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自古有之,宋朝的楊家將是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的。楊業在麵對外敵遼人入侵時,曾經對楊四郎說過一句話: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榮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是呀,在執著的最高理想——保衛祖國麵前,有什麼比民族大義更為珍貴的呢?楊業最終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死在了李陵墓前,給後人留下了慷慨悲壯、充滿民族氣節的詩句:“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堪稱典範。1991年報11月錢鍾書法家80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推辭。
早在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隻需錢鍾書講40分鍾課,一共隻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某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想要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達,壯誌無邊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觸怒世俗和所謂的權威。所以,社會要求成大事者能夠隱忍不發,正確對待名利,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一個人無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都應該清醒地看到:個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隻在那些不計名利得失,不計榮辱進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國家和人們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尊敬,最值得我們記住的人。
收起你的優越感
“優越感”,乃“自以為比別人優越的意識”之謂也。優越感一部分來自於自身的實力,一部分源於所處的環境所賜。
在當今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優越感,例如說職業優越感,一個月薪上萬的人在拿千八百的人麵前當然會感覺良好;比方說長相上的優越感,據說美女都不願和美女做朋友,因為那樣不足以顯出她的美來;還有學曆上的優越感,這種無形的差異會使學曆高的一方對學曆低的一方產生歧視心理。
優越感本身是一種自信的保障,是利劍和盾牌。然而,在有些人的眼裏,“優越感”已經成為了傲人的資本,其實如果不能夠正確對待,那麼它便會成為一種擺脫不掉的“包袱”。有了這種包袱,艱苦奮鬥的觀念就會淡薄。當這種包袱越背越重,就會方向不明,路子不清,腳步不穩,乃至跌進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因此,當心被“優越感”摧垮,並非危言聳聽。因為你的“優越感”會襯托出別人的倒黴,甚至還以為你在嘲笑對方的無能,讓他產生一種不如你的感覺,特別是失意的人,你在他麵前顯示“優越感”,會使他惱火,甚至討厭你。可見。當優越感膨脹得太大,就好比太長的劍失去了攻擊力,太大的盾牌遮蔽了銳利的眼光。
有一天,有個人約幾位朋友到家裏吃飯,這些人都是彼此相熟的。主人把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這位朋友因前不久經營不善,剛開的一家公司倒閉了,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內外交迫,他實在痛苦極了。
來吃飯之前大家都知道這位朋友的遭遇,於是大家都有意地避免談有關事業的問題,可是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幾杯酒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就連主人也看不下去了。
那位失意的朋友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他猛喝了一杯酒,趕早離開了。主人送他出去,在巷口,失意的他憤憤說道:“老李會賺錢也不必那麼神氣地炫耀啊!”主人了解他的心情,因為多年前他也遇過低潮,正風光的親戚在他麵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終獎金,那種感受,就如同把針一支支插在心上一般,那種難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可見,不要有太強烈的優越感,因為它會使人們對你敬而遠之,失去許多知心朋友。因此,在你沒有陷入孤獨之前,要懂得掩飾你的優越感,或者你得努力在客觀的優越中並不滋生主觀的優越感,你才可以在身心內外的兩個世界中找到平衡的支點。優越感其實是很輕浮的一種自我意識,尤其是在你與他人交往的時候。
