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難過了,請一邊寬容一邊流淚(1)(1 / 2)

雙琴祭

梁曉聲

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樣的。

在美好和美好之間為什麼還要比來比去呢?

那兩棵樹,是生長極慢的樹,最適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老製琴師呢,他的經驗是,一棵那樣的樹,隻能鋸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質優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同時做兩把小提琴,使它們在音質上不分軒輊。

琴取於材,材取於樹。老製琴師當年親手栽下兩株小樹苗,在十餘載裏,它們不但增加著年輪,也像少年和少女漸漸長成健壯的青年和標致的女郎一樣,深深地相愛了。它們彼此欣賞,彼此讚美,永不厭倦地訴說著纏綿的情話。

但是老製琴師卻病倒了。他臨終前對兒子說:“我一直想要製成兩把音質同樣優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證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樣的。在美好和美好之間為什麼還要比來比去呢?這是由於人心的偏狹導致的愚蠢啊!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說完,老製琴師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後來,他的兒子伐倒那兩棵樹,鋸取了它們各自最好的一段,製成了兩把音質同樣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鄭重地交代:“如果有誰在這兩把琴中反複比較,挑選,那麼無論他最終選擇了哪一把,都不賣給他。如果有人說它們是同樣好的琴,那麼可以將兩把琴都送給他。

如果是兩個人,那麼一人一把。”

那時,另一個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幾根弦,隨弓皆斷。皆斷之際,小提琴發出類似哀號的最後一聲顫音……

悲劇的發生使人心趨於冷靜。對死者的同情超過了人心對其他一切的表現。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個還沒來得及從驚愕中悟到什麼,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禍首。最後,他瘋了。

他那一把琴被換了弦,又擺在琴店裏了。然而,無人問津。因為它已被視為不祥之物。隻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會發出號哭一般的聲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號哭——在為它不幸的愛人而號哭……

有一天,琴店來了兩位父親,帶著兩名少年。兩位父親是好友,他們是陪兒子來選琴的。兩名少年不約而同地看上了那兩把小提琴。於是店主取出琴讓他們試一試。

他們各拉一曲後,都說以他們的耳聽來,兩把琴的音質同樣優良。為了使大人們相信他們不後悔,他們還毫不猶豫地交換了琴。於是他們幸運地接受了贈予。

後來,他們果然都成了名家,聲譽鵲起。無論何時何地,他們一直合奏著。

世人欣賞並讚美他們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開始了他們之間孰高孰低的紛紜眾說。而寂寞的傳媒則一口咬住那紛紜眾說,推波助瀾。

最後,他們不能再合奏下去了,隻能萬不得已地分開,各自獨奏。但他們都是那麼眷戀合奏,因為他們覺得隻有合奏才更能發揮他們的演奏天賦。

比他們更眷戀合奏的是那兩把小提琴呀!隻有合奏的時候,它們才有機會相見!

但自從它們分開了,它們再沒“見到”

過對方。它們被思念折磨著,它們的琴音裏開始有了縷縷憂傷,正如苦苦相思著的情人們信上的淚痕。

然而兩位由合奏而獨奏的演奏家,竟漸漸地相互心生嫉恨,他們不知不覺墜入了別人的“陰謀”。因為他們曾經的珠聯璧合,引起了同行的嫉恨。那些人想要離間他們,想要看他們成為仇敵。

終於,他們中的一個心理崩潰了。他摔毀了他心愛的小提琴,躍下陽台,一命嗚呼。

一粒糖果的流言

張小平

大度地寬恕他人,將送出一片感動。

一天,美國糖果公司創始人布克正準備出門,被一位自稱叫貝斯特的老人攔住,口口聲聲說要買糖。布克退休多年,再沒過問糖果經營的事,於是婉轉地拒絕:“你找錯人了吧?”

貝斯特似沒聽見,拍著布克的肩,像闊別多年的老友重逢。接著邀布克坐下,緩緩地講起往事。

那是55年前的萬聖節前夕,14歲的貝斯特歡喜地敲著路旁的房門,挨家挨戶索要糖果。他看見前方有家新開張的糖果店,慶幸自己運氣真好,可以要到大堆的糖果,於是跑上前去敲門。

出來開門的是一位年輕人,貝斯特激動地喊:“給糖吃,不給就搗蛋!”年輕人不耐煩地從兜裏掏出一粒水果糖,輕蔑地說:“臭小子,你可以滾了,再不要來打擾我。”說到這兒,貝斯特指著布克說:“其實,當年那個年輕人就是你。”

布克隱約記得此事。當時公司初創,經營管理的壓力很大,所以根本沒心思顧及其他。看著一臉認真的貝斯特,布克抱歉地說:“哦,那時的我太不友善了。”貝斯特顯然不是來聽道歉的,又繼續說下去。

捏著那粒皺巴巴的糖,貝斯特失落極了。他重重地將糖摔到地上,怒罵著拾起,再仇恨地摔到地上……如此反複多次,貝斯特仍然覺得不解氣,決心要報複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