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屬於自己的重要標誌是擁有能夠獨立思考的頭腦。有些哲思未泯的人總想掙脫"失的"狀態,尋覓淨地,力圖重新擁有自我。
曆代許多著名的中外學者、思想家、文學家,他們也許生活得並不拮據,有的甚至相當富有,擁有自己的莊園城堡,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過著"簡單的生活"。梭羅更是這方麵的典範,在瓦爾登湖畔,他憑借著簡單而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自己贏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他說:"因為我對某些事情有所偏愛,而又特別重視我的自由,因為我能吃苦,而又能獲得成功,我並不希望花掉我的時間來購買富麗的地毯,或別的講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品,或希臘式的或哥特式的房屋。"由於掙脫了生活中的繁瑣雜冗,梭羅才能夠靜靜地閱讀與思考,他說:"我的木屋,比起一個大學來,不僅更宜於思想,而且更宜於嚴肅的閱讀。"瓦爾登湖真不愧是治學聖境。正如蒙田所言:"我們要保留一個完全屬於我們自己的自由空間,建立起我們真正的自由和最重要的隱逸與清靜。"正是在瓦爾登湖隱逸的自由空間裏,梭羅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睿智優美、充滿人生哲理的聖潔文字。
學會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個人接納另一個人很難,但一個人接納自己更難。我們時常對自己不滿,為自己的缺點懊惱與煩悶,千方百計想掩飾。自己麵對自己時,我們常常會陷入懼怕與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別的物件,不喜歡了就可以隨時扔掉;也不和別人一樣,合得來便相處,合不來便分手,用不著去委曲求全。我們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自己隨時都在糾纏著自己,無論你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滿意時,它和你在一起,不滿意時它同樣不會離開你。生命的無奈也在於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無法接受自己。
誰都想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想生活在完美的世界中。我們總期望著自己更漂亮些,更動人些,因為美麗不僅帶給我們感官的愉悅,還會讓我們本能地自信。
盡管我們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樣,都是我們所不能自由選擇的,然而,對於自己的不滿意,卻時刻折磨著我們。醜陋使我們不敢大聲講話,不敢仰起頭走路,不敢麵對他人的注視,在美麗的人麵前,我們更本能地感到自卑。總希望有一天,魔鏡會突然出現,告訴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雖然我們並不對自己的容貌與性情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卻不得不每日麵對它。蘇格拉底能夠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稱自己自知其無知。我們雖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知自己無知,但接受自己是無知的,卻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種方式,因為,世界上有照臉的鏡子,但沒有照心的鏡子,也因為,這都是自己的私事,別人可幹涉不上。
比較世俗的一種是若隱若現。對自己的優點,我們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計誘導別人說出,雖然隻是說的人不同,可這其中的奧妙就很深了。自己說的,那叫自我吹噓,叫逞能;別人說的,是"客觀",是"實事求是"。聰明的人最善用這一招,臨了還會讓對方說一句,你真謙虛。
對於自己的缺點,我們難以接受,更不願意被別人指出,尤其是當眾指出。領導每次作完報告都要說"歡迎批評指正"之類的話,你可千萬不要當真。這意見不能"指",更不能"正",隻能當作沒有,最好本來就沒有。不然,你肯定會免費獲得許多"小鞋"穿。
比較聰明的一種是:人貴有自知之明。隻有自己知道了,自己覺察出問題,神不知鬼不覺地改掉,這才是上上之策。
明智的做法就是,三緘其口。不要那樣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我還有點自知之明",那其實是在自欺欺人,一味地想要改變自己,求全求多。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能開朗些,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些,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圓滑世故些,圓滑世故的人希望自己簡單快樂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做人要接納自己,不要掩飾自己,嘴上一套心裏一套,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也不要我行我素,剛愎自用。接納自己,實質就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我們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點,我們便多一點理智。表現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納自己需要勇氣,也需要毅力。接納自己,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過程。這當然是一個痛苦的經曆,因為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不是那樣完美,也不可能變成理想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直麵自己的優點需要勇氣,直麵自己的缺點更需要坦誠,需要包容。
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我們便會自信、自製、自強,生活便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相反,斤斤計較自己的缺點,不原諒自己的失誤,則會使我們沮喪、自卑。
現實粉碎著我們的理想,也粉碎著我們對自己的夢。接受真實的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我們就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自己是生命的重心
不懂得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真正懂得去珍愛別人。人的一生總要有個重心,你把什麼當作自己生命的重心呢?事業,愛情,親情,友情……總之,是他人,還是自己?
