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講,公開場合提意見要注意領導的麵子,並不是鼓勵下屬“見風使舵”,做“老好人”。我們是非常讚成對領導多提建議性的寶貴意見的,同時也對直言不諱、敢犯龍顏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們的著眼點隻是在於,提意見要注意場合、分寸,要講究方式、方法。
曆史的經驗證明,如果隻注重提意見的初衷和意見的合理性,而不去考慮它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勸諫隻能給下屬帶來災禍。我們衷心地勸誡每一位下屬,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領導留麵子。
第二,以請教的方式提出建議更易讓人接受。
以請教的方式向領導提出建議,會使領導感到被人尊重,會使你找到為領導所接受的共同基礎。會增加你們彼此的信任,從而有利於減少摩擦和敵意,使你的建議更易讓人接受。
下屬提出一個建議,試圖讓領導接受,這不僅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還往往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還往往取決於下屬提出建議的方式。注意提建議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時刻注意領導的心理感受和變化軌跡,就是要求下屬在提出建議的時候,首先要獲得領導的心理認同。
許多的經驗表明,以請教方式提出建議更易讓領導接受。
請教,是一種低姿態。它表明,下屬在提出意見之前,已仔細地研究和推敲了領導的方案和計劃,是以認真、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領導的思想的。因而,下屬的建議應該是在尊重領導的觀點基礎上,很可能是對領導觀點的有益補充。這種印象無疑會使領導感到情緒放鬆,從而降低對你建議的某種敵意。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的:當你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你會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向你請教各種問題,充滿敬仰地要求你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時,無論你多麼不高興、多麼忙,你都會帶著一絲驕傲解答他們每一個稚嫩的問題,並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滿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樣的經曆,我們會發現,成就感是多麼早又是多麼牢固地根植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別人向我們求教,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麵是具有優越性的,如果說我們受到了崇拜,這大概有點兒過分,但說我們至少受到了重視、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卻是一點兒也不假。在被別人請教時我們心中湧起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往往是並不能為我們自己所清醒意識到的,但它卻主宰著我們的情感,甚至是我們的理智。每一個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類都會對這種感受樂此不疲,即使是領導也不能例外。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這樣你可以親自聆聽領導在這方麵的想法,這種想法在很多時候是他真實意誌的浮現,而他卻並未在公開場合予以說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屬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未提出自己意見之前,首先請教一下領導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欠深入,考慮的不是很周到,你還有機會立刻止口,回去後再把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議僅僅是源於未能領會領導的意圖,那麼,你的建議不僅是毫無意義、分文不值,而且還暴露了你自己的弱點,這對你決非是什麼幸事。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因此,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那樣:“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一種啤酒為什麼比另一種要好,但你的朋友,無論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而影響力是說服的前提。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點已知情況,做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的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呢?有人會說,這到哪裏去找共同點呢?其實不然,共同點是不僅僅局限於方案的內容本身的,還在於培養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對方願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說,越是你準備提出反對,你就越可能招致敵意,因而越需要尋找共同點來減輕這種敵意,獲得對方的心理認同。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你的上司的觀點,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它的理性的思考。你應設身處地地從領導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在請教中談出自己的看法,在聆聽中對其加以剖析。隻要你有理有據,領導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是很容易被說服,采納你的意見和建議的。
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良好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建議的動機是良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這種東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並帶有懷疑主義的色彩,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見和建議,你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與你的“不良”動機聯係在一起。
李達,是中國共產黨一大的代表,又是毛澤東的摯友世交和同鄉。一次,為了湖北省鄂城縣委門口的一條標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他和毛澤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但他的開場白卻是由請教而發的。
李達問毛澤東:“潤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句話通不通?”
毛澤東說:“這個口號同一切事物一樣也有兩重性。一重性不好理解,一重性是講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李達緊緊追問道:“你的時間有限,我的時間有限,你說這句口號有兩重性,實際上是肯定這口號是不是?”
毛澤東則反問道:“肯定怎樣?否定又怎樣?”
李達氣衝衝地說:“肯定就是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無限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離不開一定的條件。我雖然沒有當過兵,沒有長征,但是我相信,一個人要拚命,可以‘以一當十’。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要有地形作條件。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無限大的。現在的人膽子太大了。潤之,現在不是膽子太小,你不要火上加油,否則是一場災難。”
接著,李達又繼續說:“你腦子發熱,達到39度高燒,下麵就會燒到40度、41度、42度。這樣中國人民就要遭大災難,你承認不承認?”
