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公司的誕生
像東京那場大地震一樣,1945年的東海大地震把本田宗一郎又推到了命運的轉折點上,使他迎來了新的機會。
這場大地震使東海精械陷入了半癱瘓狀態,繼之而來的盟軍炮火轟炸更使整個濱鬆變成一片廢墟,東海精械的工廠也被炸得一塌糊塗。8月15日,戰爭結束了,豐田公司向本田宗一郎表示希望能重建東海精械。本田宗一郎卻回答道:“戰爭已結束了,我希望能脫離豐田自由發展。”
他以55萬日元的價格把全部股份都賣給了豐田公司,重新成為一個自由人的本田宗一郎覺得自己一下子解脫了,他帶著當時為數不少的55萬日元宣布自己要過上一年悠閑自在的日子。這一年,他人生的旅途進入了第40個年頭。
其實,本田宗一郎並沒有像他當初所說的悠閑自在,他是一個生性閑不住的人,離開東海精械的一年裏,他嚐試了許多行業,聽說玻璃匱乏,就埋頭搞製造玻璃的機械;木材不足,就去開發膠合板技術;為製纜業安裝機械,甚至還搞冰棒和餐具。
1946年10月,本田宗一郎結束了他的遊蕩生活,在廢墟的舊軍營裏,掛上了“本田技術研究所”的牌子。這是他繼1928年的“亞多商會濱鬆分店”和1937年的“東海精械”之後,第三次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
戰後的濱鬆街頭招搖過市的是那些暴富起來的投機商與族擁在他們周圍的嬌媚放浪的女郎。戰後紡織品奇缺,黑市價格飛漲,帶動紡織機械也成了搶手貨,投機商轉手一台機器就可得到1萬日元,於是湧出一批靠紡織品而迅速富起來的暴發戶,全國各地的妓女也如蒼蠅逐臭般紛紛聚來,形成了濱鬆畸形的繁榮。
這時的本田宗一郎手裏握著大宗銷票,有人就勸他不防也試試賣紡織機械。然而,本田宗一郎討厭這種投機生意。他是一個愛汽車愛得發瘋的人,他愛聞那汽油的怪味,愛聽起動汽車的聲音,他還是打著發動機的主意。
他得到一個消息,在他當年爬在樹上看雙翼飛機的那個濱鬆兵營裏,有一批軍用發報機的小型引擎閑置著。他以很便宜的價錢購下這些無人問津的東西,把它們裝在自行車上,這種改良型的摩托車每輛以2.5萬日元的價格出售,當即被搶購一空。
這些引擎用完了,他又到東京、名古屋、大阪孤等地收購廢棄引擎,繼續製造改良型摩托車。當時,被戰爭破壞的交通尚未恢複,因此這種摩托車大受歡迎,在占領軍異樣的目光下,這種怪模怪樣的摩托車普及開了。
當再也找不到這些舊引擎時,市場上終於出現了可用於生產引擎的材料。1947年,宗一郎開始製造他親自設計的節約型小型引擎,年底產量即達1000台,財源滾滾而來。
看到本田宗一郎賺了大錢,一些人也開始問津摩托車的生意,一時間,到處都是摩托車店,麵對五六十家競爭對手,頭腦靈活的宗一郎決定生產真正的摩托車。他拿出100萬元資金,將原來僅有十幾人的“本田技術研究所”擴變為“本田技術研究工業公司”,揭開了奇跡般高速發展的“本田”第一頁。
1948年,他的公司剛剛成立,他的第一個事業夥伴、日後替他管理公司、穩重踏實的河島喜好加入公司,河島是本田曾聽過課的濱鬆工業專科學校(靜岡大學工學部前身)的畢業生,對引擎有濃厚的興趣。
有了河島的加盟,開發摩托車的速度加快了。當時,濱鬆還沒有本田宗一郎的對手,但東京、名古屋的摩托車製造廠家為數不少,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技高一籌。本田宗一郎跨進了研製關鍵部分——引擎,他們先後研製了A型、B型、C型,但都不夠理想。
1949年8月,他們的汗水結出了碩果,研製出雙缸98CC,輸出功率為2.3馬力的小型引擎—D型發動機。這些沒日沒夜拚命的工作狂,看著他們的創造物欣喜若狂,這下子可以和東京那些名牌廠家較量高低了。此刻,沒有理由不好好慶賀一番。
在工廠辦公室的簡陋房間裏,22名職工聚在一起,就著魷魚幹,生魚片和泡菜,喝著沒過濾的濁酒。一雙雙血絲織滿的眼睛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回憶起那段吃不香睡不著艱苦做戰的日子,其中的苦惱、辛勞、迷惘,非一般人可以想像。一個年輕職工感慨萬分地自言自言道:“真像在夢裏一樣啊!”
本田宗一郎爽朗地附和青年的話:“對!是夢,是夢啊!”於是新研製成功的摩托車便有了一個頗具浪漫色彩的名字——本田夢幻D型。
在剛研製出夢幻D型引擎的時候,本田宗一郎又迎來了另一位工作上的夥伴藤澤武夫,日後作為本田的輔佐人,為“本田”立下汗馬功勞。
這次曆史性的會見是在東京。藤澤生於東京,1928年畢業於東華中學,報考東京高等師範名落孫山後,有兩年時間以幹些雜活為生。20歲入伍,退伍後先後經營過鋼鐵和木材,有極豐富的商務經驗和一顆聰明過人的大腦。
藤澤對被人譽為“昭和時代的愛迪生”的本田宗一郎仰慕已久,一直想見到他。在兩人共同朋友竹鈧的東京家中,濱鬆的工業領袖與經營專家藤澤會麵了,此時本田44歲,藤澤40歲,兩個從未謀過麵的人一見如故,談得相當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