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蛇吞大象”獲得成功,不僅轟動整個港島,而且震動了國際經濟界。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不僅因富有戲劇色彩,比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更出色、更巧妙、更成功,還因以小取大、以少勝多,創造了罕見的奇跡。

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標誌著英資集團壟斷香港經濟的時代的結束,這是香港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變化!

“長江”收購“和記黃埔”標誌著李嘉誠的事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碑。“長江”逐漸由原來的單一化房地產業公司而發展為多元化的企業集團:房地產、商行、飯店、礦山、機械、通訊、石油、電器、貨櫃碼頭、國際金融貿易等等。

◇多元化經營

1979年6月,“長江”與“青州英坭”合作,利用麵積36.6萬平方英尺的紅石勘鶴園,建築370萬平方英尺麵積的住宅大廈出售。

1979年7月,李嘉誠與美國加州“凱撒水泥廠”和中國“僑光置業公司”合作,投資10億港元,建築一座年產140萬噸的水泥廠,這是香港有史以來重工業投資額最高的記錄。

“長江”與“僑光置業”不久又再度合作,組建“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港元標下沙田火車站工程,同時還興建144.7萬平方英尺的大廈,落成使用以後,每年收益高達12億~13億港元。

1981年1月,李嘉誠持有“和記黃埔”股份的40%以上,理所當然地出任了董事局主席之職。

1982年,“長江”與“港燈集團”合作組建“上市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向電器領域發展。

1984年,李嘉誠和“和記黃埔”投資40億港元,大興土木興建“黃埔花園”住宅大廈與商業區,並將原黃埔船塢改為商用。次年完工的600間公寓就獲利1億港元,而這僅是全區建築的極小一部分而已。

1985年,李嘉誠宣布以29.8億港元收購“香港電燈公司”。不久,“和記黃埔”與“香港電燈公司”合組公司,以29億港元收購“國際城市公司”。同年,李嘉誠投資20億港元,用以擴展葵湧貨櫃碼頭,從而把觸角伸向航運業務。

1986年,他的觸角又伸向海外,他以6億港元首先購入英國“皮爾遜有限公司”4.9%的股份。

“和記黃埔”與“長江”集團中的“香港電燈”合作,以27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有限公司”43%的股權。

“和記黃埔”所控製的“和記電話公司”、“和記傳呼公司”占有香港電訊業務的一半。

李嘉誠奮鬥多年,憑借著超人的眼光與卓越的經營藝術技巧,不僅成為香港,而且成為全球矚目的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他頭銜包括:“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青州英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副董事長。昔日的小夥計李嘉誠,數十年後已躍居全球華人首富的顯赫地位!

◇有備無患

李嘉誠的成功,還有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謀定而動,有備無患的經營哲學。

1987年9月,李嘉誠以他多年涉足金融股市的經驗,加上對經濟景氣趨勢的研判,他覺得似乎將會出現一場災難性的股市風暴。雖然當時股市屢破新記錄,但他向來遵循“有備無患”的古訓,不動聲色地作著部署。

9月14日,他宣布“長江”、“和記黃埔”、“港燈”、“嘉宏”四家公司將集資103億港元。

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數量最大的一次集資行動,因而引起廣泛關注,紛紛猜測他的投資去向。新聞記者頻頻采訪,可是城府頗深的李嘉誠恐怕引起恐慌,秘而不宣,他賣關子地宣布:“百億巨額將何去何從,三個月內自有分曉。”

10月,歐美股市大崩盤,作為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的香港,首當其衝,股市由牛市轉熊市,狂跌不已,一場經濟災難籠罩著香港的企業與投資人,大家都岌岌不可終日!

股市暴跌,使李嘉誠集資計劃受到不小幹擾,但因推動時間早於股市崩盤期,最後集資計劃仍順利完成,不僅使李嘉誠所屬四家大公司的財務更加穩固,他也有了相當的資金可以為“救股市”而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