當時,正是反右剛過,又處在“大躍進”的熱潮時期,大多數人都是頭腦發燒,隻唱讚歌,而李達卻能敢於唱反彈,這是難能可貴的,而其進言藝術也是頗值得研究的。
後來,毛澤東主動承認了自己的不對,他說:“這是我的過錯。過去我寫文章提倡洗涮唯心精神,可是這次我自己就沒有洗涮唯心精神。”他還表揚李達說:“你在理論界跟魯迅一樣。”“你是理論界的魯迅。”
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出許多的奧妙。
李達首先是以請教之名開場的,其意圖就是在於要知道毛澤東的真實想法並使他親口說出來。一旦毛澤東不肯中計,他便直接點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也忘不了首先肯定毛澤東觀點中的合理性,但又同時指出其應用條件,予以批駁。最後是直言勸誡,指出後果,曉以利害。毛澤東不愧為英明的領袖,認識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李達之所以敢於怒氣衝衝,直言不諱,還在於他和毛澤東的長期友誼,是深得毛澤東的信任的。如果你還未與領導相處到這種程度,切切不可采用這種激烈的、易產生對立情緒的進諫方式。
第三,迂回地表達反對性意見。
直接表達反對性意見,會激起領導的不良情緒反應,挫傷領導的自尊和臉麵,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和摩擦。而間接性的手段則會為領導接受你的意見提供一個平和的環境。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打獵,並派專人燭鄒來專管看鳥。一天,鳥全都飛跑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殺燭鄒。這時,大臣晏子聞訊趕到,他看到齊景公正處在氣頭上,怒不可遏,便請求齊景公允許他在眾人之前盡數燭鄒的罪狀,好讓他死個明白,以服眾人之心。齊景公答應了。於是,晏子便對著燭鄒怒目而視,大聲地斥道:
“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這是你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兒而殺人,這是你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條罪狀。以此三罪,你是死有餘辜。”
說罷,晏子請求景公把燭鄒殺掉。此時,景公早已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轉怒為愧,揮手說:“不殺!不殺!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這個故事就是下級迂回地批評領導,表達反對性意見,並被領導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很好的一個例證。很明顯,晏子是反對景公重鳥輕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處於氣頭上,直諫反而不妙,於是就采取了以退為進、以迂為直的方法來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齊景公得以領悟其中的利害關係和是非曲直,達到了既救燭鄒之命,又得以說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觸犯景公,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係列的觀點和看法,它支撐著我們的自信,是我們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的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當受到激烈言辭的迎頭痛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這時,我們會感到,氣竄兩肋,肝火上升,血管賁張,心跳加快,全身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做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製的反映。
自然,對於許多領導來說,由於曆事頗多,久經世故,是能夠臨危而不亂,沉得住氣的,不會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而且,許多領導還是有一定心胸的,不會偏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於領導處於指揮全局的崗位上,又加入了權力的因素,領導是很難避免出現憤怒情緒的。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會使領導覺得臉上無光,威名掃地,而領導的身份又決定了他非常需要這些東西。
過於直接的批評方式,會使領導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麵。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麵對麵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回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上級的觀點或方案,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麵前,領導麵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已是別無選擇,他隻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誰還有暇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占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致於先入為主地將你的意見一棒子打死。
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就提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每人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問題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評的方法,相反,可采用間接的方法來指出問題,有時效果反而會更好。
其實,領導也是很普通的人,通過迂回的辦法去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並力求使領導改變主張,仍然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你無須過多的言辭,無須撕破臉麵,更無須犧牲自己,就可以說服領導,接受你的意見。
