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超越定式,給大腦一點散步的時間(2 / 3)

"多一點"哲學,有那麼一點下裏巴人的野趣,又有陽春白雪的雅意。既超凡脫俗,又毫無玄機。如果信奉"多一點"哲學的人多了,這個世界便少了一點陰險、少了一點爭鬥。。。。。。卻多了一些和平、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歡聲笑語、多了一些天倫之樂、多了一些白雲下的野餐。。。。。。

改造人自身,有時候比改造自然、改造人類社會還要艱難。為什麼我們不在知足和奮進的平衡中"多一點"奮進呢?讓自己學得多一點,讓自己知道得多一點,讓自己做得多一點,你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通才。

一般來說,對於人才,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專才,但需要更多的應該是通才。人的思維開闊,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就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讓自己比別人多想一點

在歐洲,有一個國家的婦女有戴大帽子的習慣,即使她們進劇院看戲也不脫帽。有時進劇院看戲的婦女多了,整個劇院猶如一大片七彩的巨型蘑菇綻開其中,嚴重影響後排觀眾看戲。為此,觀眾常給劇院經理提意見:要麼讓女觀眾脫帽,要麼給我們退票。經理隻得上台勸說女觀眾脫帽,每次都無濟於事。有一次,當觀眾再次提出這一要求時,經理隻得再次登台勸說,女客們仍照戴不誤,頓時場內秩序大亂。這時一個小職員附在經理耳邊說了幾句話,經理疑惑地看著他,說:"這樣說行嗎?"小職員笑笑說:"您試試看。"

於是,經理又一次對觀眾說:"這樣吧,為了照顧年老一點的女客,她們可以不脫帽;年輕漂亮一點的女客,希望你們把帽子脫下來。"這句話還真靈,全場女客一下子把帽子都脫了下來。因為誰都不願意讓別人說自己是老太婆。

這一故事中,小職員就運用發散思維,另辟一條讓女客脫帽的蹊徑;光說"脫帽"不起作用,何不利用人的虛榮心理,用一句"不脫"讓她們自己脫下呢?沒想到還真起到了作用。

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隻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隻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鬆了很多。

讓自己比別人多想一點,讓自己的思維與眾不同,也許你想出來的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好點子!

失誤常常成為推陳出新的契機

"坐井觀天"是傳播甚廣的一個成語,人們已經習慣於用它來描述那些"眼界狹小,見識淺薄者"。這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勢,如果人們仍舊因襲這一思路來發點議論,無論如何也不會有什麼新意可言。可是有這麼一位中學生卻偏偏抓住了"坐井觀天"這件事拓開思路,另辟蹊徑,引出一番新的議論,頗能給人以啟迪。

"坐井觀天"這一成語是從莊子的寓言《坎井之蛙》引申而來,一隻青蛙坐在井底,它之所見也許僅是頭頂上那片狹小的天空,如果把這塊狹小的天空當成整個宇宙,那當然是一種見識淺薄的表現。但是,人們是否還可以設想一下,這隻青蛙是活的,茫茫宇宙是由無數塊狹小的天空組成的,要了解整個宇宙還得先從自己頭頂上那塊天空開始,進而跳出井底去了解更為廣闊的天宇。這個思路無疑有它的合理性,因此,這位中學生就發出了"坐井觀天未嚐不可,因為它是跳出井外,觀賞浩瀚星海的基礎"的議論。並由此再引申到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猶如茫茫大海,青年人要涉獵科學、文化知識的海洋,應從"自己頭頂上那片天空"做起,用坐井觀天的耐心和韌性先攻下一個領域的知識,以此為基礎再"跳出井外"求得飛躍。

這篇文章充滿了作者的求異思維和探索精神,從眾所周知的貶義性的成語中發掘出這樣的新意,真是難能可貴。

如果不是見到這樣的例子,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思維模式死板到什麼程度。事實上,很多傳統的東西能挖掘出新意,把不可能變為有可能。有些產品的誕生也能使我們相信這一點。

袋裝茶葉的發明就是一個例子。一位名叫沙利文的商人過去總是將茶葉裝在茶罐裏出售。有一次,由於茶罐一時缺貨,隻得用絲袋代替。不久,定單蜂擁而至,特別指定要絲袋包裝的茶葉。因為消費者已經發現小袋包裝的茶葉泡起來更加方便。

青黴素、報事貼以及防油拒水劑無一不是偶然失誤的結果。大量成功的產品都出自偶然。

大多數人在麵對艱難任務時會小心翼翼、謹慎行事,盡量避免出錯。而勇於創造者卻不同,他們會對各種可能進行實驗,包括所有矛盾體。他們會考慮問題的積極麵和消極麵。對於他們而言,束縛和自由都是屬於"自由"範疇,隻不過束縛代表了自由的最低限。他們嚐試可能導致失誤的思想和想法,他們會偏離軌道。他們不會因失誤而驚慌失措,相反,他們會將失誤納入創造過程。這樣,失誤就成為創新的源泉,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戰略。

隻要我們認為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那麼,失誤就能為我們提供有用的信息,成為我們推陳出新的契機。

