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店之王埃德·默維希
埃德·默維希是加拿大商業巨子,一位億萬富翁。他靠經營舊物商店發家,因而直到今日,舊物商店仍是他經營的核心之一。
他的“奧尼斯特·埃德商店”的規模,可從該商店高高聳立的招牌上有2.3萬支燈泡就可見一斑。這座招牌同時也成了多倫多市的象征,甚至使美國著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也相形見絀。
埃德除了擁有“奧尼斯特·埃德”超級商店以外,還有埃德食品、餐館一條街、“默維希村”旅館一條街,以及兩家高級劇院等等,每年個人收入都超過1億加元。
成功沒有固有的方法。埃德·默維希是靠經營雜貨店裏的舊貨起家的,他通過經營舊貨,經營出了“超級名氣”。所以,我們不能說做什麼事就不能成功,不能賺錢,關鍵在於怎麼做,思維不能隻停留在不成功怎麼辦上,而要考慮怎麼做才能成功。舊貨雖不值錢,但舊貨自有舊貨的經營之道。舊貨的不值錢就是舊貨的經營之道,“一個便宜三個愛”,利有多大,弊有多大;弊有多大,利有多大。把每一種經營方式的利做到最大,就能做出“超級名氣”。埃德·默維希在經營的廣告詞中,稱自己的資產就是一堆爛箱子,擺設像垃圾堆。以“最低最低價”的方式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經營之路的探索,沒有止境,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經營方式、能夠創新經營的人,路子會越走越寬,經營的方式會越來越多;找不到適合自身條件的經營方式、不會翻新的人,路子越走越窄,經營方式也會越來越少,最終是無路可走,無方式可依。
埃德·默維希發明的經營方式,既表現出了自己的個性,又展示了他自己的風格,這種經營方式讓他獲得了巨額利潤,使他成為上世紀在經營領域中,最獨特最有魅力的成功者之一。
埃德生於1914年,父母是歐洲猶太移民。在1928年時,父母帶著他遷往美國華盛頓,以經營雜貨店為生,由於生意清淡,數年後又舉家遷居加拿大多倫多市,父親仍然開雜貨店,兼推銷《共濟會百科全書》。
埃德一家五口,兩個大人三個小孩,全都擠在雜貨店裏住。顯而易見,他們的日子過得甚為拮據。
埃德回憶過去時說:“我們樓上租給了一所猶太學校。全家人都擠在一起將就,夏天很熱,僅有一間簡陋的浴室,我們總是要排隊使用。”
盡管如此,一家和和睦睦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倒也其樂融融。然而好景不長,在他15歲那一年,父親謝世了,當時他還在讀書,但他是長子,必須對這個家負起責任,他隻好放棄喜歡的學生生活而走向社會,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
他承接了父親的雜貨店,但對一個孩子而言,經營雜貨店,無疑是一個難題。他苦苦支撐了九年,最終被迫停業。
不久,埃德進了一家超級市場工作,全天機械地、被動地工作,可是所得薪水卻有限得很,很快,他發現了“做人別當差,當差不自由”的道理。
他辭去了超級市場的工作,用過去經營雜貨店的微薄積蓄,開設了以出售體育用品為主的商店,名曰“運動小店”。
此時,埃德已長成為一位年輕而英俊的小夥子了,也就是說,他已到了談戀愛的年齡。
他經常去一家酒店喝咖啡、聽歌,並被一位歌喉悅耳、年輕漂亮的小姐安妮迷住了。婚後,安妮幫他一起經營“運動小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對夫妻改變經營品種,專門出售中下階層的服裝,由於他們經營得法,盡管這間服裝店規模有限,但還是掙了一些錢。
“二次大戰”結束了,多倫多與世界許多地方一樣,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時期。埃德想擴大自己的服裝店,但由於資金有限,因而總是力不從心。
有一次,他看見一家舊貨商店出售的廣告,循址來到這家舊物商店看了好一陣後,一問售價,他覺得並不高,就決定買下它。
他多年從事經商,對顧客的主要心理摸得很準,那就是:便宜。因為戰爭剛剛結束,市場仍處在經濟恢複期中,許多家庭隻是維持溫飽,略有節餘而已,所以大多數顧客追求的目標是價廉。
他決定開一家廉價商店,采用薄利多銷的策略,前景應可看好,他把商店稍做整修,便開門營業。
他在這家店名“奧尼斯特·埃德商店”的外牆上,貼了一個樸實、別致而又動人的廣告:廣大顧客是我的上帝,敝店的擺設像垃圾堆,敝店的服務極不完美,敝店的資產隻是一堆破爛箱子,但是,敝店的價格卻是全市最低的!
人們在報紙上,同時也看到了這則樸實無華而又別具一格的廣告,不禁感到十分驚奇,他們過去見過的廣告幾乎千篇一律是什麼“譽滿全球”之類的大吹大擂之詞,但往往名過其實,許多人因好奇決定到這個與眾不同的商店看一看,一是看看它究竟是不是全市“最低最低價”,二是看看究竟是不是一團糟。
於是,大批顧客湧入了店裏,他們發覺自己並未上當,並未白來。這裏果然貨真價實,就是那些隻是出於好奇一逛的人,出店門的時候,手裏也都提著剛剛購買的貨物。
埃德成功了!他的成功與廣告有著直接的關係,那則別出心裁的廣告,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他從這則引起轟動效應的廣告中悟出:“高明的廣告,力量是無窮的”。從此以後,他就都自己親筆寫廣告詞,直到暴富的今天,他仍每兩周就填寫一次廣告詞。
“奧尼斯特·埃德商店”位於多倫多市的貧民區,開業前幾年,來商店購物的,多是中下層的顧客。但是,隨著該店的聲望日益高漲,即使是那些高收入也來店惠顧了。
對此,埃德回憶說:“過去來此買東西的上流社會人士,開始還有些不好意思,他們總是推說為女仆買東西,但後來就大模大樣地直來直去。”多倫多的顧客,或者其他地方來的顧客,都把到該商店購買廉價物品,當作一件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