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裏十分激動。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立誌要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這兩千六百年間的曆史。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曆史知識。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曆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他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父親司馬談臨終之時,淚流滿麵地拉著兒子的手說:“我死之後,你千萬不要忘記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曆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

正當他專心致誌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裏,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想到這裏,他盡力克製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麵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用了整整十八年時間,在他六十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五十二萬字的輝煌巨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