美國經濟學家,總統羅斯福的私人顧問亞曆山大·薩克斯,在1939年受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委托下,企圖說服羅斯福重視原子彈研究,以便在納粹德國前麵製造原子彈。盡管有科學家們的信件和備忘錄,但羅斯福反應冷淡,他說:“這些都很有趣,不過政府若在現階段幹預此事,看來為時過早。”但他為表示歉意,決定邀請薩克斯於第二天共進早餐。
早餐開始前,羅斯福就提出,今天不許再談愛因斯坦的信。但薩克斯含笑望著總統,說:“我想談一點曆史。英法戰爭期間,在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海上卻屢戰屢敗。這時,一位年輕的美國發明家富爾頓來到了這位法國皇帝麵前,建議把法國戰艦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風帆,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但是,拿破侖卻想,船若沒有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換成鋼板船就會沉沒。他嘲笑富爾頓:‘軍艦不用帆?靠你發明的蒸汽機?哈哈,這簡直是想人非非,不可思議!’結果富爾頓被轟了出去。曆史學家們在評論這段曆史時認為,如果當初拿破侖采納富爾頓的建議,19世紀的曆史就得重寫。”薩克斯說完後,目光深沉地注視著總統。
羅斯福沉思了幾分鍾,然後斟滿一杯酒,遞給薩克斯,說道:“你勝利了!”薩克斯終於說服了總統,揭開了美國製造原子彈的第一頁。
第四,提建議可引用領導自己的話為根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講明道理,說服領導。無論是歸其謬誤,還是指點迷津,下屬應牢牢掌握住領導的言行作為依據,同時還要注意分寸和場合,注意說話的簡潔。
我們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實上,其中包含著十分樸素又非常深刻的處世道理和勸諫之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要抓住對方的邏輯矛盾和論證破綻,巧妙地加以引申和鋪陳,使其觀點中的某些謬誤和蒙弊之識的荒唐性和片麵性得到再現,從而使對方能夠反觀自身,得以自悟。
勸諫領導,此法實不失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其中√它能夠更好地說理自不待言,關鍵之處還在於,它是處處以領導之言、領導之行為依據的,能夠首先取得領導心理上的認同,引發其深思,而不致於使領導對你首先產生敵意。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種勸諫方法的有效性,身為下屬不可不引以為鑒。下麵的技巧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以言為據歸其謬
以領導的話作為你評價事物的標準,會使你在勸諫領導的過程中處於一種安全、有利的地位,因為領導是絕不反對別人引用自己的觀點的,而且,它會激發領導的心理認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悅,或至少不會有所反感。再把領導的觀點加以引申,最後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不可行的結論,就會使領導得以醒悟,同時,也使你的觀點得以巧妙地表達。聰明的下屬是不會忽視這種委婉卻是十分有效的勸說方法的。
在《古今譚概》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齊宣王斬殺了謀叛之臣齊國大夫邾石父,並準備滅其九族,斬盡殺絕,邾石父的族人就跑來求救於艾子。於是,艾子來到齊宣王麵前,問道:
“謀叛的隻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麼罪,要被殺呢?”
齊宣王說:“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廢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與叛同宗者殺無赦’。”
艾子說:“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我聽說以前公子巫在邯鄲投降了秦國,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嗎?那麼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該連坐,希望大王馬上自盡吧,不要因為愛惜自身而破壞了先王的法度。”
說罷,便從懷中掏出一根繩子來,鄭重其事地獻給齊宣王。
齊宣王哭笑不得,隻好說:“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們就是了!”
這個故事裏,艾子的進諫藝術實為巧妙。通觀全篇,並無半句請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卻最終使齊王心領神會,不得不作出妥協。究其奧妙,全在於艾子緊緊抓住了齊王的話,把“與叛同宗者殺無赦”的話作為判斷的標準和原則,並引申到齊王本人身上,從而得出了“齊王當自盡”的荒唐結論。自然,齊王是不會也不能自殺的,那麼,他隻能對自己的那段論據作靈活處置了。就這樣,艾子達到了勸諫齊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為精彩的是,齊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屬的建議,卻又不能發火動怒,因為齊王不能否定自弓的言論,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結果,他最好的選擇便是,聽從勸告,體麵收場。
(二)以行為據證其偽
有些時候,領導在言行上存在著某些的不一致,而這一點,領導自身可能還未能領悟到。此時,下屬不妨以他的上級的某些行為作為依據,來指陳其觀點中的某些不當之處,促成其頓然的覺醒。
北宋的名臣趙普,就深諳此道。
在開國之初,趙普總結前朝衰亡的經驗教訓,力主“強枝弱幹”、“削奪重臣大將的兵權”,為此,他曾多次勸諫宋太祖,以太祖背叛主人的“陳橋兵變”為例進諫,使太祖接受了趙普的建議。
後來,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將們表露了自己的憂慮,他說,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們能推辭嗎?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趙普的話的確是觸動了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