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銀行的鬼才阿馬迪·基安尼尼
美籍意大利後裔阿馬迪·基安尼尼(GianniniAmadeo)是一個領先時代的商業經營鬼才,他所創辦的美洲銀行(BankofAmerica)起始於1904年,如今已被公認為當今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
回首基安尼尼所經曆的79載人生旅途,實屬一部融白手起家的艱難辛酸、一往直前的開拓精神和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無情手段為一體的觸目驚心的金融業發展史。閱讀和了解基安尼尼的經曆,使我們得以充分體會他的成功之道——勇於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
勤奮和智慧是財富之源。阿馬迪·基安尼尼,在短暫的一生中之所以能積蓄起億萬家財,創辦起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美洲銀行,都始於他的勤奮。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少兒時代開始,阿馬迪就懂得了勞動的艱辛,以及收獲的歡愉,每天早晨五點鍾起床工作,工作三四個小時之後,再去學校學習,經過多年的磨礪,使得他成為一個年輕的、經驗豐富的批發商人。作為一個批發商,勤奮是其得以成功的原因,盡管阿馬迪進入銀行業有一個很好的契機,但是,如果沒有做中盤商生意的成功,就不可能獲得這個機遇。作為一個成功的銀行家,他的智慧源於他的勤奮,源於他對農民、對處於社會底層貧民生計的了解。他7歲時在農田裏和父親一起勞動,親眼目睹了僅為1美元借債,父親被人槍殺的場景,所以從童年開始,對借貸、對高利貸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正是他日後從事銀行業,把為貧民服務作為自己銀行宗旨的原因。在遇到自然災害時,他能采取與其他銀行相反的作法,及時地幫助災民,同時也使自己經營的銀行業務迅速擴大,名聲鵲起。
加上對農民實行無息貸款的舉措,使美洲銀行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成大業。
1870年5月16日,阿馬迪·基安尼尼在美國加州聖諾耶的一間小木屋中出生了,他的父親路易斯·基安尼尼,母親維吉妮婭在不久前才從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熱那亞移居到美國,阿馬迪的出生,給這對年輕夫婦帶來了無限的喜悅。這時,路易斯·基安尼尼22歲,維吉妮婭年僅15歲。
熱那亞位於倫巴底平原西南方,麵對著溫暖的地中海。基安尼尼家族狹小的葡萄園就在熱那亞郊外,雖說他的家族屬於中等階層,生活還算過得去,但眾多的孩子,迫使路易斯和鄰近村子裏的青年一樣,遠離家鄉到法國、德國或者更遠的地方去謀生。
熱那亞是統一意大利運動的發源地,也是英雄加裏波第出征的港口。從十字軍時代起,熱那亞就成為地中海沿岸極繁華的城市,這些事實總是使維吉妮婭引以為傲。
當時,意大利剛由伊曼紐二世統一不久,在此之前曾被拿破侖征服,更早則在東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及法國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它隸屬於中歐大國的時間相當長,這段時期是意大利政治的空白時代。
也許正是這些曆史的原因,當1868年這對年輕人在故鄉熱那亞郊外的小村落教堂裏舉行婚禮的時候,看上去仿佛還很天真浪漫、年幼無知的小女孩維吉妮婭,卻有著偉大的夢想:“帶我到美國去!我已厭倦了狹小貧窮的意大利。”後來,14歲的新娘在洞房花燭之夜又向新郎輕聲要求道:“親愛的!請你發誓……到加利福尼亞之後,一定要買下農場和牧場!”
然而,阿馬迪並沒有出生在農場或者牧場裏,他出生的小木屋的外麵掛著一塊“瑞士旅館”的招牌,這是父親路易斯·基安尼尼靠著借貸而租賃經營的一棟簡陋的客棧,這棟木屋共有20個房間。每天晚上,附近的意大利移民都到這裏喝那種聖塔克拉拉所特產的葡萄酒。他們喜歡打牌、賭博,所以經常聚會。
由於小店生意興隆,不久路易斯夫婦就攢下了一筆錢。於是,這對為開創新生活而不懈奮鬥的年輕夫婦決定賣掉破舊而簡陋的“瑞士旅館”,按照他們當初在熱那亞出發前的誓言,買下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這塊地坐落在聖諾耶和舊金山灣之間,聖塔克拉拉盆地正中央一塊叫做“阿爾比索”的未開發地上。麵積為40英畝(約4.9萬坪)。
移居阿爾比索以後,在未開發地臨時搭起的簡陋小屋中,維吉妮婭又生下了次子亞特裏奧(1874年生)和三男喬治(1877年生)。亞特裏奧長大以後不僅和他哥哥阿馬迪·基安尼尼一樣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銀行家,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醫生和好萊塢創始人之一。可見,年輕夫婦路易斯和維吉妮婭的不懈奮鬥精神,對子女們日後的成長、成名有著很大的影響。三個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父母勤勞奮鬥的影響下度過的。
◇奮鬥的童年
阿馬迪7歲以前的生活,一直是清寒但歡愉的。清寒磨練出勤勞,而歡愉則來自奮鬥後的收獲。阿馬迪每天早晨5點就得起床,除了星期天,每天早上他都要和父親一起將杏子用貨運馬車拉到運河岸邊,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當時,在舊金山的碼頭形成了一個拍賣市場,這是由於各種蔬菜和水果都要從運河岸輸出。第一班船在早上7點半開出,如果遲到就不能交貨,所以父子倆人每天天沒亮就得起床,趕完早市,阿馬迪便到聖母院小學上課。這是一所小得不能再小的學校,它總共隻有一間教室。
阿馬迪在學校的成績中等,他對於如富爾頓發明汽船、或富蘭克林發明印刷機這樣的課程,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倒是數學成績很突出,一直是全班第一。放學以後,從下午直到黃昏,阿馬迪都在田裏幫忙犁田、引水灌溉,樣樣都幹,是父母不可缺少的好幫手。辛勤的工作、規則性的生活和父母勤勞奮鬥精神的影響,為阿馬迪日後成功、揚名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877年的一天。在阿馬迪和父親辛勤耕作的田地裏,突然“砰”的一聲槍響,震耳欲聾,似晴天霹靂。阿馬迪順著槍聲傳來的方向跑去,隻見父親倒在田間,鮮血流了滿身。“爸爸!”阿馬迪拚命叫喚著,然而父親躺在他小小的胳臂中,再也不能回答了。
葬禮過後,阿馬迪才從母親那裏得知,殺害父親的凶手是同村種植葡萄的意大利移民,而動機僅僅是為了1美元的借款。長大以後,阿馬迪·基安尼尼並不常提起父親因為1美元而招致的殺身之禍,然而這件事在他心上烙下的傷痕是無法撫平的。
父親去世後,母親維吉妮婭這個堅強的女子,她一人將三個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40英畝的果園也弄得井井有條,稱得上是女中大丈夫。7歲的阿馬迪身上的擔子也不輕,每天要代替死去的父親在田間澆水、除草,騎著馬在田間來回奔忙。現在,他每天起得更早了,清晨4點半左右他就同母親一起搭乘貨運馬車,把杏子送到運河岸邊。
這時,同村的意大利移民中,有一個26歲名叫斯卡蒂那的青年。他在聖諾耶的貨運馬車行工作,十分同情維吉妮婭母子的遭遇,便把自己的馬車借給他們用,那是他當時的惟一財產,他也用這輛馬車在城中承攬運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