我們都曾聽過:某人為了遷就父母的想法,選了一門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者娶了自己不愛的人,要麼是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某人看別人在商場中大發利市,便盲目跟從,結果經營不善,虧損累累……所有這些都是源於你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承擔自己的現在與未來,所以你才努力地把自己的一切依附於別人。事實上,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能肯定地相信自己,別人的鼓勵是根本產生不了什麼作用的。別人的想法永遠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你也絕對有權去決定要不要接受別人的意見或是受不受別人的影響。
把自己當作生命的重心,說通俗些就是倡導人"自私",雖然這與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道大相徑庭。
我們中國人素來以"愛人"為美德,而以"愛己"也就是"自私"為恥。"愛己"就會遭人議論,為人不齒。
其實,自私不是件壞事。做人要自私,但不吝嗇、不損人。自私,就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做事情,也就是以自己為中心、重心。
自私也並不是件見不得人、不光彩的勾當。相反,一味妥協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像童話裏那隻善良、軟弱的仙鳥,為報答救命恩人,每次都拔下自己的一根羽毛,滿足他的需要。終於,在嚴寒的冬夜,沒有了一根羽毛的它凍死在廣場的雕塑上。它至死也不會明白,正是它的所謂"善良"、"愛人",才培養了對方的貪欲和惰性,也使它失去了生命。人不也是這樣嗎?
就如愛人,把愛情作為生命的中心,把自己的全部交給所愛的人,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愛人也會因此背上沉重的負擔。愛情本來就是兩顆獨立的心相互碰撞的結晶,試想隻剩一顆躍動的心,愛情的火焰還能燃燒多久?倚靠著別人過一時還行,一輩子呢?
就如親人,年少時我們有長輩的嗬護疼愛,年老時我們有兒孫的孝敬關愛,但他們都曾經或都將會有自己的生活,都將離我們而去。
事實上,隻有自己才是生命的重心,隻有自己才完全屬於自己,無論年少年老,無論得失成敗,都是自己。苦也罷,累也罷,為著自己,無怨無悔,勤勤懇懇。
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生命的重心時,我們就把自己當作知己,當做朋友,我們和自己談心,交流,監督自己,懲罰自己,獎賞自己,安慰自己,沒有偽裝,沒有隱私,獲得靈魂的安寧,接受正義的審判。為自己的快樂而快樂,為自己的憂傷而憂傷。
記住:隻有你才是你生命真正的重心,也惟有你才能給自己最有力的肯定,那才是你成長中的突破,潛能開發的最佳基礎。
保持做人的本色
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如果你走上前去,隨意問一個從你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你活在你真實的生命裏嗎?對方給你的也許是一臉的茫然。在商品經濟大潮裹挾之下,許多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當儒雅的學者離開大學講堂到潮起潮落的商海裏去搏擊時,當富於激情的詩人丟下自己的筆沉浸於股市行情的跌宕起伏時,你不禁要問:他們快樂嗎?他們有自己的歸屬感嗎?當他向你呈上前綴著一大堆各種各樣的頭銜的名片時,你是羨慕他的成就,還是遺憾他的缺失?
