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老作為一個堂堂的大曆史學家,竟然讚同焚燒線裝書,甚至說必須燒完全世界的,其反諷之功實為老辣圓熟。“新學者”就是再遲鈍,也不會聽不出話中之刺。
有的反諷使用者有意通過自我嘲諷的方式將同情、慰藉和愛傳達給對方。例如:
有一位推銷旅行用品的新手,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前輩,就向他大訴其苦。他說,“我每到一個地方就受人侮辱。”
麵對這種訴苦,老前輩無疑是深有感觸的,他覺得需要幫助,這年輕人,但他卻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那太糟了,”老前輩甚表同情,“我沒法了解那種情況。40多年來我到處旅行推銷,我拿出來的樣品曾經被人丟到窗外,我自己也曾經被人扔出去過,被人踢下樓梯,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是我想我比較幸運些,我從來沒有被人侮辱過。”
天啦,這還不叫侮辱?這是不折不扣的侮辱!這位老推銷員運用反語和自我解嘲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那位年輕人的關心和同情。這種方式之所以有力量,還在於它傳遞這樣一種重要信息:
這一切對於一個推銷員來說,都算不了什麼!從而給對方以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9.以意想不到的話隨機應變,自圓其說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臨事之智》中雲:“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之人。
說話中,隨機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
眾所周知,清朝慈禧的大太監李蓮英為人機靈、嘴巧,善於取悅於慈禧,這種機靈常常為慈禧解脫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
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淪,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李蓮英的應變巧在借題發揮,將錯就錯。對於錯誤生硬地扳正或否認,都是不圓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錯誤說“圓”方見應變的急或智。
10.巧言妙語挽救失言
在較為正式的交際場合發生口誤導致失言,這是令每一個人都感到尷尬的事。失言不但可能引起誤會和不快,還有可能被對方抓住把柄,喪失在交際中的主動地位。然而,一旦發覺失言時,也不要過於緊張。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失言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甚至於產生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
下麵介紹兩個方法:
(1)巧妙複位
對於在數量、級別等方麵發生的口誤,可采用一增一減、一升一降的“複位法”,以巧妙詼諧的方式自圓其說。
在數量、級別等方麵發生口誤是非常常見的失言形式,采用“複位法”是應付這一類失言較為有效的方法。
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
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了“黃石縣”,引起了聽眾的哄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口就說:“今天,我們有幸到黃石省演出……”這話把哄笑聲中的聽眾弄糊塗了。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方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裏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2)及時補充
當自己的某一結論明顯不符實際或有欠公允時,可及時補充前提條件,使結論獲得充分和有力的支持。
發表言論時,由於疏忽而漏掉了重要的條件,或是盲目作出了偏頗或錯誤的論斷,這樣就很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遭到難以應對的詰難,以至於喪失了交際中的主動地位。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當及時補足缺漏的前提條件,或是給自己偏頗的結論限定一個特定的範圍,保證其在此範圍內的絕對成立等等。
1981年,白宮突然得到裏根遇刺的消息後,總統辦公廳一片慌亂,不知所措。富有經驗的國務卿黑格也慌了手腳,還鬧了個笑活。
一個記者問黑格:“國務卿先生,總統是否已經中彈?”
