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7日,他們成立了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成立之初的資本總共500美元。盛田昭夫辭去了教職,全心投入他們的事業。公司設在禦殿山一幢已經荒廢的破木屋裏,屋頂有好幾處漏水,陰雨天就得撐著傘工作。破木屋周圍到處盡是戰敗的痕跡,炮火留下來的滿目瘡痍。
在公司尋找方向期間,很多人建議他們生產收音機,但井深大認為原本生產收音機的大公司一定會在戰後複原,新成立的小公司決不是它們的對手。井深大與盛田昭夫討論後,認為東京通信工業公司的方針必須以創新發明為主。他們繼續出售短波改裝器,同時也生產唱機的馬達和磁頭,但他們覺得這都是權宜之計,他們的目標是一種全新的產品。
公司買了一輛既小又舊的卡車,用來送貨和采購材料。由於全公司隻有井深大與盛田昭夫有執照,所以二人輪流駕車,還得充當搬運工。
經過仔細認真的市場調查,井深大決定生產一種新產品——鋼線磁氣錄音機。這種錄音機需要一種特別細的鋼絲,直徑必須精確到0.1毫米,這項技術在當時非常先進,一般的廠家都生產不了。
井深大聽說住友金屬公司能夠生產,就專程前往大阪,希望他們協助生產鋼絲,但住友公司卻表示沒有興趣,其他有能力製造鋼絲的公司也同樣拒絕了。一個很好的計劃付諸東流,他們失望極了。
這時,日本的國家廣播公司NHK已由占領軍接管,他們有意增添攝影棚和播音設備,井深大對這些機器十分熟悉。當井深大把投標書送進NHK之後,負責采購的美軍準將來到禦殿山,考察這家從未聽說過的公司。
這多虧了井深大的一位朋友幫忙,才得到NHK的推薦,但美軍準將一見那破爛簡陋的小木屋,就表示失望,又虧了井深大的朋友一再保證,美軍準將才勉強答應給他們機會。
當公司把訂單上的貨如期交到NHK時,對方對產品讚不絕口,非常滿意。那位準將在高興之餘,仍然無法相信這麼優良的高科技產品,竟然來自那個透風漏雨的小木屋。
井深大到NHK交貨時,在辦公室見到了一台美國製造的威蓋牌磁帶錄音機。這是他頭一次見到這種聞名已久的機器,他試聽了一會兒,就確定他們原本要製造的鋼線磁氣錄音機,根本無法與這種磁帶錄音機相比,這種錄音機操作方便,傳真音效比鋼線好得多。
井深大早就從雜誌中看到過對磁帶錄音機的介紹,它是由德國人發明的,在二戰期間曾被用來製作宣傳節目。戰後美國的安培公司是最早生產這種錄音設備的公司之一,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則是最主要的磁帶製造商。井深大幾乎在看到這台錄音機的同時,心裏就決定製造這樣的產品。
井深大找到那位美國準將,請求借這台錄音機給公司的同事看看,準將起初不太願意,最後答應親自帶著錄音機到公司展示。大家擠成一堆看這台新穎的機器,最後都相信這是個很值得試的項目。
◇研發新產品開拓市場
井深大·盛田昭夫及工程技術人員準備試製磁帶和錄音機,但有一個人反對,他就是公司的會計長穀川。長穀川是盛田昭夫父親派來的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決計說服長穀川,便邀他去一家黑市餐館,吃了一頓很豐盛的晚宴,並且點了當時市麵上非常罕見的啤酒。兩人一再說明磁帶錄音機的優點,強調它將使整個工業界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連喝帶說,一直到深夜,長穀川終於批準了生產磁帶錄音機的計劃。
整個研製過程不很順利。由於已經有了製造鋼絲磁氣錄音機的經驗,製造錄音機不成什麼問題,難題在於磁式錄音帶,這意味著必須同時製造錄音機和磁帶,否則錄音機就無法銷售出去。
井深大、盛田昭夫和年輕聰明的工程師木原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製造磁帶的叢本原料,但難題很大,因為沒有塑膠,隻能用玻璃紙來替代。
他們把玻璃紙切成四分之一寸寬的長條,外表塗上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然而此路畢竟不通,因為即使質量最好的玻璃紙,隻要放在錄音機上轉一兩次,就扭曲變形了,音質也就被破壞了。他們找到化學專家研究如何加強玻璃紙的韌度、厚度,最後都沒有成功,隻有放棄玻璃紙,采用新材料。
盛田昭夫通過他在製紙公司工作的表哥幫助,找到了一種又薄又光滑,而且韌度很強的牛皮紙,於是,試驗又開始了。三個人用小刀將牛皮紙切成長條,鋪在實驗室的地板上,接著把買來的磁鐵磨成粉末,再把磁粉塗在牛皮紙上,由於這些磁鐵粉磁性太強,實驗又告失敗。
後來木原終於研究出來,隻要將草酸亞鐵加熱燃燒就會產生氧化鐵。盛田昭夫與木原跑遍了東京的藥材鋪,終於找到一家惟一出售草酸亞鐵的店鋪,他們買了兩瓶帶回實驗室。
由於沒有燒化學材料的電爐,隻好借一隻平底鍋將草酸亞鐵放在鍋裏煮,邊煮邊用木勺子攪和,然後倒出來與天然漆混合,使之均勻後,用刷子刷在紙帶上。結果雖然有效,但錄音效果太差,連打電話的招呼用語“喂喂”都聽不清楚。
當時的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已有45名員工,三分之一是大學畢業生。他們認為隻要能得到塑膠原料,憑他們的技術領先優勢,一定會超前推出高質量的磁式錄音機和錄音帶。
1950年,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推出磁式錄音機和磁式錄音帶,第一台錄音機重達35公斤,體型笨重,訂價是17萬日元。公司全體員工無不歡呼雀躍,覺得這種新產品的訂單會源源而來。沒料到,第一批生產的50台錄音機找不到買主。
從沒有行銷經驗的他們,被迫駕著貨車載著產品四處遊說推銷。每到一處示範完畢,人們在驚喜歎羨之餘,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這實在很好玩,但是買來當玩具,未免太貴了吧!”17萬元不是一筆小數目,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月薪還不足1萬日元。
四處碰壁後他們終於明白,超凡的技術和獨特的產品,並不足以維持企業的生存,還必須知道怎樣把產品賣出去。盛田昭夫決定學習銷售之道,而井深大繼續從事設計與製造。
盛田昭夫在一家古董店裏頓開茅塞。他發現價格昂貴但無實用價值的古董,卻讓買主毫不遲疑地大把掏腰包,根本的原因是他們知道這些古玩的價值,知道買了它等於是投資。他想,要銷售公司的新產品,就必須先掌握那些了解產品價值的買主。
當他們得知日本的法院缺乏速記人員的情況後,立即將錄音機拿到法庭上現場展示表演,結果當時就賣掉了20台。法院的人員看到磁式錄音機的價值所在,對他們來說,這不是玩具,而是能幫助實際工作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