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局出人意料。原來,拿傘的旅行者自恃有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結果就淋濕了;拿拐杖的旅行者自恃有拐杖拄著走,行走無所顧忌,結果摔傷了;第三個旅行者既沒帶傘也沒帶拐杖,當大雨來時他避著,當路不好走時他細心地走,因而既沒有淋濕也沒有摔傷。
顯而易見,人們許多時候不是失敗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失敗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能給人們提醒,而優勢卻常常使人們得意忘形,從而失去理智。優勢不是絕對的,優勢在某些時候會轉化成劣勢。對於優勢和劣勢,我們必須理智地看待,才能防患於未然。
認清自己,低調做人,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
一個滿懷失望情緒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華寺,對住持釋園說:“我一心一意要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佩服的老師。”
釋園笑笑,問:“你走南闖北多年,真的沒有遇到一位好老師?”年輕人深深地歎了口氣說:“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我見過他們的畫,有的畫技還不如我呢!”釋園聽了,淡淡地一笑,說:“老僧雖然不擅長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一個小和尚拿來筆墨紙硯。
釋園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愛品茗。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年輕人聽了,說:“這還不容易?”於是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就畫出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注入那茶杯中去。年輕人問釋園:“這幅畫您滿意嗎?”
釋園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你畫得確實不錯,隻是把茶壺和茶杯放錯了位置。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呀。”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杯反在茶壺之上的道理?”
釋園聽了,又微微一笑:“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茶,但你卻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要高,茶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裏呢?隻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思忖良久,終於恍然大悟。
整天高昂著頭走路的人很容易栽跟頭。懂得越多的人,越會知道自己未知的領域還有很多。隻有見識短淺的人,才會常以為自己勝人一籌。
詩人魯藜有首小詩:“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把自己當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簡簡單單20多個字,闡明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沉默也是一種能力
沉默是一種智慧,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過:“多說話並不表明有才智”,卡蒂爾有句名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朱自清說得更好:“沉默是一種出世哲學,用得好,又是一種藝術。”生活中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必要的沉默不是軟弱,而是理智和大度;不是冷漠,而是內心深處的安寧和淡泊;不是消沉和放棄,而是奮進的前奏。人總是在飽經世間的喧囂和爭鬥之後,才歸於恬淡和平靜,才徹悟沉默是無價之寶。
沉默是金,懂得沉默也是一種能力。適時的沉默是低調做人的智慧金訣。巧妙地應用它,你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國時期,魏太祖曹操的二兒子曹植才思敏捷,聰明能幹,很得曹操的寵愛,他決心廢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廢長立幼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會引發動亂不安,所以大臣們總要據理力爭,甚至不惜獻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卻往往不願意聽從臣子的意見,雙方會鬧得很僵。曹操也是這樣,自己下了廢長立幼的決心,便不再願意聽臣子討論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從,引謀士賈詡進入密室,向賈詡問話,賈卻沉默不語。曹操再問,賈還是不答。這樣一連幾次發問後,曹操生氣了,責問賈詡:“和你講話卻不回答,到底為什麼?”賈詡回答:“對不起,剛才正在考慮一個問題,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曹操追問:“想到了什麼?”賈答:“想到了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曹操大笑,決心不再廢長立幼。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曹操聽到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回心轉意?
袁本初即袁紹,是東漢末年崛起的大軍閥,占據了青、幽、並、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有四個兒子:譚、尚、熙、實。袁紹認為二兒子袁尚長得像自己,有心培養他為接班人,留他在身邊,而把其他幾個兒子放為外任,讓他們一人領一個州。大兒子袁譚不服,於是弟兄兩個各自組成一個派別,彼此爭鬥,勢如水火。結果兩敗俱傷,曹操坐收漁人之利,各個擊破了袁譚、袁尚。
劉景升即是劉表,東漢末任荊州牧,成為一方霸主。劉表和妻子都喜歡小兒子劉瓊,想立他為後嗣。最有實力的將領蔡瑁、張允攀附劉瓊,結為死黨。劉表把長子劉琦趕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許多大臣便尊奉劉瓊為劉家繼承人,以致弟兄兩個結下怨仇,終生不和。
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最終釀下了苦酒,這些事情又都是剛剛發生過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曹操為自己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自然改變了原來的決定。賈詡並不是不知道爭太子是一件難度極大的事情,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慮,設想多種方案。曹操連問不答,難道是他真的聽不見?賈詡隻是為了使曹操發問,為自己製造一種說話的環境而已。曹操一追問,賈詡便很自然地說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話。
這種方法現在也經常被人們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談判時愛裝聾作啞,為了使自己的意見能被接受,故意對別人提出的意見充耳不聞。
周武王伐紂王取得殷後,聽說殷有個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問他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麼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可周公說:“我知道了,這位長者真是一位君子呀!他義不誹主。正如和人約好了而不來,言而無信,這不正是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嗎?這位長者已經以他的行為告訴大王答案了。”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簡潔地表達你的看法,然後保持沉默,留一個寧靜的空間給別人去慢慢思考。在你批評別人時,適當的沉默可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常來講,當你批評他人時,那人一定情緒相當激動。他可能不但不虛心接受意見,而且還會反唇相譏,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開脫。這時的你,最好就保持沉默吧。
請相信,你的沉默、你的無言是對當事人的一種威懾。這既顯示出了你寬廣的胸懷與大度的品格,又給對方留有思考的餘地,他的態度也會就此改變。你的沉默並非是對矛盾的回避、對錯誤的遷就,而是在提醒對方,冷靜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在無聲的戰場上,情緒越是強烈的人,越是會陷入被動的局麵。
請記住頭腦發熱時的人們隻想向外發散能量,誰會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語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衝突趨於緩和,當人們爭辯得不可開交時,看到他們身邊有這樣一位靜靜的旁觀者,他們也許會後悔於那醜態百出的激烈交鋒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熱自明。”有一些蘊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個中的韻味往往蕩然無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對他人表示關愛時,默默地給予實際幫助,比口若懸河地表白更顯真誠,更具感人魅力。此時,盡管什麼都沒說,又仿佛什麼都說了,可謂無聲勝有聲。
麵對複雜局麵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潛心思索,凝聚智慧,為從容應對積蓄力量。當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訥,而是盛開在心靈深處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並不意味著“萬馬齊喑”,我們應當崇尚內心充實而不失真誠的沉默。
貴而不顯,富而不炫
在瑞士,年收入超過百萬瑞士法郎的人數高達18.3萬,即全國人口的2.6%都是百萬富翁。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各國富裕程度排行榜顯示,瑞士多次蟬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在瑞士有許多人是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價過億,但他們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是,生活富而不奢。
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人們見到“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 施瓦布。他多次被記者采訪,每次都見他穿著一套款式老舊但非常整潔的雙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聊起他的生活,自稱不愛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飾或昂貴的高檔手表來“炫富”。無論是在達沃斯年會上與數百位各國首腦聚集,還是奔波於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辦公室陳設也非常簡單,沒有寬敞的空間和貴重的辦公設施,隻有普通的沙發、茶幾和幾個書櫃。平時施瓦布自己駕駛一輛客貨兩用車,午餐是與其他員工一樣的自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