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蒂那非常愛這位22歲年輕漂亮的寡婦,盡管他知道維吉妮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仍然向她求婚。維吉妮婭答應了他的求婚。阿馬迪和斯卡蒂那雖是繼子與繼父關係,斯卡蒂那卻把小阿馬迪當成知己好友;阿馬迪則叫他“爸爸”,這個稱呼裏仿佛隱含了“老板”的意思,此後,阿馬迪一直叫他“爸爸”,直到1929年斯卡蒂那病逝。

1879年,即維吉妮婭和斯卡蒂那結婚後的第二年,他們將阿爾比索的果園和房子賣掉,帶著三個兒子搬到了聖諾耶鎮。維吉妮婭之所以想搬家,主要是考慮到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同時也想趁此機會去碰碰運氣。

三年以後,大約是1882年左右,維吉妮婭勸說斯卡蒂那說:“到舊金山去吧!在舊金山你發展的機會比較多,舊金山很快就要發展起來。”於是,斯卡蒂那在舊金山買了一棟兩層樓房,並到一家名叫葛裏商行的果菜批發商店裏工作。

過了不久,維吉妮婭又一次向斯卡蒂那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早些辭掉貨運工的工作吧!親愛的!你不妨試著自己當批發商!”對於12歲的少年阿馬迪·基安尼尼來說,這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批發中間商的生活極不正常的,而且十分辛苦,他們必須在半夜12點,或者說是淩晨零點開始工作,每當夜深人靜之際,人們還在甜蜜夢鄉的時候,斯卡蒂那父子倆喝過濃濃的咖啡,就趕著貨運馬車來到瓦夫碼頭,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等候船隻的到來。

黎明前,首先到達的是沿聖瓦金河和薩克拉門多河順流而下的船隻。早上8點鍾左右,從阿爾比索開來的船隻靠岸。在瓦夫碼頭,拍賣市場的交易在船隻一靠岸就開始進行了,喧囂的人群隨著每一艘船的靠岸而來回湧動。在充斥著買主與賣主討價還價的嘈雜聲的拍賣市場中,阿馬迪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向繼父請教,繼父很有耐心,總是不厭其煩地把拍賣用語、辨別果菜品質及喊價的方法教給阿馬迪。

拍賣結束後,他們便順道在瓦夫的小攤上吃完早點才回家。瓦夫碼頭的早點對阿馬迪而言是別有意義的,因為早餐經常有生蟹和生魚,總是吃得不亦樂乎。阿馬迪回到店中後,還要清洗完馬匹和貨架後再到學校去上課。

阿馬迪小學一畢業,母親就送他進了一所六個月的短期實務學校。這時,在維吉妮婭的再次鼓動下,斯卡蒂那賣掉了舊屋,買下了舊金山格林街42號的房子,新家坐落在被稱作北海岸的舊金山灣八口處附近,位於舊金山市街最北端。這一帶的意大利移民一天比一天多起來,此地也是舊金山被稱做“約爾巴·布耶那”時的港都發源地。新家形狀像海灣一樣,窗子向外突出,很是壯觀,在少年時代基安尼尼的心目中,這是最引以為榮的。

繼父開了一個店,店名叫“斯卡蒂那商行”,做的是中盤生意,這是父子倆最擅長的行業,阿馬迪隻上了5個月便提前從實務學校畢業,到店裏工作,成為一個好幫手,開始了父子聯手創業的時代。雖然這時他才15歲,但已有一副成年人的體格了,他身高6英尺(約185厘米),體重170磅(約77公斤)。

阿馬迪·基安尼尼長得極像生父路易斯·基安尼尼,高挺的鼻子,稍長的四方臉,輪廓分明,瞳孔很深,兩眼之間幾乎沒有距離,三角眼睛總是從深處泛出冷冷的光芒,這點倒是酷似母親維吉妮婭。此外,15歲的阿馬迪性格快活爽朗,從不叫苦,這大概又是來自樂天派的父親吧。

◇商業奇力

斯卡蒂那商行的業務發展迅速,不久便賺了很多錢,這是由於店麵坐落在靠近瓦夫的華盛頓街,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更重要的,則在於斯卡蒂那父子的苦心經營。

黎明前瓦夫碼頭總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船隻或貨運車抵達後,多色人種便混雜到一起,有意大利人、愛爾蘭人、中國人、葡萄牙人、敘利亞人、黎巴嫩人、羅馬尼亞人、智利人等,另外還有俄羅斯人和猶太人,簡直如同一個大戰場。

中盤商最忙碌的階段是淩晨到正午前這段時間。正午時的店裏是空無一物的,因為在正午前就必須把從瓦夫買來的商品賣給批發商,這些批發商們乘貨運馬車到店中取貨。

中盤商成功的秘訣,在於討價還價,盡早分辨貨物的品質,確切掌握批發商的需要,並且在不賠的情況下,比其他的中盤商搶先一步降低12美分的賣價,這些都要依靠長年累月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來的商業敏感,而阿馬迪很快就抓住了竅門。

不僅如此,每天正午以後,阿馬迪總是向店裏一位名叫提姆的蘇格蘭籍老掌櫃請教,不久,他們成了好朋友,並且阿馬迪從老掌櫃那兒學會了簿記,增添了經營管理的才幹。

斯卡蒂那商行逐漸興旺起來了:它凝聚著阿馬迪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精神,15歲的他已被人們刮目相看,稱做“斯卡蒂那小開”。

阿馬迪被同行們稱做“斯卡蒂那小開”後不久,又贏得了“淩晨的商業奇才”的雅號,而這時他不過才17歲。

商業奇才最初得出的“基安尼尼商法”第一號秘訣是,詳細記錄在瓦夫碼頭靠岸的船隻種類和靠岸時間。他在記錄中寫道:“淩晨四點,羅馬尼亞船到站開始拍賣蕃茄,要特別小心羅馬尼亞人,因為在他們的蕃茄中曾經發現蛇,中國人和猶太人對價錢錙銖比較,中國人甚至比猶太人更苛刻一些,敘利亞人、黎巴嫩人也對金錢相當仔細;但更要小心不要被阿拉伯人騙了……。”

作為經營果菜生意的中盤商,“基安尼尼商法”的第二號構想是,在未收成前就與農民訂立收購作物的契約,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社會對果菜的需求量愈來愈大,這時,阿馬迪的著眼點已不再是拍賣市場,是供應果菜的新開發地區,而銷售目標則集中在薩克拉門多。

他直接騎馬到內華達山麓溪穀地帶的薩克拉門多盆地去做契約買賣,與每天清晨站在舊金山的瓦夫碼頭上等待順薩克拉門多河而下的果菜船比較,一方麵可以取悅於農民,另一方麵價格也便宜了許多。不過,由於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這種投機商行為勢必要冒很大的風險,阿馬迪時常思考著這個問題,該如何將這種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阿馬迪總是親自騎馬前去做生意,而不采取搭船溯薩克拉門多河的方式,這是因為散落在薩克拉門多盆地的農家,並不隻限於薩克拉門多河畔。而且騎馬前去,速度比乘船快得多。雖然那時候還沒有“時間就是金錢”這個口號,但阿馬迪總是把時間看得勝過一切。

一到達目的地,他就立刻展開談判。“霜害的可能損失,由雙方共同負擔,我所出的價碼可以說是最公正合理的了。你不吃虧,我也不至於平白損失,而我絕對沒有想占便宜,大撈一筆的意思。”聽了阿馬迪這番頗具有說服力的話以後,大多數農家都首肯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