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超越定式,給大腦一點散步的時間(1 / 3)

在紛繁蕪雜的塵世中,我們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打破那些在俗世中強加給自己的條條框框,還給自己一個真實、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這一切並不難,隻要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一些正確的思維模式,有的時候轉變一下思考的角度。

會動腦筋的人才能出彩

一個城裏男孩凱尼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裏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

第二天農民來找凱尼,說:"對不起,小夥子,我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驢死了。"

凱尼回答:"好吧,你把錢還給我就行了。"

農民說:"不行,我不能把錢還給你,我已經把錢給花掉了。"

凱尼說:"OK,那麼就把那頭死驢給我吧。"

農民很納悶:"你要那頭死驢幹嘛?"

凱尼說:"我可以用那頭死驢作為幸運抽獎的獎品。"

農民叫了起來:"你不可能把一頭死驢作為抽獎獎品,沒有人會要它的。"

凱尼回答:"別擔心,看我的。我不告訴任何人這頭驢是死的就行了。"

一個月以後,農民遇到了凱尼,農民問他:"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

凱尼說:"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500張票,每張2塊錢,就這樣我賺了998塊錢。"

農民:"哇!那群人沒有把你打死!?"

凱尼驕傲地回答:"隻有一個人會來打我,就是那個中獎的。所以我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他就沒事了!"

許多年後,長大了的凱尼成為了安然公司的總裁。

思維的獨創性是創造思維的根本特征,創新就是要敢於超越傳統習慣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範圍的羈絆和思維過程的禁錮,善於把頭腦中已有信息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產生新成果。這樣的突破常規的例子數不勝數。

暑假前,16歲的佛瑞迪對父親說:"我要找個工作,這樣我整個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錢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廣告上找到適合他專長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點鍾,他按要求來到紐約第42街的報考地點,可那時已有20位求職者排在隊伍的前麵,他是第21位。

怎樣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別注意而贏得職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後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幾行字,然後把紙折得整整齊齊交給秘書小姐,恭敬地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交給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秘書小姐看了紙條上的字後不禁微笑起來,並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結果,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原來紙條上寫著:"先生,我排在隊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任何決定。"最後,佛瑞迪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這份工作。

很顯然,這是佛瑞迪善於思考產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經驗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把握住機會,並妥善地解決問題,成功離不開睿智的創意。

成功的思維要素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馬爾比·D·巴布科克說:"最常見同時也代價最高昂的一個錯誤,是認為成功有賴於某種天才,某種魔力,某些我們不具備的東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實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成功是正確思維的結果。一個人能飛多高,並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態度所製約。

我們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

①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

②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③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態度決定了最後有多大的成功,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④人們在任何重要組織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態度。

難怪有人說過,我們的環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態度來創造。

有了積極的思維並不能保證事事成功。積極思維肯定會改善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但並不能保證他凡事心想事成;可是,相反的態度則必敗無疑,消極思維的人必不能成功。從來沒有抱消極態度的人能取得持續的成功。

一般來說,消極思維的後果是:

1.消極思維會在關鍵時刻散布疑雲。

一個人在生活中老是尋找消極東西的話,就會成為一種難以克服的習慣。這時候,即使出現好機會,這個消極的人也會看不到,抓不著。他會把每種情況都看作一個障礙接著一個障礙。障礙與機會的差別就是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

2.消極思維有傳染性。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聚在一塊兒的人則互相影響,逐漸靠攏而變成一樣。跟消極思維者相處得久了,你就會受他的影響。接觸消極思維者就像接觸到原子輻射。如果輻射劑量小,時間不長你還能活,但持續輻射就要命了。

3.消極思維使人悲觀。

消極者應用的墨菲定律--任何事情看似容易,實質很難;任何事情所費的時間都比你預期的多;任何事情都會出差錯,而且是在最壞的時刻出差錯--使他們從最壞的角度看問題。而成功人士總是從最佳的角度看待機會,作出判斷。

4.消極思維使希望泯滅。

看不到將來的希望,就激發不出現在的動力。消極思維摧毀人們的信心,使希望泯滅。它慢慢地但不停地使消極思維者意誌消沉,失去任何動力。

5.消極思維限製了人的潛能。

人們相信會有什麼結果,就可能有什麼結果。人不可能取得他自己不追求的成就。人不相信他能達到的成就,他便不會去爭取。當一個消極思維者對自己不抱很大期望時,他就會給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嘭"的一聲封頂。他成了自己的潛能的最大敵人。

6.消極思維使人不能享受人生。

在人生的整個航程中,消極思維者一路上都在暈船。無論目前的境況如何,他們對將來總是感到失望。許多人信奉索姆定律:"凡是事情看好的時候,你肯定疏忽了某些東西。"消極思維者眼中,玻璃杯永遠不是半滿的,而是半空的。他們預期得到人生中最糟的東西--而且確實會得到。

而積極思維的威力則是:

