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也有這樣的記載:“(周)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從這些話裏可以看出,中國人不重視說話能力的曆史源遠流長,即使到了現代,我國的傳統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這方麵還一直強調所謂的“說話是鐵、書寫是銀,沉默是金”。
今天,人們已越來越意識到,一個人的發展、成功與他的交際能力的關係非常密切。作為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專家提醒您一個人在人際交往方麵的魅力,常常來自於語言藝術的駕馭與交談技巧的把握。
盡管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把話說得巧妙悅耳,說得鮮活生動,卻需要下一番功夫。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中不同的人說出來,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厭惡;有的令人捧腹開懷,有的卻令人氣憤惱怒。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如何把握好交談的分寸和技巧,這就需要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斷揣摩和研究,不斷總結和提高,做到說話知輕重、識眉眼、懂分寸,從而在社交中成功地展示出個人的魅力與風采。
美國現在流行一種觀點:一個人的成功20%憑專業知識,80%要靠交際能力和人際關係。交際能力的高低又往往由講話能力決定。講話交際能力在商貿談判、產品銷售、技術引進等經濟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企業中,無論生產、銷售和服務都要通過勞動者勞動來完成,勞動者的技能和經驗是生產力,但生產出來的商品要說服消費者購買;說服力的核心是講話能力,講話能力的高低關係到說服的成敗。在以服務和營銷為中心的企業裏,管理層和業務人員的整體講話水平越高,其營銷能力越強。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提高講話能力是擴大生產的有效手段。所以,講話能力也是一種生產力。
講話能力,還是一種智力。
講話能力,還是一種競爭力。
講話能力,還是一種魅力。
講話能力,還是一種魄力。
4.擁有好口才,能夠創造機遇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首先是通過語言交談開始的。離開了語言,人類的信息交流就缺失了重要的基礎,人們相互的溝通就失去了有力的橋梁,整個世界將因此變得暗然失色。
古人雲,“三寸之舌,強子百萬之師。”可見,出色的語言藝術具有何等的威力與功效。成功的社會交往少不得—副好口才。然而口才並非簡單地動嘴皮子,它需要語言上的突破,好口才體現的是語言藝術和個人素質的綜合能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有這麼一個國王,一天晚上做了個夢,滿嘴的牙都掉了。於是他就找了兩個解夢的人。第一個解夢的人說:“皇上,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以後,你才能死,一個都不剩。”
皇上龍顏大怒,下令杖100棍;第二個解夢的人說:“至高無上的皇上,您將是您所有親屬當中最長壽的一位呀!”皇帝大悅,拿出100個金幣,獎給第二個解夢的人。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內容,為什麼一個挨打,一個受獎?這就是口才的藝術。
人才也許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現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是事業成功的保證。一個善於說話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深刻認識事物。隻有這樣,說出話來才能一針見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其次還必須有嚴密的思維能力,懂得怎樣分析判斷和推理,說出話來才能滴水不漏,有條有理;最後還必須有流暢的表達能力。
專家提醒您知識淵博,話才能說得生動通順。
正因為口才是綜合能力的反映,所以,口才是知識的標誌,它能夠創造機遇,事業成功的階梯。
5.好口才能夠鼓舞人心,贏得合作
平心而論,中國傳統並不鼓勵人研究交談方法,頂多不過提出若幹基本原則,讓各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可是,大部分人卻沒有能力去體會並運用這些原則,甚至誤解“巧言令色,鮮仁矣”的道理,弄得簡直不敢開口。
然而在當今社會,社交場合交談藝術卻實在是應世的第一要訣,不可不細加研究。律師出身的美國參議員,也是美國最著名的演說家之一——戴普曾經說過:“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令人心悅誠服的交談能力更能迅速獲得成功與別人的欽佩了,這種能力,容易贏得合作。”
的確,能夠在交談中把意思有效地表達出來的人,走到哪裏都容易受到歡迎,他們不但可借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視,也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必須了解:如何探尋事物,如何說明事理,以及如何進行說服性酌言談,才能獲得他人的支持。
法國19世紀的作家左拉,其處女作《給妮儂的故事》
發表時,頗有一番波折。
左拉捧著一疊書稿,先後光顧了三家出版商,向他們“推銷”自己的作品,然而都吃了閉門羹。於是,左拉又去找第四家出版商。
左拉來到出版商拉克魯瓦辦公室外麵,他心裏不禁打起鼓來,擔心再遭拒絕。但是他一定要進去,維護自己的自尊,相信一定有人能賞識他,能欣賞他的才華,於是他采取了果敢的行動。
左拉敲了拉克魯瓦的辦公室門,隻聽裏邊說:“請進。”
左拉走進了拉克魯瓦的辦公室。拉克魯瓦抬起頭看這個其貌不揚的青年人進來,手上捧著一疊書稿,上麵寫著《給妮儂的故事》。於是他問:“你是要出書嗎?”
左拉毫無顧忌地開口就說:“已經有三家出版商拒絕接受這部書稿,您是第四家出版商。”
拉克魯瓦愣住了,要知道從來沒有一個作家會對出版商說自己的作品不受歡迎,如果這樣,書稿肯定出版不了。
可是,這個毛頭小子居然一見麵就坦率地說自己曾經碰過壁。
不過,左拉隨後又補充了一句:“但我相信我很有才華,您從這本書裏完全可以看得出來。”
拉克魯瓦為左拉的坦率所感動,心想他倒不會吹牛,不妨看看他寫得怎樣……拉克魯瓦發現左拉很有才華,又不自吹自擂,為人坦率,便決定為他出版《給妮儂的故事)這本書,並與左拉簽訂了長期的出版合同。
左拉很坦率地告訴拉克魯瓦自己碰過壁,而且以自己的才華贏得了拉克魯瓦的信任,成功地出版了(給妮儂的故事)。
6.好口才有利於他人接受你的意見
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無論何人,對於別人的忠言或勸告,往往難以接受。可是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正確的批評方法,既是忠言而又不逆耳呢?
我們對別人發出忠告也好,批評也好,都要明確目的是為了教育,是為了對方進步,使對方的行為方向朝我們的願望改變。如果不能起到這個作用,倒不如不說為好。
有些上司事先沒有考慮清楚,究竟自己向部下提出的忠告和批評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就隨便說些下屬該如何如何的話。卻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這,往往妨礙他去接受批評。所以,上司發出批評,要顧及對方的自尊心,要使受批評的下屬理解它的出發點,是為了集體好,也是為了下屬本人,其中並沒有個人成見。這樣才會有積極的作用。“真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糊塗蟲!”“你不想幹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這種批評的語言不可取。因為它隻能傷害對方。“你沒有必要喪氣。”這樣的話能使被批評人感到你對他還是尊重的。“如果你們認為我說得有道理,你就聽罷。”“我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這類話,也可以使被批評者感到你的溫情。
別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忠告或批評,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最好是選擇沒有第三者在場的場合,否則他們會認為你故意讓他當眾出醜,自身增加了抗拒心理。某單位的員工遲到早退現象相當嚴重,上司終於忍不住說話。
如態度和藹,事情還容易過去,如果態度粗暴,甚至以威脅的口吻說話,那麼,被提名者可能也會被激怒,這樣就有可能使上司下不了台。
按一般情理,遲到者無論其理由如何,絕不會認為遲到為好事,心裏總是不安。這種情況下,上司如果采用溫和的語氣先問一下這位員工然後再說,如果能夠克服的話,我請你注意一下影響。盡量不遲到。”由於上司能夠原諒他犯錯誤的原因,使他感到你不是故意針對他的,他才可能聽得進你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