落後的是我們的想法和能力

再生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

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因為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它隻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150天漫長的操練,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開始飛翔。重新得以再過30年的歲月!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我們必須作出困難的決定,開始一個更新的過程。我們必須把舊的習慣、舊的傳統擯棄,使我們可以重新飛翔。隻要我們願意放下舊的包袱,願意學習新的技能,我們就能發揮我們的潛能,創造新的未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氣與再生的決心。。。。。。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團體,一個人的生死存亡不是完全由技術上的東西決定的,而是由心態決定的。美國具有如此發達的技術,就是緣於美國人那種崇尚挑戰、崇尚創造力的心態。

現實生活中,像時尚一樣,容易落後的不是你的衣服,而是你的推陳出新的想法和能力--對待工作的態度。為什麼人能夠取得這麼大的進步?因為人有創新能力。有創新能力,這就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創新能力是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生來就有的。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是在學習過程當中形成的觀察、比較、思考、推理、篩選、傳承、改造、發展等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的,創新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推陳出新的能力。

無論如何,打開創造之門是內因和外因的結合,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你自己。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態。任何人都要經過成功與失敗的反複交替,在這種變化中,你就要學會生活的方法,提高你的心理承受力。二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做,僅有理想、目標是不夠的,不知道怎樣一步步去做是不行的,關鍵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切身實際,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取得成功,才能不斷地激發創造力,培養起創新精神。

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

有一個推銷員,他以能夠賣出任何東西而出名。他已經賣給過牙醫一支牙刷,賣給過麵包師一個麵包,賣給過瞎子一台電視機。但他的朋友對他說:"隻有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麵具,你才算是一個優秀的推銷員。"

於是,這位推銷員不遠千裏來到北方,那裏是一片隻有駝鹿居住的森林。"您好!"他對遇到的第一隻駝鹿說,"您一定需要一個防毒麵具。"

"這裏的空氣這樣清新,我要它幹什麼!"駝鹿說。

"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防毒麵具。"

"真遺憾,可我並不需要。"

"您稍候,"推銷員說,"您已經需要一個了。"說著他開始在駝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廠。

"你真是發瘋了!"他的朋友說。

"不,我隻是想賣給駝鹿一個防毒麵具。"推銷員說。

當工廠建成後,許多有毒的廢氣從大煙囪中滾滾而出,不久,駝鹿就來到推銷員處對他說:"現在我需要一個防毒麵具了。"

"這正是我想的。"推銷員說著便賣給了駝鹿一個。"真是個好東西啊!"推銷員興奮地說。

駝鹿說:"別的駝鹿現在也需要防毒麵具,你還有嗎?"

"你真走運,我還有成千上萬個。"

"可是你的工廠裏生產什麼呢?"駝鹿好奇地問。

"防毒麵具。"推銷員興奮而又簡潔地回答。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卻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生活中、工作中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不可能,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努力地開動我們的腦子去想,並且是不是最終將腦海中的想法付諸了實踐。是的,當麵對困難的時候,當麵對挫折的時候,不要給自己任何借口,告訴自己一定能夠戰勝這些困難,告訴自己別人能夠做到的自己隻要掌握了關鍵的技巧,也一定能行。在艱難困苦中,隻要你擁有這樣一種不找任何借口的心態,那麼至少你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開了至為關鍵的一步。

有知識,更要有思想

在很久以前,某位學子不遠千裏四處訪師求學,為的是能學到真才實學,可是讓他感到苦惱的是,他學到的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和淺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並請求高僧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高僧聽完了他所訴說的苦惱後,靜靜地想了一會兒,然後慢慢地問道:"你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識還是求智慧?"那位學子聽後大為驚詫,不解地問道:"求知識和求智慧有什麼不同嗎?"那位高僧聽了笑道:"這兩者當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識是求諸於外,當你對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廣,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越難,這樣你自然會感到學到的越多就越無知和淺薄。而求智慧則不然,求智慧是求諸於內,當你對自己的內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時,你的心智就越圓融無缺,你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於內在的智性,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

學子聽後還是不明白,繼續問道:"大師的話我還是不明白,請您講得更簡單一點好嗎?"高僧就打了一個比喻:"有兩個人要上山去打柴,一個早早地就出發了,來到山上後卻發現自己忘記磨砍柴刀,隻好鈍刀劈柴。另一個人則沒有急於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後才上山,你說這兩個人誰打的柴更多呢?"學子聽後恍然大悟,對高僧說:"大師的意思是,我就是那個隻顧砍柴忘記磨刀的人吧!"

高僧笑而不答。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認為學習知識和學習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知識和智慧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一個有廣博知識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樣一個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廣博的知識。舉個現實的例子來說,現代人即使是一個中學生從知識擁有量上來說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牛頓,但是你能就此說他們的智慧比孔子、牛頓還高嗎?顯然不能。那麼為什麼孔子、牛頓的知識擁有量不如現代的中學生,而我們卻認為他們具有很高的智慧呢?這是因為評價一個人智慧高低的標準不是看他的知識擁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維能力如何,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要看他的腦力的強弱,腦力強的人善於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腦力弱的人也許可能在知識的積累量上遠遠超過腦力強的人,但是在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方麵則遠遠落後於腦力強的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高智能的時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們有更強的學習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求大腦有更高的思維效率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