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們的眼睛盯住了學校,當時學校英語課的視聽訓練,除了放映影片外沒有別的途徑,而放映影片又十分麻煩。公司為學校專門設計了一種H型錄音機,隻比公文包稍大,價格也合理,深受學校的歡迎。
磁式錄音機的成功並未使他們滿足,相反卻殫精竭慮於新產品的開發。1952年井深大去了美國一趟,想要引進休克利博士發明的半導體專利權。第二年盛田昭夫與擁有半導體專利權的西方電氣公司簽訂了合約。
當時流行的收音機幾乎全部使用笨重易熱的真空管,體積既大,耗電量又高,不能隨身攜帶。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他們想要研製一種能攜帶甚至可以放在襯衣口袋裏的小型收音機,這就必須以半導體取代真空管。在購買專利權的時候,西方電氣公司告訴盛田昭夫,這種專利隻適合生產助昕器,可是盛田昭夫他們決心把半導體引入收音機。
貝爾實驗室的半導體用的是一片鍺,兩邊塗上銦,鍺是陰極,銦是陽極,其組合方式是“陽極一陰極一陽極”。盛田昭夫他們的研製小組想得到較高的周波,就想用“陰極一陽極一陰極”的組合取代貝爾實驗的組合,卻找不到合適的材料。錮的融點太低,銻也不合用,於是他們想用磷來代替銻,但馬上有人指出貝爾實驗室已嚐試過,結果失敗了。
當時,美國的科技水平非常高,因此貝爾實驗室的話就像聖旨一樣,但他們還是嚐試所謂的磷膠法,一年之後,被貝爾實驗室宣判死刑的磷膠法卻獲得了成功。
◇創立SONY品牌
1955年,他們推出日本的第一批小巧玲瓏的半導體收音機,而後又生產出更小的口袋型半導體收音機,同時把公司的名字由原來沒什麼特色的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更改為新力(SONY)公司。SONY是盛田昭夫的造詞,響亮而獨特。
SONY公司的特點是以新取勝,他們不斷推出新產品,而其它公司則對新產品總是先小心翼翼地觀望,等到市場看好,才馬上跟進生產類似產品,但SONY公司這時已經獨享市場一年以上。以後跟進的時間雖縮短了,SONY公司總還是能領先幾個月,保持創新優勢。
盛田昭夫在他的自傳裏寫道:“我們的計劃是用新產品來帶領大眾,而不是問他們要什麼產品。消費者並不知道什麼是可能的,但我們知道。因此我們不去做一大堆市場調查,而是不斷修正我們對一個產品及其用途的想法,設法借著教導消費者,與消費者溝通,創造出市場。”這段話體現了SONY的基本精神。
風靡全球的“隨身聽”就是這種精神的產物之一。一天,井深大提著手提錄音機和一副耳機,來到盛田昭夫的辦公室,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盛田昭夫問他有什麼心事,井深大說他喜歡聽音樂,可是又不希望影響別人,走動時隻好提著沉重的錄音機,非常辛苦。
井深大的話一下子點燃了盛田昭夫的思維與靈感。何不研製一種小型的隨身攜帶的錄音機,以滿足那些須臾也離不開音樂的年輕人?不久,一台“隨身聽”的樣品造出來了,精致小巧,音效非常好。
盛田昭夫認定“隨身聽”一定會風靡起來,但銷售人員則認為這種產品沒有銷路。麵對一片反對聲,盛田昭夫堅持己見,並說明由自己負擔全部責任。
由於“隨身聽”適合消費者需要,最初定價3萬日元也適合年輕人的腰包,結果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供不應求,SONY公司必須以自動化生產來應付大量訂單。
“隨身聽”也刺激了SONY公司的耳機研製,使他們躋身全世界最大耳機製造商之林,在日本也占領50%的市場。後來,連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等音樂大師也訂購了“隨身聽”。
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國際市場上,日本貨的形象很糟,幾乎沒有什麼高品位的產品,歐美人總是把日本與和服、紙傘、玩具等聯想在一起。戰後日本企業界的一致想法是,要生存就必須向外擴展。SONY也把目光早早瞄準了廣大的歐美市場,但他們意識到,公司必須以高質量的創新產品,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求得一席之地。
20世紀50年代中期,盛田昭夫帶著報價29.95美元的半導體小型收音機來到美國,起初,銷售商都不感興趣。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要製造這麼小的收音機?美國人喜歡大收音機。我們有大房子,房間很多,誰要這種小玩藝呢?”
盛田昭夫耐心解釋小型收音機的優點,終於有一家叫寶路華的公司表示樂於經銷,一次就訂10萬台,但附有一個條件,就是以寶路華牌行銷。
盛田昭夫拒絕了這樁大生意,他認為不能因有錢可賺而埋沒SONY的牌子。寶路華對此大惑不解:“沒人聽過你們的名字,而我們公司是50年曆史的著名品牌,為什麼不借用我們的優勢?”
盛田昭夫告訴他們:“50年前,你們的名字一定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名不見經傳。我帶著新產品來,正是為我們公司的未來50年起步,我向你保證,50年後我們公司會像你們公司今天一樣著名。”
另一位美國客戶看了樣品後非常滿意,讓盛田昭夫給他一份數量從5000、1萬、3萬、5萬到10萬台收音機的報價單。一般說來,訂單數額越大當然就越有錢可賺,所以價格就要依次下調。可是他考慮到,假如接受10萬台的大訂單,公司就要擴充設備,招收訓練更多的工人,這意味著一筆大投資,也是一場賭博。因為萬一第二年沒有訂單,設備就會閑置,還要解雇人員,麻煩就大了,甚至可能破產。
盛田昭夫仔細斟酌了一個報價單,當那位美國客商看到這份報價單時,感到難以置信:
“盛田先生,我做了快30年的采購商,從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的人,我買的數量越大,價格越高,這合理嗎!”盛田昭夫向他解釋理由,最後他按1萬台的單價訂了1萬台。
1959年,SONY成功地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台電視機。
1962年2月SONY美國公司成立,16個月後200萬股的SONY股票在美國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股票的日本公司。
這段日子裏,盛田昭夫作為SONY總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和美國公司的籌設人,來往奔波於東京與紐約之間,尤其是股票在美國上市,他著實花費了不少心血。SONY公司必須同時遵照日本商務省及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的規則行事,整個過程奇特而複雜。
幸而日本首相池田很讚同這件事,他是個支持國際化的人,而這件事將是日本戰後資金自由化的先例。他積極的態度影響到商務部保守的官員,終於批準了SONY的申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