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以委婉曲折的話打動人心(2 / 3)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當你要求別人做一件事,或者指責別人過失的時候,你要盡量選擇對方容易接受的話,仿佛把主動權送給了對方。例如某一員工衣帽不整,有礙企業形象,你可以說:“你今天的著裝比以往好多了,但如果能夠再把這個顏色換一下,會更好些。”這樣的話語就會使員工樂於接受,也就心悅誠服地願意改正。

委婉的語言是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聽話者感到你是為他著想,或者感到合情合理,這就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

4.旁敲側擊,好過直言責罵

人人都有自尊心、榮譽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肯定。

專家提醒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發現別人有某些小缺點,或是某些地方需要提醒時,就必須注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我們可以利用旁敲側擊的方式,鼓勵對方,使他在自尊心和榮譽心的驅使下,自愛自覺,這樣收到的效果遠超過直言責罵。

有一位棒球投手從A隊調到B隊,由於這位投手平日的言行舉止較散漫,因此,在他剛加入球隊時,教練便這樣告訴他:

“你是眾所皆知的明星投手,在投球的技巧上已十分熟練,我也不必再多說了,因為那些對你來說是毫無問題的。今後你有充分的自由,無論以什麼方式練球我都不會幹涉。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所以要好自為之。”

這位教練為了提醒該投手要他謹慎地待人處世,語重心長地說出了這些話。我們也可看出,教練並沒有嚴厲地告誡他:“不可這樣,不可那樣。”而是讓他有自由裁決的權力,該怎樣做由他自行決定,旁人不加幹涉,所采取的是完全信任的方式。

而這種自由裁決,完全信任的方式,並不會使這位投手為所欲為。相反的,卻是積極地提醒他:“你的影響力大,所以在一切的言行舉止上,要十分負責,十分小心。”可能是教練的一番話,讓他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受重視,如此的具有影響力,基於榮譽心的驅使,於是一改以往吊兒郎當的作風,成為精神煥發,朝氣蓬勃的青年了。

人們都喜歡別人稱讚自己,因此,不論任何事,隻要我們時時看重別人,鼓勵別人,激發他的榮耀感和自尊心,以此來代替正麵嚴苛的責罵,相信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標。

5.勿傷別人的自尊心,給對方留足麵子

常言道:“樹要皮,人要臉。”有時候,人往往把自己的臉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使他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在眾人麵前也要“死扛”麵子。其實,這就是人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也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

在公眾場合講話,要注意對方的顏麵,哪怕你是對的,也不要不顧一切地批駁對方,非要讓對手當麵認錯不可。

生活中,一旦人們感覺自尊受到傷害,即使錯在自己,也會與對方“頑抗”到底,甚至從此記恨你一生。

這種情況下,最聰明的做法是,給他留有餘地,讓他不失體麵地聽從你。人都愛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

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

吳銘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同學,每次老師布置論文他都很認真地去寫,成績也相當出色。但有一次老師發現吳銘的論文內容不好,需要重寫。怎麼辦呢?如果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會使吳銘非常難堪。於是老師心生一計,他把吳銘找來,絕口不提論文的事,而是問吳銘對什麼最感興趣,吳銘說最喜歡狗。

老師說:“很湊巧,我也是個狗迷。”

接著,他們從各個角度談起了狗,竟然談了一個半小時。

到最後,吳銘說:“我應該換個主題來寫那篇論文,我差不多已經有了新的構想,就是剛才我們談到的關於‘寵物’的問題,我想這次一定能把它寫好。”

果然,吳銘的這篇論文從“寵物熱”這一角度著手,分析了現代家庭問題,寫得相當出色。

吳銘的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吳銘論文需要重寫,而是采取了暗示的方法,從對方身上引出話題,讓他自發地暢談,最終達到讓他“自我否定、自我改善”的結果。這種指導方式既不至於使對方不愉快,還會激起他新的興趣,讓他充滿自信心地改正缺點和錯誤,這是批評人的一個良好模式。

