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如上麵周總理對蘇聯翻譯的做法。幫助對方挽回麵子,會使他對你感激不盡。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便可造成一種對他的壓力。但不可過分,隻需“點到為止”。
如果把每個人的失誤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製造笑柄的失誤。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製造出一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或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應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
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英軍元帥凱旋返回倫敦時,英國舉辦了一個相當隆重而盛大的慶祝宴會,不僅所有的士兵都參加了,而且還有許多名流和各階層的人士。晚宴開始,賓客落座,每人麵前置一碗清水。這時候,竟有一位士兵端起清水喝了起來,所有的貴賓都竊笑不已,這個士兵不知自己為什麼會被人取笑,整個臉都漲紅了。其實這碗清水是餐前洗手用的,士兵不懂得這一禮節,這才鬧出了笑話。這時,元帥端起清水:“各位,這位英勇的士兵在戰鬥中曾被圍困在荒山,七天沒喝到水。讓我們用這碗清水來敬他一杯!”賓客一聽這話,不由得對那位名士兵肅然起敬,士兵才從緊張尷尬的氣氛中解脫出來。
其實,很多時候你幫別人擺脫了難堪,也是給自己一個台階下。那時,人們稱讚的往往不是你的語言工夫,而是你的人品。最重要的是,你因此而贏得了許多朋友。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我們不但要盡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別人的尷尬,而且要學會在對方可能不好下台時,巧妙及時地為他人解除尷尬。既要為當事者體麵地解除尷尬,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你自己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隻有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會融洽和諧。
一般來說,人們對尊重的需要分兩類,即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願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認、接受、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一個具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當缺乏自尊時,就會感到自尊無望,甚至可能導致絕望和神經失常的行為。而最穩定的,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別人給他應得的尊敬為基礎的,而不是來自外部的名聲、榮譽和諂媚。
某家電影院曾發生這樣一件事:年末,電影院經理把員工包括離退休人員及其家屬都請到電影院來參加一個茶話會。會前,專門製作了這些離退休人員和在職職工的生活紀錄片,會上放給大家看。每個人,尤其是離退休職工非常感動。原因很簡單,這些人一輩子幹的工作就是給別人放電影,從來未感受過自己上銀幕是什麼滋味。今天他們有機會在給人們放了一輩子電影的電影院裏,看自己走上了銀幕,感到影院領導沒有忘記自己一輩子的辛苦,他們能不感動嗎?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對自己單位的感情,同時也使在職職工感到振奮,團體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禮儀的重要原則。與人交往,不論對方職務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樣、才能大小,隻要與之打交道,首先就應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禮遇適當、寒暄熱烈、讚美得體、話題投機,讓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歡迎的和有地位的,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到與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這樣才可能深入溝通,建立感情,達到目的。要想在社交中體現對別人的尊重,你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在禮儀上體現對別人的尊重
禮儀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人品,還能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好感。在社交場合,男方將女方的手握得太緊、時間太長,是對女方的不尊重,會給人以輕佻之嫌;參加朋友的婚禮而蓬頭垢麵、不修邊幅,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和異性朋友保持過密的距離,甚至湊到對方耳邊“竊竊私語”,是對對方的不尊重;站著與別人交談而腳不停地“啪啪”打地,會使人產生“不耐煩”的聯想;與朋友特別是長輩、上級、新朋友坐著交談而大蹺“二郎腳”,甚至上下擺動,在對方看來,這是輕佻的表現、傲慢的外露,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2.態度要真誠而熱情
熱情的態度,意味著對別人的隆重接納,會給人留下受歡迎、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而這本來就是禮儀的初衷和要旨。當然,熱情不能過火,過分的熱情會使人感到虛偽和缺乏誠意。所以,待人熱情一定要出自真誠,是尊重他人的真摯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卻又要故意表現出熱情,隻會讓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3.不要傷別人的“麵子”
在一些人的眼裏,麵子比裏子更重要,沒有麵子就不體麵,不體麵就吃不開。了解了這一點,你就該知道,即使是對最親密的人,也要給他留麵子。所謂麵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個毫無廉恥之心的人,也存在著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難以容忍的事情。所以,傷害別人的自尊是嚴重失禮的行為。如果是故意而為,那就更不道德了。
我們中國人愛麵子、講麵子,古人有“寧折勿彎”的訓誡,說到底都是自尊心的問題。維護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與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傷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談話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隱私;不要提到對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對他人做錯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維護朋友麵子是你和朋友都應該做到的,這種方式如同給你的親密關係罩上一層保護網,這樣友情才能不斷生長。
