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在香港股市停止交易次日,召集所屬各大公司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他激動不已地說:“我等長在香港,受惠於香港,香港的榮衰存亡,我等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必須站出來救股市!”接著,他又召集智囊團會議,具體商討、製定救股市計劃。

10月23日,李嘉誠向香港證券監理委員會提交了一份穩定股市的方案。方案中表示:李嘉誠準備以20億港元,分別收購其屬下四家公司“長江”、“港燈”、“嘉宏”、“和記黃埔”的部分股票,以便使股市與經濟不至於大幅度波動。

香港證券監理委員會在陰霾蔽天的時刻,從李嘉誠的方案中看到了一抹曙光,但他們也有為難之處。因為按照有關證券條例規定,個人不許持有一家公司股票的35%以上;如果要超過此數,就必須全麵收購。

李嘉誠當時持股占“和記黃埔”的股權接近35%,占“長江”股權也達34%以上。

“李先生,你再吸入‘長江’、‘和記黃埔’的股票,勢必超過35%的股權,這是規定所不容許的。你能否全麵收購這兩家公司?”

“當然不能!可是,為了救股市,能不能變通一下呢?如果我率先買股票,說不定其他財團也會效法。這樣,可以穩定恒生指數,一般投資者就不會急於拋售,而那欲興風作浪的投機者也無法掀起大浪,所以何不采取變通之法?”

證券監理委員會一時拿不定主意。李嘉誠覺得“救股市”如救火,不能耽擱拖延,就到市政署反複陳述自己的方案。

李嘉誠的方案終於被接受了,但這是有條件的接受,即:超過所購最高限額之股份,須在一年之內以配售方式售出,並要將購入股票詳情逐日公布於眾。

李嘉誠從救股市全局出發,接受了這種條件,並實施自己的救股市計劃。

港人對李嘉誠一向懷有信心,由他奔走呼籲並積極采取救股市行動,無疑等於他表明對香港前景懷有充分信心,一般人信心指數也隨之提高,股市終於逐漸起死回生。可以說,李嘉誠為救股市,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嘉誠經常對屬下說:“做生意要以誠待人,不投機取巧。對顧主許諾的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要千方百計地履行承諾,贏得顧主的信賴,比什麼都重要!”李嘉誠這一“宗旨”,是他數十年事業蒸蒸日上的秘訣,香港人對他的信心來源也是日積月累的。

李嘉誠擔任“國際城市”董事局主席後,董事局決定給李嘉誠200萬港元的年薪,可是李嘉誠謝絕了,一分錢也不拿。1979年,“長江”準備收購“和記黃埔”,但資金短缺,李嘉誠借給公司2億港元應急,利息以當時銀行利息的三分之一計算。李嘉誠的經營思想,本著對股東有利作為出發點,從整體利益著想,從而贏得了股東、同仁、合作者、客戶,甚至是跨國公司的由衷信賴。

作為有遠見的企業家,我國的廣大市場與發展機會,他自然十分注意,當我國大陸表明推動經濟開放改革政策時,他就以“香港新合成發展有限公司”,參與廣州“中國大酒店”的投資。

他屬下的“青州英坭”也以5600萬美元,向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訂購四艘大型遠洋貨輪。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和記黃埔”所屬的“和寶工程有限公司”也設立了“中國貿易部”,向中國提供發電設備、飛機與直升機,還在蛇口興建一個超級市場。

“和記黃埔”所屬的“百佳超級市場”和“屈臣氏集團”,每年從中國進口貨品達10億港元、食品3億港元;“港燈”則從中國進口大量煤炭,占中國年出口量的10%左右;他又與“港燈”、“和記黃埔”投資100億港元,興建無錫發電廠。

1992年6月26日,李嘉誠聯合郭鶴年等,與北京市東城區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北京市在港注冊企業京泰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投資開發更新王府井大街與金魚胡同一帶的大片舊市容。此地區位於北京百貨大樓南麵,是一塊寸土寸金的商業區,總占地麵積為5.11公頃,可規劃用地麵積3.37公頃,可規劃建築麵積約14萬平方米,這項開發計劃完成後,李嘉誠在世界富豪的排行榜上不知又要向前躍進幾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