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 要給人留下美的享受(2 / 3)

外表的美,似春天裏盛開的花朵,它經不起風吹雨打,隨著時間推移而漸漸枯萎、凋謝。隻有心靈的美,才最有生命力。它是美的升華,人類美的精粹!美的心靈似一股永不幹枯的清泉。它的真摯的情感,純潔、善良的品德來源於充實而崇高的精神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很難想象,一個精神生活貧乏而心靈空虛的人,會有高尚的情操、美的心靈。因為他之所以空虛,是他那空曠的內心世界隻有個人的身影在遊移。這種人的心中不會有祖國,不會有人民,不會有時代賦予的責任。而充實崇高的精神生活,則正是來源於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對社會及其時代所負的責任。真正的美不在外表的雍容華麗,而是深深地蘊含在人民對你由衷的感激的情意之中。

堅持“修飾即人”的美學原則

一個穿著汙穢、不修邊幅的人,是談不上什麼儀表美的。年輕人喜歡修飾打扮,這是青年的特點,不能隨意指責。但是,在修飾打扮的問題上,我們要堅持“修飾即人”與“和諧統一”的美學原則。隻有這樣,才能使美的修飾反映出青年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所謂“修飾即人”,就是一個人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性別、年齡、身份、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來打扮自己,並力求使這種打扮反映出自己的情趣與追求。否則,不但達不到美的要求和目的,而且還會破壞自然的人體美。比如男青年留著很長的頭發,穿著大紅大綠的花衣服,就會使人感到不舒服。

就發型來說,應該隨著體型、麵型的不同而應該有所變化。一般以簡潔柔軟、自然大方為好。這樣,可以顯示出青春的固有的魅力。對於發型,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有一定規定的。日本的學校規定,男孩子的頭發不能蓋住眉毛和耳朵;靠近頸部的頭發要短至戴上帽子不能露出來;鬢角要剃短,不準燙發、染發和留披發;禁止使用油類。女孩子的前發不能蓋住眉毛;頭發散著時要用發針別著,頭發過脖頸必須編織小辮;不準卷發或剪特殊發型。這些規定並非刁難,而是針對青年學生的特征提出來的,它有利於表現青年學生那種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氣質美。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今天卻有極少數青年留怪發,弄得非男非女。是什麼原因?這顯然與他們缺乏審美能力和美學修養有關。

至於服飾,則應把人的各種條件統一起來加以考慮,不要盲目趕時髦。現在一到盛夏,有的女青年就穿起“流行”的緊身透明衣,走路一步三搖,還自認為是很美的。其實,“流行”的東西並非都是好東西。俄國文學家赫爾岑說過,流行的不一定就高尚,好比流行性感冒一樣。服裝也是不斷發展的,決不能把一些款式新穎的服裝斥之為“奇裝異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發型、服裝之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性格、氣質、道德和文化修養。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曾經有這樣的描寫:有一天,安娜和吉蒂一同赴宴,吉蒂想超過安娜,因而在服裝的款式、色彩、哪怕是衣服上的一個小折都作了認真的考究。她頭上五光十色,臉上擦得又紅又白,自以為這樣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會逗引大家來觀賞她的儀容。可是,宴會開始,當安娜和吉蒂同時步入宴會廳時,引人注目、使人傾倒的仍然是安娜。其實,安娜那天並沒有作過多的修飾打扮,照常穿著她平常喜歡穿的那件黑天鵝絨衣服。為什麼安娜使人賞心悅目,而喬裝打扮的吉蒂卻無人理會?因為安娜的打扮體現了她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氣質,更使她顯得端莊、秀麗、穩重。吉蒂的打扮則不然,它使人覺得輕浮、空虛和修養差。修飾打扮能夠彌補某些缺陷而豐富一個人的形象美,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美醜。更不能掩蓋一個人內心的空虛。當然,打扮得體,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一身整齊明朗、合體漂亮的服裝和一種樸實大方、美觀精神的發型所構成的人體的形象美,不僅能使自己產生美感,還能誘發別人的愛美興致,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要做到“修飾即人”還要堅持“和諧統一”。就是說,不要片麵追求某一局部的奇特變化,而應統一裝飾方法,注意協調和諧,以保持平衡。如穿著的色調即是如此。色澤的調劑是帶裝飾性的形式美的重要條件。馬克思曾經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按照和諧統一的美學原理,膚色黑的人穿色調較暗的衣服,會使膚色顯得白些;而膚色較白的人穿白衣服,反倒會使膚色顯得黑些。一個人身上的顏色也不宜過多,而要突出重點,搭配得當,否則就會給人以混濁雜亂的感覺。魯迅先生就認為紅色和咖啡色配在一起很混濁。此外,選擇服裝時,兒童宜長不宜短,青年宜小不宜大,老年宜大不宜小,瘦高宜肥不宜長,矮胖宜長不宜肥。這裏所講的“大小”、“長短””、“肥瘦”都不是絕對的,應當以合體、和諧為原則,即上下勻稱,大小適宜,肥瘦得體,長短適度,穿上去顯得非常和諧、耐看。我們講色彩要突出重點,並不是說數量越少越好,單調劃一,比如著裝大紅大綠。別林斯基早就指出過,沒有審美觀的人,才以為大紅大綠是最好的顏色。一個青年人,如果要給人們留下美的印象,就一定要做到“修飾即人”,堅持“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