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寒氣襲人的隆冬季節,也有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那巨大霓虹燈招牌下,殷切地等待該店開門。

商店大門打開,顧客如潮水般湧入大廳。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則妙趣橫生的廣告:“埃德的販爛貨堆積如山,但是價格永遠低廉!埃德的價格近乎荒唐可笑,但的確是便宜!”

許多年來,來店惠顧的人有增無減,盡管該店早已今非昔比,改換門庭而已成為多倫多市最大的超級商場,但仍擠滿了川流不息的人潮。每當晚上打烊時,店員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把留連忘返的顧客們打發走。

為了應付這種似乎永無止境的人潮,埃德又想出一個馬拉鬆營業法,即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推出一次72小時的持續營業周,以求緩解人潮。

◇成功的奧秘

盡管如此,人潮仍不見消退,反而因噱頭十足招徠更多的客人。在一年的聖誕節前夕,埃德搞了72小時持續馬拉鬆營業,這三天當中,恰逢是連續暴風雪,可是這並未阻擋住八萬名顧客惠顧的興致。有的顧客晚上七時進店,直到次日四五點鍾才滿載而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當警告埃德在晚上七點以後仍舊營業,違反法令規定的通知書送達時,正好是管區警長夫人惠臨該店並以廉價買走貂皮披肩之夜。警方對其通宵達旦營業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奧尼斯特·埃德商店”的魅力,究竟何以如此之大呢?奧秘隻有一個:廉價。

該店從日用品到食品、從指甲刀到婚紗,無所不有,而且均是廉價。這裏一隻活雞的定價,在其他商店,連買半隻雞也不夠。

埃德·默維希是一位巨商,但卻不是奸商。他心地善良,富有情感色彩,也始終對於他在童年就一直生活過的地區懷有深厚的感情。

現在,那裏矗立著聞名遐邇的特大超市——“奧尼斯特·埃德商店”。這個商店就距他當年的小雜貨店僅在咫尺之間,他念書的中學,就在附近拐角處。這一切,都能引起他溫馨的回憶,他希望這條街永遠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裏,留在自己的身邊。

他以巨資買下了他商店附近的整整一條街區的房屋,又不惜巨資加以翻修改建,使整個街區呈現一派豪華而又不失其古色古香的特色。這一片並不太高的樓房,多半變成藝術殿堂,其中有一處是安妮雕塑藝術的活動場所。這為多倫多市增添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風情畫。

此外,他還興建24幢樓房,出租房舍,租金與他的商店貨物一樣廉價,遠低於市政當局規定的出租價。但是,他沒有再次接到警告函卻得到了市政當局的支持。市政當局還認為,埃德為多倫多的市政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將該區命名為“默維希村”。

無論是他的商店,還是他的餐館,有不少雇員都是他的當年左鄰右舍,他發跡以後,並沒有忘卻鄉親們。他也堅守顧客就是上帝的信條,在寒冷的早晨,他常親自為等候在商店外的顧客、鄉親,端去一杯杯熱咖啡,表示問候。

他後來又買下另外一條街區的房舍,經過改建裝修,建成了“餐館、食品一條街”。走進這一街區,首先映入眼中的是高達三層樓的巨大廣告牆,上麵變幻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組成的字幕:“聞名世界的埃德餐館”。

這裏各種風味的餐館一家挨一家,什麼“埃德海味店”、“老埃德餐館”、“埃德小吃店”、“埃德高級中餐館”、“埃德意大利餐館”等等!還有“埃德食品批發店”,以及各種以埃德命名的其它食品店、副食店。

食品、餐館一條街,可供成千上萬的人同時用餐,由此可見其規模。

他的母親一生勤勞節儉,一直在兒子的商店工作,直到83歲高齡謝世為止。

埃德的帝國有舉世聞名的超級商店,有聞名遐邇的餐館、食品一條街,有情調獨特的“默維希村”,還有兩座高級劇院。因此,埃德的帝國已成為多倫多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許多遊客紛紛慕名而來。

為此,多倫多市開辟了遊覽埃德帝國的旅遊路線。遊客們花上14.95元,便可以參加五個小時的觀光遊覽團,然後在埃德餐館就餐。有時,埃德還親自當導遊。

埃德的辦公室設在“奧尼斯特·埃德商店”的二樓:辦公室寬敞、明亮、豪華。在他寬大的弓形辦公桌和幾個書架上,擺放著一些價值連城的古董,如中國明代的瓷瓶、鼻煙壺、唐三彩、玉雕等。他的辦公椅是一把紫檀色的高背椅,椅背上刻著“哈佛商學院”的字樣。這是加拿大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們,在1984年,埃德榮獲“加拿大商業政治家”榮譽時一起贈送的。

埃德在這群青年知識分子中威望很高,他們稱他為“加拿大完美的企業家”,因為“他不僅是傑出的商人,在文化藝術方麵的貢獻也是卓越的。”

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們之所以對他如此崇拜備至,是因為該學院的加拿大留學生歸國以後,許多人進入了埃德帝國工作,在理論與實務應證後,他們深深地體會到埃德走上成功的道路,絕無僥幸。

事實上,他的經營管理與哈佛商學院所教授的理論並不盡相同,他是試驗派的信徒,從構想開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看,試驗當中覺得效果不錯,就繼續發展;效果不佳,就停下來。

◇瀟灑人生

在20世紀60年代,他信步至一家古玩店買一些古董,聽到店主唉聲歎氣地說:“今天,你是頭一個買主!若是沒有先生光顧本店,今天恐怕等於未開張。”

埃德問道:“怎麼,你的生意一直這樣不景氣嗎?”

“可不,已經持續幾年了!”

“何不轉讓?”

“隻怕沒人買,若有人買,1萬加元我就肯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