4.尊重別人的意見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身的願望。社會的發展,為人們弘揚個性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豐富的個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現代社會區別於傳統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現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則,要求人們必須學會彼此寬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觀點和個性。與人交往,就應給人表達自己思想、表現自己個性的機會,應尊重他人的這種權利。當他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時,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與個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
得到別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如果你能照顧到別人的這一心理,你就必然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好感,當然,你的人緣也就會越來越好。
給同事麵子就是給自己麵子
台灣學者黃光國在《麵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中國社會中,‘做麵子’是個人炫耀其權力的一種手段,以‘麵子工夫’影響資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變資源分配的方式,則是中國人常玩的一種權力遊戲。”我們姑且不管麵子是否就是一種權力遊戲,但我們必須明白,人要臉,樹要皮,每一個人都很看重自己的麵子,所以與人相處,最好不要去傷害別人的麵子,應該尊重別人的麵子。隻有互相給麵子,大家才會覺得彼此都有麵子。在行政機關中,更是如此。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這樣寫道:
“不給人以麵子,是不可寬恕的無禮,猶似歐美人的向人挑鬥。許多官吏一夜須應酬三四處宴飲,寧可傷害正常的消化機能,萬不能使任何主人失麵子。許多失敗的軍閥理應斬首或監禁,卻常遣送出洋,被以考察實業、考察教育的名義,所以為其投降的代價。這辦法保全了他們的麵子,也就是中國周期循環的內戰的原因。四五年前,全體內閣因為避免某一閣員之撤職而提出辭呈,解散整個內閣以保全此一閣員之麵子,其實此人老實不客氣地說應該滾蛋,或許還得受徒刑的處分(撤職將使閣員失麵子,因為此時並無內閣之更迭)。人情,一切太講人情,這個吾們的‘麵子’!但它又是誌氣的刺激物,力能克服中國人貪愛金錢的心理。它曾使一位教員先生感覺老大沒趣,因為他的外國校長堅決要增加他的薪水,從十八元增至十九元。他情願受取十八元,否則須二十元,不然則寧可自殺,卻不願被呼為‘十九塊人’。一位丈人以不肯留其無聊賴的女婿吃頓夜飯,這樣下了他的麵子,恐怕丈人的本意僅欲使其女婿改過做個像樣的人:或許當此女婿垂頭喪氣,踽踽獨行的歸途中,倒就是他的努力向上的起點。”
現在時代不同了,但是,人類愛麵子的本性並沒有改變。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好像越來越愛麵子,在某些場合,麵子所代表的就是人情世故的潛規則。
沃恩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單位的雜誌評審工作,這個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參加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參加了!沃恩年年有此“殊榮”,讓大家都羨慕不已。
他在年屆退休時,有人問他其中的奧秘,他微笑著向人們揭開謎底。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別人“麵子”。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會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之後,他會找來雜誌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的缺點。
因此,雖然雜誌有先後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麵子。也正是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麵子,因此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和各雜誌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每年會找他當評審!
聽了沃恩的點撥,大家可能會覺得事情原來如此簡單,其實不然,多數春風得意的機關幹部在有機會表現自己時,往往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為了表現自己,他會對別人的工作大肆批評,仿佛那就是一個靶子,隻有把它打得體無完膚才能證明自己的槍法是多麼精準。可實際上,這種不給別人留麵子的做法會使自己在不經意間失去麵子。
在處理機關同事之間的關係時更是如此。人往往把自己的臉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不給同事留下餘地。當你一不留神出現過失時,也會被同事打擊得失去體麵。相反,如果你給同事留下了麵子,那麼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你回個麵子”。有來有往,在人情的帳戶上,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一天晚上,海德太太拿電話賬單給海德先生看:“瞧瞧,兒子在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打了多少長途電話。”海德太太指著其中一項“單單這一天,這一通,就打了一小時四十分鍾。”
“什麼?這還得了!”海德先生立刻準備上樓去批評兒子,可是,他才站起來,就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氣頭上,還是不說為好,而且獨生子這麼大了,要說,也得有點兒技巧。
海德把話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對兒子笑著說:“你要回學校了,查一查資料,找一家長途費率最低的電話公司。”然後,又來個急轉彎,“咳,其實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沒有時間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個月的電話賬單?那陣子因為要回台灣,一大堆事急著聯絡,所以確實打多了。”吃完飯,海德很得意,覺得自己把要說的“省錢、少打電話、別誤了功課”這些話,全換個方法說了,卻沒有一點兒不愉快。而在兒子方麵,父親的做法給足了自己麵子,自己也理所當然地更加尊重父親。
當然,我們所說的給麵子,是建立在不違反原則和政策的基礎之上。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死要麵子,活受罪”。大意是說,我們中國人往往可以為了臉麵而寧可自己吃虧。這樣做,可能會使自己在周圍的人中有“麵子”!可是,在“麵子”麵前。你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以犧牲原則而得到的“麵子”,隻能使你獲得暫時的滿足。但是,因此造成的損失很可能使你失去更多的“麵子”。
翻開一些貪官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官吏在位時,無不風光、顯赫,在家人、朋友麵前掙足了“麵子”,結果怎麼樣?在貪欲的誘惑下,失去了原則的尺度,最後受到了法律的製裁、鋃鐺入獄、顏麵盡失。因此,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知道給同事麵子就是給自己麵子的同時,心裏應該有一稈秤,有一把衡量原則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