言行舉止像你希望的人:積極的行動導致積極的思維,而積極的思維導致積極的人生態度。態度是緊跟行動的。

心懷必勝、積極的想法:安德魯·卡耐基說過:"一個對自己的內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對他自己有權獲得的任何其他東西也會有支配能力。"當我們開始用積極的方式思維並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時,我們就開始成功了。

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別人:隨著你的行動與思維日漸積極,你就會慢慢獲得一種美滿人生的感覺。信心日增,人生中的目標也越來越強烈。緊接著吸引了別人。

把與你交往的每一個人都當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看待。

使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被感激。

尋找每個人最好的東西。

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談自己的健康問題。

到處尋找最佳的新觀念。

放棄雞毛蒜皮的小事。

培養一種奉獻的精神。

思維模式可以改變,而態度你可以自己選擇。你選哪一種呢?

將"多一點"的藝術發揮到極致

生活中,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他們都發現不了現實的幸福。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這種介於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才是生活的智慧。另外,敏感與遲鈍殊途同歸。敏感對人生看得太透,遲鈍對人生看得太淺,可他們能得出相同的結論:人生沒有意思。所以,要活得有意思,就應該在敏感與遲鈍之間。

人世間有一個無處不在的精靈,就是黃金分割率0.6180339.。。。。。現在,人們逐漸注意到這個身份卑微的精靈的偉大意義。

看大千世界,讀人間百態,萬事萬物,沒脫此數。絕對對稱的東西在自然和社會中並不多見,而近乎於對稱的卻十分普遍。你看白天和夜晚,很少有相等的時間。夏天白天長一點,冬天夜晚長一點。地球原本是球,可並不十分的圓,頂多是基本上圓。而且人們早就發現,用近乎對稱的黃金分割率來人為地創造事物,往往有一種神秘的美感。至於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還說不出個所以然。

我們把黃金分割率叫做"多一點"精靈,它時刻向人類啟迪著一種"多一點"哲學。

3600年前,古埃及人把黃金分割用在大金字塔的建造上。230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德第一次給出黃金分割率的幾何計算方法。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把黃金分割率溶於他們的繪畫雕塑,貝多芬、莫紮特、巴赫在他們的音樂裏流淌著黃金分割率的完美和諧。就連人體最適應的溫度也是用黃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溫度,仁慈的造物主還用黃金分割率打造出美女們亭亭玉立的身段。。。。。。

中國的古人,擅長於從宇宙的整體把握世界,但也和西方的精細科學在這個"多一點"精靈出沒的地方陌路相逢。中國古代賢人雖沒有明確指出這個神奇的數字,但還是給我們留下不少的至理明言: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善書者缺筆,大賢者若癡,大智者若愚,等等。這都隱喻著"多一點"哲理的精髓。

國畫和書法講究"意到筆不到",筆到則太露,意到則回味無窮。和盤托出是一展無遺,而隻托出一大半(0.618)就給人留下想象和發揮的餘地。國畫大師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太不似則欺世。"畫得太似則成為死畫,缺乏精氣神;太不似則是瞎畫,純粹糊弄人。那麼妙處就在於把握"似與不似之間"的分寸。"多一點"想象的空間,少一點直率的白描,這就是"多一點"哲學。

令今人感到神奇的是,中國最古老的古琴,竟處處透出黃金分割率的精氣。古琴發明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傳說伏羲、神農或是舜帝,琴背兩池,左龍右鳳。控製琴弦發音的樞紐有三:軫、鳧掌、鳳嗉。琴有五弦,音有八度,琴節為徽。"以琴長全體三分損一,又三分益一,而轉相增減。"全弦共有十三徽。把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紐、五弦、八音、十三徽。多麼奇妙的排列!恰是費波那奇數。而兩個相鄰費波那奇數比率則越來越接近黃金分割率。是有意還是巧合?看來,中國古人對黃金分割的領悟與運用,與西方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許是中國古代賢人的"多一點"哲學。

"多一點"精靈在這裏也許擺弄了人們幾千年了,人們還沒有發覺。

人生中用0.618的精力和時間來奮鬥,其他的用來享受,用來消化,用來積聚潛能。它比平和、樂天知命、順其自然又多了一點兒向上、一點兒進取,於是便超越了甘願平庸。這"多一點"哲學,或許就是現代人樂於接受的哲學。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走得太快了,"欲速則不達"。你可以既不咄咄逼人,又不自慚形穢。你勤勉,但不太累;你出眾,但不離群;你有目的,卻不奢望;你有成就,卻不狂妄;即便天塌了下來,也有高的為你頂著,有矮的為你撐腰。

生活中,不妨講究"多一點"藝術。夫妻間恩愛和睦,卻彼此保留一點自在的空間。飯隻吃到六分飽,酒要喝到六成醉,話要說到六成休。"逢人隻說三分話"會使你虛偽,而開放六分則會給你帶來真誠的朋友。待人貴誠,但過密則疏;交遊宜廣,須遠離是非。故友有求,當援手相助,但切莫大包大攬;萍水相逢,可推心置腹,但牢記"防人之心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