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號梧軒,中國現代史學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等職。主要著作有《朱元璋傳》、《投槍集》等。他幼年家境清寒,是舊社會靠自己勤奮學習而取得成就的典範人物之一。

吳晗從七歲起,在家鄉苦竹塘小學念書。他非常懂事,學習也非常勤奮刻苦,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冬酷暑,從不缺課,從不遲到早退。

吳晗小時候很愛看書,特別是曆史書和曆史小說。剛上小學四年級時,他就讀完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著作。讀完了這些書,他沒有書可看了,就到處借書,經常跑到一百公裏以外的地方去借。有的人看他小怕弄丟書不肯借給他,但他就蹲在人家門口不走;借到了書,他就邊走邊看,到了家門口,書就已經看完了,然後又立即去還書。借書的人不相信他這麼快就能看完,就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馬上說出來。當地人說他看書神速效率又高,因此都稱他為“小書蟲”。

吳晗讀初中時,學校離家有將近五十多公裏的路,他平時住校,假期回家都是自己扛著行李,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一次假期回家,為了買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書,他把行李給賣了。回到家裏,父親很生氣,把他打得鼻青臉腫。後來,他上了大學,三年大學生活,勤奮、艱辛始終與他相伴。他學習很刻苦,除了讀書、抄卡片之外,幾乎不做別的事情。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自己親自探索。他說,那時“我自己找書讀,沒有人指導,讀了很多好書,也讀了很多壞書。我自己沒有書,隻能抄書。看的書也是千方百計向人借的,有些書求了人家還是不肯借。書上不懂的地方,隻好自己摸索,拿這個書對,拿那個書互證……都是自學,自己校勘,自己研究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試著標點,自己寫卡片,所有的都是自己去做”。因此,學生時代的吳晗,古漢語就有很深的造詣。他讀的書很廣泛,思考的也很多。他認為:讀書要眼勤、手勤,把書中精彩的或重要的段落抄下來,隨讀隨抄,抄的資料多了,總要多讀幾遍,再加以認真的整理綜合,從而得出觀點和結論,這樣也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知識就是逐漸積累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片麵到全麵。

由於他刻苦好學,嗜書如命,寫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有關明代曆史的論文,成為著名的史學家,人們又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稱他為“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