一位偉人說過:“假如你握緊拳頭來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訴你,我會把拳頭握得更緊;但假如你來找我,說:‘讓我們坐下來商談一番,假如我們之間有意見不同之處,談談原因何在,症結在哪裏?’這樣,我們會覺得彼此的意見相去不遠,我們可以求同存異。”這段話是很有道理的,無數事實證明:

給對方留足麵子,別傷害他的自尊心,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直言不諱也會傷人

有些人從其談話中可以看出他的五髒六腑,這種人與人相處能以誠相待,使人覺得容易接近。有些人說話委婉、含蓄,留有餘地,比較注意說話藝術。這兩種說話格調都有用得著的地方。說活不繞彎子,像胡蘿卜就酒,嘎蹦脆,在彼此非常了解的情況下,這種說話格調是應提倡的。可是,一般人還是比較愛聽委婉含蓄的話。含蓄隱含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意思,委婉則往往使用商量祈使的口氣,有啟發性。

專家提醒您直言不諱的話有時刺激性很大,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得罪人,造成許多矛盾;委婉的話有禮貌,比較得體,聽了輕鬆自在,愉快舒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同是講真話,委婉語大概屬於“良言”,直言不諱的話雖不一定算是惡語,但在某些人聽來很逆耳。

我們提倡忠言不逆耳,理直不氣壯。就是說,“忠言”和“理直”都要注意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不可圖說話痛快。

魯迅先生在《野草·立論》裏講了一個故事:

有家富貴人家給孩子做滿月時請了幾個客人。大家瞧了瞧孩子,有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要當官的”,博得大家一番稱讚。另一個客人接著說:“這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收回了一番恭維。還有一個客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受到大家一番合力的痛打。說當官發財的,是毫無根據瞎說,卻受到禮遇;說要死的,是曆史的必然,卻倒了大黴,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吉慶的日子裏,人們都期待聽到吉祥的話,最忌諱聽到不吉利的字眼。頭兩個客人抓住聽話人的心裏,投其所好。因此,他們的謊話主人愛聽;後一個客人盡管直言不諱說了真話,但不看場合,不看對象,叫人聽起來十分反感,所以挨了打。

如果不想說謊,又不想招打,該怎樣說才好呢?魯迅的文章告訴我們,最好是說:“這個孩子嘛,嗬,嗬,將來嘛,嗬,嗬,嗬。”既不說升官發財一類的違心語,也不說要死之類的不吉利話,實際上什麼都沒有說。在吉慶的氣氛中,在信奉語言迷信的眾人麵前,惟有哼哼哈哈,說些委婉謙和的話才是得體的,才是使聽話人容易聽得進去的。

還有一個現代的事例:

某大學有位中年知識分子給研究生講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專題,有一次,負責研究生具體工作的年輕同誌向他反映研究生的意見,說:“你講得不深不透。他們不是大學生了,不愛聽炒冷飯的課。”直率是很直率的,可是這位同誌聽了卻來了情緒:“炒冷飯!我不炒不就得了嗎?”說完,拂袖而去。如果年輕人會說話,他應該委婉些,把批評意見當成“希望”、“建議”說出來。比方可以這樣說:“這班研究生的水平比較高,他們希望老師講點新見解、新材料,講點國外語言研究的動態。”也許這樣說,教師就能接受。

7.尋找借口,提醒對方

在不便當眾向對方提出要求的情況下,故意找一個借口,或換一種說法提醒對方,以保全對方的麵子。這些做法可以在不傷害對方自尊心的情況下使其樂於納“諫”。

請看下麵的事例:

有位老太太在商店櫃台上買枕巾,當售貨員忙著又去接待其他顧客時,老太太拿著枕巾,左挑右看,覺得挺合心意,忘記交錢拿起一對枕巾就走了。

售貨員扭頭一看,見老太太還沒走遠,就提高聲音說:“大娘——請別走——你看——”老太太以為自己有什麼東西忘在櫃台上了,連忙走回來,售貨員舉著手中的包裝紙對老太太說:“大娘,真對不起您老人家,您看,我忘記給您的枕巾包上紙了,讓您這樣拿著,既不好拿又容易髒。”說著接過老太太遞過來的一對枕巾,一邊熟練地包裝一邊微笑著說:“大娘,這對枕巾,一條兩元零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