一位作家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到一所寺廟裏去吃了一次齋飯。席間,他問僧人寺廟的齋飯為何這般清淡?為什麼不多放一些作料?為什麼不把油鹽放重一些呢?這位老僧指著桌上的一盤青菜笑著說:世上人人都吃青菜,可是又有幾個人品嚐出青菜的味道。要想品出青菜的味道,隻要將其洗淨放在清水裏煮便可,這樣我們吸取的才是青菜真正本色的營養。而世人席間所吃的青菜,看似做法講究,五味調和,味道鮮美,其實,他們嚐的不過是青菜的作料的味道而已,滿意的不過是廚師的精湛的技術而已,至於青菜的味道和營養,他們並沒有品嚐到。
老者的一席話,道出了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所疏忽和遺忘的本色。是啊!在如今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人人為了保護自己,都刻意地給自己加點"作料",粉飾自身。雖然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然而,正因為人人都戴著麵具,我們正漸漸地失去做人真實的一麵,很難體會到真實給我們帶來的美。
真實是保持做人本色的本真體現,做人就應該講究真實。真實是難得之美。當我們與自己內心和諧一致的時候,當我們與同樣真誠直率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真實的。真實就像循環的能量一樣幫助我們充滿活力。在兒童故事《棉絨兔子》裏,玩具兔子問道:什麼是真實?真實就是自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玩具皮馬給它解釋說。
除去麵具,回想你覺得自己"真實"的時刻。想一想你有哪些尖利的、脆弱的,或者需要小心保存的地方。你是不是很容易發火、受驚或者期望別人按照你的意願做事?改變這些行為的一個辦法是把它們說出來。我們不一定要做完人;相反,承認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我們更加真實,也更容易建立親密關係。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丟掉自己真實的一麵,用你真實的一麵去體察,你就能夠透過膚淺的表象,看到一個人的實質。
隨著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看到表麵之下的靈魂,不再擔心年齡、外表和日漸稀疏的頭發。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親密而生的溫暖所滋養的。
一個人最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隻能從自己生命的本色裏去獲得。富翁看重金子,而本分的莊稼人卻看重腳下那片拴緊他們靈魂的土地,因為他們深信"泥土裏麵有黃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無光澤的人生,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
命運由自己做主
魯迅在《祝福》裏描寫祥林嫂這個人物,是一個隻知向神佛乞求改變自己命運的不幸女人。時至今天,還有很多人一旦在前進的道路上遭遇困難、碰到挫折、麵臨逆境、身處不幸之時,也總是抱怨自己的命運,嗟歎自己的命運是如此的多舛,從而輕易把自己的失敗歸責於他人,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命運的改變希冀於上帝的垂青。
每個人對自己都是有所了解的,隻不過有的人了解得比較清楚,有的人卻從未認真想過,還不太清楚。有的人過高地估計了對自己的認識,而有的人卻總是看低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命運的掌握,全在於對自己的了解上,這就是說要知命。
可是偏偏就有那麼一種人,對自己的命運越了解,越是清楚,反而越是相信在冥冥之中有個東西在主宰自己的命運,認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是上天注定的。於是放棄抗爭的努力,讓很多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從身邊白白溜走。不去做主觀努力,隻知一味地等待,看到一隻兔子撞死在樹樁上,就一輩子守在樹樁旁,從未想過還可以離開樹樁到其他地方去抓兔子。
做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做人就應該樂天知命,知命而不信命。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曆史前進的步伐就是那些從不相信命運,從不向命運低頭服輸的人引領著的。昔日,陳勝、吳廣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首先向自己的命運進行了抗爭。做人更應該這樣,更應該經常向自己發問:"難道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變嗎?"人對人的超越,最主要的是對自我的超越。隻有超越自我,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出生在同樣的環境中,坐在同一間教室裏,聽同樣的老師講課,畢業後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裏麵的原因是什麼?看來不是一個簡單環境決定論所能回答得了的。這其中,顯現出來的差別就在於每個人對待自己命運的不同態度。相信命運與不相信命運的人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異。
可見,人的處境永遠不是僵直呆死與毫無道理可講的,處境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而變化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機遇也會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無常也會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順風也會有自己的厄運。命運由我做主,幸福在於自己去尋求,無論身處逆境、順境或是俗境,時刻以一種樂天知命而不信命的態度超越自己,去做自己命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