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維模式導向(二)(2 / 2)

毫無疑問,人類的心理好奇永遠是這樣,一切禁止都意味著加強。許多悖論性的心理法則似乎也在間接地證明逆向思維的存在:

貝克法則:你所能提供的東西你一個也不要。

博肯法則:劇場裏越不靠近通道的座位上的觀眾來得越晚。

格裏森法則:極小的洞也終將把最大的容器流空,除非它是故意用來排水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它又會堵塞。

賈斯特法則:車越破開得越瘋。

梅爾法則:要不是最後一分鍾,那就什麼事也做不成。

韋伯法則:如果你順當地找到停車的地方,那你就會找不著你的車。

5.心理逆反法

心理逆反法即是指在思考的過程中擯棄自身局限,先探究對方的思想,然後反對方的思路而行之。

心理逆向的“反”並不是逆向換位法中反複換位的“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反”。雖然在逆向換位法的學習中你已經熟悉了捉摸對方心理,然後逆反對方心理而作出對策,但在心理逆反法中,需要你更進一步,讓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讓他作出你需要他作出的選擇。

有兩件事情最為難做一是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一是將自己的思想放入別人的腦袋。讓對方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聽起來難如登天,但如果你嚐試著持續訓練自己琢磨對方的思考路徑並逆反其邏輯,慢慢地就會發現掌握這一方法並不困難。

心理逆反思維體現著一種“料敵在前,搶占先機”的精神。“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動”的後發製人策略雖然彰顯了大氣和謹慎,先置自己於必守之地,再圖進攻,但是在應對上始終因為必須依據他人行動作決定而喪失了先機。心理逆反思維則是立足於對對方心理的預測和反饋,並依此布局,先攻其防不勝防,讓你在應對自如之餘還能反將一軍,是為知己知彼,方百戰不殆也。

6.雅努斯式思維法(對立互補法)

“雅努斯”是一尊羅馬神話中的兩麵神,傳說中,他的腦袋前後各有一副麵孔,一副凝視著過去,一副注視著未來。常常能在古羅馬錢幣上見到他,一手握鑰匙,一手執長杖,站在過去和未來之間。

雅努斯式思維法,就是以把握思維對象中對立的兩個麵為目標,自覺遵循逆向路徑研究問題,善於把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既要順著正常的思路研究問題,也要倒過來從反方向逆流而上,看到正反兩方的互補性。

雅努斯式思維訓練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在“逆向”意識之上,你首先必須認識到事物都是由兩個方麵構成的,你現在麵對的問題必然還存在其對立麵。也就是說,當你麵對一個難題時,你可能會同時麵對這個難題的條件、問題和答案。你需要做的是對這個難題的構成重新洗牌,逆向考慮。

雅努斯式思維訓練的第二步是把握住對立麵之間相互滲透的關係,以達到對問題解決的質的飛躍。要時刻謹記:對立是為了共存。經由這樣的介紹,“逆向”和“互補”的脈絡已經隱約可見。再看下麵這個小問題,循著這一脈絡學習、把握如何將對立的部分嵌合互補。

7.缺點逆用法

缺點逆用法的主旨就在於“缺點即優點”。缺點逆用,就意味著從尋常中體味不尋常。它強調的是反過來考慮如何直接利用這些缺點,做到“變害為利”。也就是說,針對對象事物中已經發現的缺點,除了采用“改進”策略以外,更希望做到的是成本更為低廉的“直接利用”。

很多攝影者在拍集體照時總是先數“3、2、1”,可是盡管人們都盡量睜大了眼睛,可總會有一些人在數到1的時候堅持不住眨了眼。

後來有人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將信將疑,甚至還覺得有點怪異,可是照片拍出來以後一看,果然一個閉眼的都沒有,你能想到如何解決這問題麼?

回顧一下我們的思考路徑:“使大家在按下快門前不眨眼”是我們的研究對象。

人的眼睛如果睜得久了就需要通過眨眼來補充水分,使這個事件必然存在缺點。

針對這一缺點,其反麵就是不長時間保持眼睛睜開,也就是閉上眼睛。

答案出來了:新辦法是讓大家都閉上眼睛,喊“3、2、1”後再一起睜開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