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馬拉鬆賽上,讓別人打頭陣,找準機會再迎頭趕上是比較明智的。“不管打先鋒的如何吹牛,絕不可盲目下手。”洛克菲勒做中間商時一直把這句話當座右銘。

由於南北戰爭的爆發,洛克菲勒暫時放下了石油,依舊向歐洲販賣著中西部的食品。這時,單是華盛頓政府對這些食品的購買就遠大於供給,因而,他又與長自己8歲的佛拉格勒一起經營販賣北方軍需要的食鹽,他們因販鹽而暴發,成了南北戰爭時期顯赫一時的人物。

石油行情又跌,由每加侖0.22美元的最高價跌到0.13美元。沒過多久更跌到一桶3.5美元(每桶42加侖),一加侖連10美分錢都不到,簡直就同水一樣賤。

油井的擁有者為阻止這瘋狂的下跌,相約把每桶油售價定為不得低於4美元。

這是生產者的自衛本能,我們現在稱之為“產地卡特爾”。生產過剩和行情暴跌,使卡特爾方麵不得不減產,否則價格不能回升。可是這樣一來就沒人購買,大量滯銷是必然的。

一桶油才賣3.5美元,而運費卻要花3美元,運輸也成了石油滯銷的症結所在。

這時洛克菲勒了解到產油地正計劃修築鐵路,他覺得時機到了,便找合夥人克拉克商量:“我們賺了這麼多錢,現在拿來投資原油吧,怎麼樣?”

“想投資暴跌的泰塔斯維原油,你瘋了?”

盡管洛克菲勒磨破嘴皮,克拉克依舊無動於衷。

在洛克菲勒人生道路上,英國化學家安德魯斯和愛妻羅拉是他的兩尊幸運之神。

南北戰爭結束前的1864年9月,洛克菲勒與史皮爾曼的女兒羅拉結婚,因嶽父的原因,克利夫蘭財界對洛克菲勒刮目相看。

安德魯斯是個從英國移民來的化學家,和克拉克一樣來自威爾斯,他曾經在大不列顛帝國大學做過油母岩研究,現在決意要從賓州石油這個寶庫中搞出精煉油來。這位美國最早從事石油精煉實驗的先驅者十分自信,他找到了同鄉克拉克,說服他出資金:“讓我們一起發展精煉石油事業吧,憑我們倆的資金和實力,一定會成功的。”

“現在行市不利,我們搞這個有什麼用呢?”克拉克還是不感興趣。

當安德魯斯得知洛克菲勒才是真正掌握公司權柄的人之後,就通過克拉克和克拉克的兩個弟弟和洛克菲勒聯係。洛克菲勒當即答應拿出4000美元,但他名義上並未加入新公司,因為他的目標是獨家包攬石油的精煉和銷售過程,這將是比“卡特爾”還要卡特爾的方法。他正做多方麵的準備,實施自己早就看準的石油業。

以安德魯斯·克拉克命名的公司所屬石油精煉廠,坐落在克利夫蘭市西南2.4公裏的古亞和加河支流堤岸的下方。廠房毗鄰伊利湖,不僅水運十分方便,而且能利用鐵路運輸。

新公司所有權表麵上歸毫無貢獻的克拉克掌握,洛克菲勒則擔任公司的會計和推銷工作,克拉克主管原油采購。

堅強有力的同伴是事業成功的基石,不論哪種行業,夥伴既可能把事業推上高峰,也可能導致集團的分裂。洛克菲勒經常和克拉克發生矛盾,他決定在工程師安德魯斯以外,再尋覓一個事業上的積極夥伴。

佛拉格勒的辦公室也在公司附近,這位靠鹽發財的年輕人和洛克菲勒交情至深,誌同道合。兩個人每每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同散步回家。一次,佛拉格勒向洛克菲勒提道:“約翰,你的石油行情不錯吧,能讓我也加入你們的行列嗎?”

“我想你可以幫我製作木桶。”

“那好,包在我身上了。”

由佛拉格勒承包的木桶交到洛克菲勒手中,木桶質量好,克服了途中漏油的毛病。外麵刷著藍色的油漆,在後來成了石油交易的徽記,這是洛克菲勒與佛拉格勒在石油業上的初次成功合作。

洛克菲勒終於和克拉克鬧翻了,這是他們兩人之間遲早要發生的事。克拉克向洛克菲勒扔了一紙絕交書,三位公司領導人終於決定將公司拍賣掉。這時,安德魯斯也已經是洛克菲勒的親信了,所以克拉克一開始就陷入被動。

“500美元!”兩邊開始喊價,且各不相讓。價錢漸漸升到5萬美元、7萬美元,為了不讓價錢抬得過高,洛克菲勒始終麵不改色。

“7.2萬美元!”克拉克臉色蒼白、無力地喊出了最後的價錢。但洛克菲勒誌在必得,“7.25萬美元!”他輕輕地報出價碼。

洛克菲勒在回憶這個具有決定意義的時刻時曾說過:“這是我平生所做的最大決定。”

克拉克退出後,公司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此時擴充了他的煉油設備,日產量增到500桶(合7.9萬公升)。

克利夫蘭大小煉油廠共有50多家,但以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規模最大,它雇用了37人,1865年銷售總額就有120萬美元之巨。

這一年洛克菲勒剛滿26歲,“醜小鴨”終於變成“白天鵝”。

“你去一趟紐約吧!”洛克菲勒語氣堅定地對弟弟威廉說。

“到紐約去幹什麼?”

“我想再開一家洛克菲勒公司,目的是開拓石油出口業務,我分析歐洲的石油需求量一直在遞增,我們必須盡快打開歐洲市場,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使明年的出口量增加70%。”“然後呢?”威廉摩拳擦掌,接著低聲問道。

“再就是銀行這方麵,克利夫蘭的高利息是出名的,華爾街的利息卻很低,希望你和他們搞好關係。我們要擴張,資金越多,我們發展的本錢也越豐厚,我們要獨霸世界!”弟弟威廉踏上了征途,約翰則坐鎮在克利夫蘭躊躇滿誌地指揮著全局。他把總部移到了市內最繁華的珍珠大街。

石油產地是在賓州亞利加尼河和產油河的上遊,所以當時把探勘石油、采油等工作稱作上遊工業,精煉和銷售則為下遊工業,洛克菲勒的最終意圖是控製下遊工業,他對上遊工業毫無興趣。

煉油廠正紛紛興起,克利夫蘭已有50家,位於紐約長島的也有八家。在波士頓、新哈芬、紐澤西、巴爾的摩等東海岸工業城市,也不斷出現新的煉油廠。在賓州這個原料產地既做上遊工業又做下遊行業的公司至少有30家,它們都擁有自己的煉油廠。洛克菲勒兄弟公司有煉油廠16家,每周能出品900桶(合14.3萬公升)精煉油。洛克菲勒清楚,他遲早會與競爭對手爆發激戰,所以他先走了壟斷“下遊”產業的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