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應該是由真實、誠實和正直三大支柱而支撐。那些已經獲得成功的先驅者,無不遵從這三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每件事、每個行動,應該常問自己:"這是事實嗎?。。。這是他(我)認真的想法嗎?"如果你能挺著胸膛說"是!",如果你能得到"不錯,那想法是認真的!"的評價,那麼你的認識可以說多半是對的。任何目標都靠積極行動才能達到,行動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你。隻有始終看清真實,成功的道路才會向前延續。
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要成為一個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健全之人,真實是超過一切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了解真實,承受真實,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一個善於識別真實的人,必定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很敏感。不僅明了自己,也能看透別人正需要什麼和正追求什麼。
成功是一種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我們所餘下的時間不是還相當多嗎?但是,也不要忘記,時間的鍾擺一秒鍾也不會停歇。勝利的女神從不把微笑賜給那些拱手奉送時間的人。世上沒有可供任意揮霍的時間。
了解你自己的長處
美國社會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你在某一方麵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麵能夠贏過人家。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
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同時,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很突出,有的方麵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於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於謀略;有的富形象,善於表演。隻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目標或方向,你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會有突出的表現。
有的人在未發現自己的才能和專長時,往往做事不得要領,學無成就,做無成果,總是感覺自己很卑微。這可能是因環境條件或形勢逼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坷不平。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對於你的未來的發展,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麵辛苦拚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於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麼點兒健全的思想。"但又認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範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並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他還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偉大的馬克思有許多天賦,但他在寫給燕妮許多詩後,發現自己並不具備傑出的詩才,並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裏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過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認識過程不僅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候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之,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於祖國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係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不要迷失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係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鍾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下麵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你也有從眾心理嗎?你是否也在"巴納姆效應"中迷失自己?
從別人眼中找到真實的自我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於月亮是什麼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於別人看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不滿,對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於主觀,常是以偏概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鍾,就已經對我們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於在乎這些人的想法,隻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的心情,但是對於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隻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於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係應該是分享與聆聽,並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於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係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麼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並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於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麼,然後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麼,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地看清楚自己,然後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並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隻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美國有一位企業家,他身纏億萬家產,然而卻在過節的時候一臉苦笑:"現在有了錢,我又不知道該享受些什麼了!"
今天沒有人再像古人那樣追求"一簞食、一豆羹"的清貧生活,但天天鮑參翅肚,似乎又有暴殄天物之嫌。追求豪宅、名車、時裝就和去吃鮑翅一樣,屬於一種不入流的情趣。賭博可以博一樂,但十賭就會有九輸,再說賭博於法於理於修養都不容。去追求美色?更不可取。畢竟,重循三妻四妾的封建孽俗隻能被人所取笑。
"你最鍾愛的是什麼?充滿了你的心靈,讓你感到無比幸福的又是什麼?"你若認真反思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定可以找出答案。
因為"自我"並非隱藏在你的內心深處,而是在你無法想像的高處,至少是在比你平日所認識的"自我"更高的層次裏。真正認清你自己的內心渴望,惟有發自你的天性。惟有自己,才有資格成為自己的安慰者與解放者。
清人錢泳曾有雲:"貧賤近雅,富貴近俗,雅中帶俗,可以資生,俗中帶雅,可以處世。"
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對著一幅自己的藝術作品不停地看,然後閉目,記住它並遐想。在洗心養神之際,你也許想起了一段童年的往事,也許想起了自己曾經曆的最血光的商戰,也許……這也算是一種雅俗之間的"資生"、"處世"之道吧。蒙田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懂得讓自己屬於自己","必須闔門閉戶重新擁有自己"。
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必須為此奢華付出的最沉重代價,莫過於不能擁有自己。在高速度、快節奏、強耦合、多關聯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失去了往日的悠閑,精神上高度緊張。萬千訊息奔來眼底,瞬息萬變的事物需要及時處理。在眼快、手快、腳快、嘴快、反應快,五官四肢軀體綜合大繁忙中,唯一閑置起來的卻是一個思考的大腦。靜不下來的頭腦形同空置。大腦需要在寧靜中工作。快節奏生活可能訓練出快速機敏、準確反應的大腦,卻往往失去了哲人式的恬靜深思的大腦。
那種總攬全局的綜合審視,大尺度聯係的高闊視角,複雜脈絡的仔細梳理,纏繞層麵的小心剝離,以及思路不通、靈感未至時的耐心等待,找到突破點後的深入掘進,融會貫通後的乘勢擴展……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從容自由的頭腦,一個寬舒自主支配的生存空間,以及一個寧靜無噪、無擾無迫的平和心境。
而在嘈雜忙亂中生活的現代人大多是"失的"之人。你必須屬於快速的"流",人生如萍,宛若不係之舟,在疾流簇擁下,最難自持。崇尚簡單生活的梭羅是持有自家生命寶券的真正富有者,能夠最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他認為:"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悠然地說:"我最大的本領是需要極少","我愛給我的生命留有更多的餘地"。生命在他手中支配得遊刃有餘。與此相反,一些擁有大量金錢的富翁,卻被自己的黃金"焊"在某個高位上動彈不得。梭羅不無憐憫地說:"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窮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位高自囚,富極如貧,事物常常是這樣兩極相通。街頭警車呼嘯而過,不是外國元首就是本國犯人;總統和窮光蛋口袋裏都一文不名;女王和拾荒婦都不需要名片。生活中的辯證法值得深深品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