如說是“損人害己。”

據有人對400名幹部的調查顯示,有30.5%的下級,其智力和才於超過他的上級領導。在這種情況下,特別容易產生下屬看不起上級的現象。如果下屬不從思想和實際行動上解決這種問題,勢必造成輕慢領導,不服從上級領導的現象,使上下級關係變得十分緊張。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你應該承認與領導之間存在差異,你不僅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上級的長處。上、下級之間有著分工的不同、出現的不同,可能下級在某一方麵比較強,但卻不具備統馭全局的能力。因此,下級一定要以公允、客觀之心多看看領導的長處。

記得一位科技工作者曾對我說過,他說:“我原先總是抱怨自己的上級是個外行,什麼也不懂,反而來領導我們這些精通專業的人。現在我想通了,許多事情咱的確幹不了。領導的工作絕不是一個簡單事,靠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的。現在我對領導很服氣,我得把精力全都用在科研上,出點兒大成績。”

在我們生活中的確存在著這種情況,即有些專業人員被提拔起來後,結果是碌碌無為,不僅工作沒幹好,自己的專業也荒廢了。這說明,智力再高,也不一定是適合做領導。

再者,富有才華的下級應謙虛待人。越是謙虛,就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上級的欣賞。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表示謙虛以取得一種融洽的人際關係,這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處世哲學。下級一定要事事謙遜,處處維護領導的尊嚴和權威,才會得到領導的信任,把你的才幹發揮出來,幹出一番成績。

最後,作為下級應積極主動地與領導進行溝通,坦誠地交流意見,通過幫助領導改進工作來贏得領導的信賴,並使領導逐漸了解自己的才能。

二、輕描淡寫待領導

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是最講究“麵子”的。領導的麵子受損,會使他感到你對他懷有敵意,會使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和損害。所以,下級在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麵子。

中國人是最講究麵子的,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綿綿不絕,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好麵子,其實就是要做到一團和氣,要“和為貴”。人人頭上有青天,各自相安無事,自然皆大歡喜。這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迎合全社會的一個獨特方式。從中國人在飯館爭著付錢到婚娶喜宴上的“見麵禮”,無不透露出中國人的“麵子”哲學。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意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

這種“麵子”哲學的另一麵便是,除非迫不得已,決不首先撕破麵子。即使是對手,心裏已藏滿刻骨仇恨,並且毒計連篇,表麵上卻依然麵帶微笑。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別人麵子,這在中國人眼裏已是具有相當的敵意了,甚至是發出挑戰的信號。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論,即首先撕破了麵子,那就肯定是出於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脅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氣而不得不發。

領導也是中國人,我們都是中國人,即使這種“麵子”哲學是錯的,但在中國這種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下,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國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得出相似結論。所以,當你對領導的某項決策有不同看法時,千萬要以恰當的方式提出來,給領導留點麵子。

第一,在公開場合要照顧領導的尊嚴感。

在領導的眼裏,如果自己的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地公開發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喜歡喜歡他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這樣,在公開場合不給領導留麵子的結果便是,領導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還擊,通過行使權威來找回麵子,要麼便懷恨在心,以秋後算賬的方式慢慢報複。

這種結果,自然是下屬在提出批評和意見時所不願看到的,也違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記了,無論是領導,還是他本人,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充滿人情兒、講究人際和諧的同一個社會中。

領導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的麵子,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這決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這種需要因受到公開的檢驗而變得更加強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威信受到損害,便會使權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損失。它影響到領導在今後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方麵的決定權和影響力。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他說的是否都對呢?是否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這樣,下級在執行中便多了幾分疑慮,這必然會降低領導權力的有效性。因為服從越多,權力的效果就會越好。行使權力必須要以有效的服從為前提;沒有服從,權力就會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傷害,是最傷人感情的,因為它觸動了人最為敏感的地帶,挫傷了“人之所以為之”的信條。在公開場合丟麵子,這說明領導正在失去對下級的有效控製,於是,人們不禁對他個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產生了懷疑。因此,無論是誰,身處此境,最先的反應肯定是怒火中燒,而不是理智地對意見內容進行合理性的分析。那麼,此後的一係列舉動肯定都是很情緒化的。即使他很有麵子、很得體地將這件事掩飾過去,情感上的憤怒依然是存在的,這個陰影將會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沒,使你在後來飽嚐麻煩,悔恨不已。

因此,當一領導當眾受到下屬的傷害,丟了麵子,即使當場不便發作,日後也會有所忌恨,甚至予以報複。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的話,可能還會有其他人會當庭責難,使他下不了台。“殺一做百”、“殺雞給猴看”的道理正是緣由此處啊!

唐代,魏征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了,一向為唐太宗所重用,卻也因為麵子受損的事幾欲殺掉魏征。

一次上朝,魏征當著朝臣之麵犯顏直諫某事,頂得唐太宗麵紅耳赤,大丟臉麵,但唐太宗還算是清明有為的皇帝,考慮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盡言”,所以當堂不好發作。但罷朝之後,卻是怒氣衝衝地嚷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問他要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廷羞辱我。”皇後聞言心中大驚,因為唐太宗就有過因不聽大臣勸諫而殺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氣,於是急中生智,用當庭恭賀的辦法使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其死罪。不過,在魏征死後,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墳碑,這大概是心中之怒氣長期鬱結不得消散之故吧!

試想,如果唐太宗並沒有這麼英明,並沒有這麼大的胸懷和氣量;如果皇後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替魏征說情;如果唐太宗對魏征並不是那麼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腦袋早就搬家了。這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不能不為下屬三思,引以為戒。

所以,下級在公共場合給領導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有麵子。

留麵子,首先表明你對領導是善意的,是出於對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是為了幫助領導做好工作。這樣,他才願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麵子,還表明你是尊重領導的,你依舊服從他的權威,你的意見並不是代表你在指責他,相反,你是在為他的工作著想。

留麵子,其實就等於給自己留下了充分的餘地,下屬可利用這個餘地同領導在私下裏進行更為深入地交流和探討。同時這個餘地還表明,下屬隻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議權,而領導仍保有最終決斷的權威,留有餘地,還會使下屬能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見並不確切、恰當,還有替自己找回麵子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