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就是為了尋找同類項的本能。也就是說,人總是生活在一個其實並不能完全讓你表露優越感的地方。所謂優越,其實也看跟什麼人比,大學畢業生去和農民工比誰有文化,那麼就不會有太多的優越感,因為大學生並不是生活在農民工的群體中。一個從小都沒有優越感的人,即使拿到了博士學位,他也不會有學曆優越感;即便她貌美如花,她也會自我感覺如尋常百姓。
一天晚上,有位老人正在等待渡河。但一個接一個騎士從身邊經過,他都沒有開口求助。當最後一個騎士過來時,老人開口了:“先生,你能不能載我到對岸去?”這位騎士不僅把老人載過河,還送他到幾英裏外的目的地。快到時,騎士好奇地問:“先生,我注意到你眼睜睜地讓幾個騎士經過,而直到我來時你才求助。這是為什麼?”老人回答:“我很會看人的。我看其他騎士的眼光,馬上了解他們根本不關心我的狀況。但是我看你的眼光時,很明顯地找到了仁慈和憐憫。”這位騎士不是別人,正是托馬斯 傑斐遜。托馬斯 傑斐遜出身高貴,接受過最好的教育,又極富卓越的思想和才幹,為美國作出了無可限量的貢獻,但他從來不以此為優越感去炫耀,而是以仁慈的心對待每一個卑微的人。
其實,優越感是一種很可笑的東西。稍微有點天文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無比渺小,任何人的行為對整個宇宙來說都微不足道。有句說“沒了你地球照樣轉”,這句話是十分有道理的。一個優越感膨脹的人與一隻好鬥的公雞是一樣的。
人有優越感就不可能平等待人,就可能起紛爭。因此,老莊講“齊物”,乃至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高論。在哲學意義上,用至上的標準來看,任何人,有任何方麵的優越感都是淺薄的。相對於無窮盡的宇宙,個體有限的智慧,差別再大也趨近於零。因此,千萬別用優越的眼光去看別人,也別用你優越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認清自己,低調做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位兩屆普利策獎的得主去參加一個政府舉辦的晚宴。那天到場的有很多名人。有一個小女孩跑來對他說:“先生,可以幫我簽個名嗎?”小女孩顯得很激動。他很爽快地答應了:“好的,簽在哪裏呀?”小女孩把一個漂亮的筆記本遞給他:“先生,請你簽在這上麵。”他拿起筆就在上麵簽上了名字。那個小女孩接過本子看了一下,驚訝地問道:“你不是Supijhs (一個名作家)?”他很自負地回答:“哦,我不是,我是兩屆普利策獎的得主。”那個小女孩搖搖頭說:“我以為你是Supijhs呢!”她轉身向旁邊的好朋友說:“把你的橡皮借我一下!”
那個作家很吃驚,頓時,他所有的自負全沒了,他突然意識到:不論多麼出色,都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
是呀,一個名人有如此遭遇讓人費解,也許是小女孩不懂事,但小女孩是單純的,她敢於表達出大人不敢表達的想法,用橡皮擦掉她不喜歡的明星的簽名。
一個普通人當然不會有那位作家的遭遇,但當他在一定的環境中占有優勢,或擁有某一方麵的長處時,難免將別人看得渺小,將自己看得偉大,仿佛自己是一顆熠熠生輝的珍珠,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驕傲。
我們應該清楚,每個人都隻是宇宙中毫不起眼的沙粒,這個世界不會因為少了你而有什麼變化,地球也不會因為你而不再轉動。以這樣的平常心來對待自己,我們會更加幸福。
《莊子》中有一則螳臂擋車的寓言故事:
一隻螳螂在草叢中昂首闊步。一隻停下來休息的蜜蜂,看見螳螂走過來立刻驚慌地飛走。不久,有一隻螞蟻經過,看見螳螂也急忙四處躲藏。螳螂得意洋洋地走向路中央。此時,突然響起一陣巨大的聲音,一輛馬車飛奔而來,見了螳螂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螳螂見此心頭火起,舉起雙臂橫擋在馬車前,想擋住車子去路,不料車子仍舊前進,螳螂於是葬身輪下。
螳螂顯然敵不過車輪,隻不過它在之前遇到的是弱小的蜜蜂和螞蟻,它在趾高氣揚中失去了對自己的清醒認識。
曾經從報上看到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了一家旅館。早上出門時,其中一個帶了一把傘,另一個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什麼也沒拿。晚上歸來時,拿傘的旅行者沒有摔傷卻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沒有淋濕卻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