黑格回答:“無可奉告。”
記者又問:“目前誰主持白宮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據憲法規定,總統之後是副總統和國務卿,現在副總統不在華盛頓,由我來主持工作。”
這一回答引起了軒然大波,記者們議論紛紛。另一個記者馬上又問:
“國務卿先生,美國憲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記得美國憲法上寫明總統、副總統之後,是眾議院院長和參議院院長,而不是國務卿。”
黑格聽後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問道:“請問在兩院院長後又是誰呢?他們都不在白宮現場,當然由我來主持了。剛才為了節約時間,少說了一句話而已。”
幾句話便自圓其說為自己解了圍。
11.巧用諧音,扭轉局麵
運用諧音法,巧妙地把不祥的話語或情況改編成吉利的祝福用語,以迅速扭轉尷尬的局麵。
含義迥然不同的幾個詞往往發音相同,即使同一個詞也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意義。
利用諧音,隨機應變地進行聯想和轉義,巧妙地把人們忌諱的情況用吉祥歡慶的語言描述出來,把令人尷尬的話語改編成人們歡迎的祝福。這樣就能重新調動快樂的氣氛,衝散人們心中的陰霾。
下麵是一個事例:
有位青年教師去看望一位剛剛病愈的朋友。
朋友的妻子端來一個盤,裏麵是一套酒杯和一把筷子,不巧男主人在給客人點煙時一轉身把盤子碰翻,酒杯全碎了,筷子撒了一地。
男主人很尷尬,幾個客人也不知所措。這位青年教師一邊幫助拾筷子,一邊笑嘻嘻地說:“看看看,主人家要交好運了。酒杯打碎,筷子全落了地,這叫悲(杯)去喜來,快樂(筷落)無比!”“對!”眾人也跟著幫腔,兩位主人立即舒眉而笑了。
還有一個事例:
去年春天,老嶽父過60歲生日,有個親戚送來一盒大蛋糕。可是,當老嶽父打開盒子時,一看,不高興了。原來這盒蛋糕在車上顛簸擠壓,中間開了一條裂縫,嶽母咂咂嘴,也怕不吉利。女婿隻好上前打圓場:“這是老壽星的好兆頭、這叫60歲以後‘開心’過,往後的日子一定很開心。”說一說,嶽父、嶽母果然開心地笑起來。
當生活中,不小心或不經意時,有人說了不祥的話時,你不妨試試利用諧音的方法,把它改編成吉利的祝福語,看看效果如何。
12.巧妙應付別人的奚落
在社交場合,有時會遇到別人有意無意奚落、挖苦譏諷你,你該怎麼辦?你應該用語言作為“護心符”,築起防衛的堤防。有隨機應變能力的人,就能調動自己的智慧,化被動為主動,使尷尬境遇煙消雲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可視不同的來者選擇不同的應付辦法。
專家提醒您若判明來者不善,是懷有惡意,故意挑釁,你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理、有利和有節地回敬對手。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同周總理談話時,看到周總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就帶著幾分譏諷的口氣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何還用我們美國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莊重而又風趣地答道:
“提起這支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的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這支鋼筆。”那個記者聽後,一臉窘相,怔得半晌也說不出話來。
如果對方來勢洶洶,盛氣淩人,前來指責辱罵你,而你確信真理在手,則應保持藐視的目光、冷峻的笑容,讓他盡情地發泄個夠,而不予理會。有時沉默無言的蔑視,能力勝千鈞,抵得上萬語千言。假如有人衝著你橫眉堅眼,惡語中傷地罵道:“你這個人兩麵三刀,專門告我的陰狀,想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沒門!”如果你心中無愧,完全不必大發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詰:“哦!是真的嗎?我倒要洗耳恭聽。”然後誘使謾罵者說下去,直到對方找不到言辭了,你再“鳴金收兵”。在這種情況下,你以溫文而雅、彬彬有禮的方式笑迎攻擊者,顯然比暴跳如雷、大動肝火要好。
須知,在人數眾多的場合中運用針鋒相對的手法,還有個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的問題。
比如,在一次演講中,台下有人喊道:“你講的話我聽不懂。”演講者知其來者不善,就馬上尖酸地當眾頂了回去:“你莫非是頭牛!我是在對牛彈琴嗎!”這樣的反唇相譏,講者雖然痛快,但有可能失去聽眾。所以,一個人應該要有自我控製能力,要善於約束自己。
假如有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問:“你得了一大筆獎金,該‘發財’了吧?”你可以就實避虛地回答:“你也想嗎?咱們一塊來幹。”語中帶點陽剛銳氣,別人也不大好意思再問了。
如果有人用過於唐突的言辭使你受到傷害,或叫你難堪,你應該含蓄以對,或裝聾作啞、拐彎抹角、閃爍其辭,或順水推舟、轉移“視線”、答非所問,談一些完全與其問話“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用這種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駁對手,一定會取得奇特的功效。
專家提醒您有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棘手犯難的問題,對此,若以幽默諧趣的方式回答,往往會化險為夷,改變窘態。
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轉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尷尬局麵消失在談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