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迪從不說謊,因此很受對方信任,盡管其他中盤商也極力想和農家達成買賣契約,但他們都不是阿馬迪的對手。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阿馬迪每簽完一份契約,就在這戶農家的門上貼一張大紙,上麵寫著“您辛苦了!該農家已簽訂契約。斯卡蒂那小開上。”晚了一步的中盤商看了紙條,都恨得咬牙切齒地說:“這個乳臭未幹的混小子!”
“商業奇才”的另一項得意之作是,使原本在加州極為罕見的柳橙和葡萄柚成為加州的特產,使葡萄柚占領全美餐桌。
1887年的一天,剛過正午,斯卡蒂那商行店裏空了下來,阿馬迪整理完床鋪,清洗完馬匹,便坐到桌前專心致誌地在紙上書寫著。“喂!阿馬迪,你一個人埋著頭在寫什麼?對啊,你年紀不小了,是該寫情書了!”斯卡蒂那站在阿馬迪背後笑著問道。
“不錯!是‘情書’!你知道嗎?聽說最近市場上對柳橙和葡萄柚有了新的需求,說到柳橙和葡萄柚,聽說聖阿那的塔斯丁公司的品質最好,我們買進來看看,好不好?”阿馬迪說。
“柳橙、葡萄柚?聖阿那?那不是在洛杉磯以南30英裏的地方嗎?”
“我打算和他們直接交易,所以才寫‘計劃書’的。反正塔斯丁公司也不可能把貨運到拍賣市場吧。”“傻瓜!天下哪有這種笨蛋會大老遠地把柳橙從聖阿那運到舊金山來呢!”
“聖阿那的人口少,所以需要量不多,不過,隻要能運到舊金山來,售價一定會提高很多,這種新品種的水果扣掉運費後也一定還大有賺頭。”
斯卡蒂那對直接經手新產品柳橙和葡萄柚的構想,事實上很感興趣,但仍用半嘲弄的口氣開玩笑道:“要是真的賺了大錢,我就給你買金表!”
不久,柳橙和葡萄柚從聖阿那送到了斯卡蒂那的店裏,阿馬迪的“情書”攻勢果然奏效了,此舉不僅使柳橙和葡萄柚成為加州的特產,使葡萄柚成為全美家庭早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時也使斯卡蒂那商行名聲大震。於是,斯卡蒂那眯著眼,高高興興地進城給阿馬迪買金表去了。而這時的阿馬迪,年僅17歲,真是個令人驚異的商業奇才1
1892年,22歲的阿馬迪通過不時地送去鮮花和拿手的情書戰術,戰勝了情敵,贏得了一位年輕女孩的芳心,終於與克羅琳達·克涅爾結成眷屬。後來他們倆生了三個孩子,長子叫馬利歐,次子叫巴基爾,女兒取名為克蕾亞。
克羅琳達家在舊金山北海岸是個有錢人家,阿馬迪的中盤商事業也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就經濟狀況而言,兩家可謂是門當戶對,但是,克羅琳達的父親作為哥倫布儲蓄暨貸款銀行的創始人,卻對阿馬迪後來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銀行界巨子起了積極的刺激作用。
◇闖入銀行業
1902年,克羅琳達的父親約瑟夫·克涅爾在兩人婚後第十年不幸去世,這大大改變了阿馬迪的命運。當時,他32歲,憑借嶽父留下的股份,阿馬迪·基安尼尼進入哥倫布銀行的董事會擔任董事。
他換下了作為中盤商行業的注冊商標——深藍色牛仔布工作服,這身裝束一直讓他覺得很自豪,穿上時髦的白襯衫和黑西裝服,意氣風發地走進了碼頭附近的哥倫布街上的哥倫布銀行的董事室。阿馬迪雖然在短期內便得到了下屬的尊敬和愛戴,但常因為意見不一致,和該銀行的創建者夫坎西發生激烈的爭論。
兩人發生爭論的原因,並不在於阿馬迪年輕氣盛,而在於兩個人大相徑庭的對銀行經營方針的看法。夫坎西根本就不讚成阿馬迪的建議和設想,因為他對這位年輕人一直有成見,幾經摩擦,明爭暗鬥,阿馬迪終於不幸敗給了夫坎西,向銀行提交了辭呈之後,阿馬迪邁著大步跨出了哥倫布銀行,同時心裏盤算著:“大不了開一家屬於我自己的銀行!”
然而,創業的艱辛和風險有許多是阿馬迪始料未及的。此時,大量從歐洲來的外國資本紛紛湧入舊金山,造成了當地的美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相互對峙的局麵。
美資銀行中主要包括意大利裔移民夫坎西創建的哥倫布銀行和沙巴波洛的意大利美國銀行,以及經營鐵路發跡的由查爾斯·庫羅卡創建的庫羅卡銀行和作為夫坎西的堅強後盾的內華達銀行。
而外資銀行,則主要有三家英法銀行,包括金融勢力十分強大可支配倫敦、巴黎、維也納和漢堡金融界的猶太人金融資本體係中的羅斯查爾銀行,由法國人經營的倫敦及巴黎美國銀行,由英國人經營的盎格魯美國銀行。舊金山的貿易界,當時被這三家外資銀行控製著,但這些銀行的興趣根本不在儲蓄和貸款上,而在投機事業方麵。
在法國人開辦的銀行中,銀行經理根本不屑於用英語交談,而英國人開辦的銀行則壓根兒看不上意大利移民眾多的北海岸等地。
整個舊金山的金融界,這個時候呈現出一派戰雲密布、欲一試高低的景象,但在高手如林、競爭激烈的舊金山開辦一家新的銀行,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阿馬迪遇到的第二個大問題是創業資本來源不足。當初他轉手出讓自己的中盤商經營權時,得到了將近10萬美元權利金,但距離創建一個銀行所需要的資本,還差得很遠。
阿馬迪隻好去找一位曾就業於美國國家銀行的朋友,他是一位爽朗的愛爾蘭人,名叫詹姆士·法根,已至中年,卻笑口常開。阿馬迪在經營中盤商生意時,曾在他所服務的銀行裏開過戶頭,兩人的關係很好。因此,阿馬迪總是模仿意大利式稱呼親昵地叫他“賈克摩”而不稱“詹姆士”。
一走進屋,阿馬迪便迫不及待地說:“我決定開一家為窮人服務的銀行,能不能教我開銀行的方法?”賈克摩一如既往,二話沒說,先是哈哈大笑起來,但笑聲立即打住,因為他被阿馬迪的眼神所震懾,阿馬迪一副殺氣騰騰的樣子,瞪著雙眼,像要吞噬對方似的。
那次談話的結果,連熟知阿馬迪的賈克摩也感到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他咕噥著:“沒有大股東的銀行,這哪是正常人的想法。”但事實上,這決非是不可思議的事,阿馬迪·基安尼尼和別人打出的牌不一樣,他通過讓魚販、油漆工等1000多個股東的加入,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並確立了為大眾服務的銀行宗旨。
一位常以報道內幕消息而聞名的優秀作家約翰·根舍就這樣評論過他:“基安尼尼並沒有個人資產,這是與摩根不同之處。基安尼尼終其一生,從未去過俱樂部,也沒有加盟銀行工會,這並不是因為美國社會孤立他,而是他脫離了美國的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