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下的東西很多。孟子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就拋棄掉。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必然有所失,隻有放下,才能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舍得的真諦:有舍才有得
人的成長不在於有無得失,而在於學會如何有得有失。聰明的人從不擔心失去什麼,而會思考應該得到什麼;愚笨的人則隻惶惶於失去一丁點兒東西,卻不曾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16世紀法國的一位大思想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什麼都來一點兒的人,什麼都得不到。”
2007年,拍出《一一》等獲得多個國際大獎的影片的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因病不治身亡。之後,他的兩任妻子各自寫了一封信。
蔡琴信的標題是《就讓他活在我的歌裏吧》,信中說:“楊德昌就這麼走了……這個時候,說什麼也說不清楚我的五味雜陳!回想當初,當我確知彭鎧立和他的戀情,到決定當機立斷成全他們,再到辦完離婚手續,甚至今天他去世……我深深地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地愛過……細數一生,他一共完成了8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10年裏,我竟見證了一半……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作為一個觀眾,我痛失一個銳利的記錄者。時間會給他所有作品一個公道!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彭鎧立的手書標題是《楊德昌的最後七年》,寫的是:“楊德昌導演已於6月29日下午1時半於洛杉磯比華利山的家中辭世。2000年5月最後一部作品《一一》於戛納獲大獎之後,楊導演即被診斷出零期之大腸癌。7月旋即決定開刀,9月兒子出世。短暫休養之後,在2001年戛納當評審之際決定下一部電影為劇情動畫片之目標……6月25日開始略顯昏迷,仍緊握鉛筆畫簿,呈現的畫已出現超現實的影像,如眾人搶搭火車之景……6月29日下午1時半於比華利山家中,於妻子相伴之下,安寧辭世。”
蔡琴文如其人,人如其歌,一封告別信寫得意猶未盡、感情充沛。而彭鎧立則是近乎平淡地描寫了和楊德昌導演共度的歲月以及他最後的時光,克製而理性。
無疑,兩位女性都是傑出的,一個是歌壇常青樹,一個則是名導傾心戀著的賢妻良母。
蔡琴和楊德昌的10年婚姻結束之時,他們10年柏拉圖式婚姻曾讓無數人驚訝不已,個中原因和感受隻有當事人才能確切地知道。但是從蔡琴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不難看到,那段婚姻留給蔡琴最深刻的記憶依然是寂寞多於甜蜜,最後是因為她的“舍”才成全了楊德昌和彭鎧立的“得”,而她的“舍”中又帶著那麼多的不舍和不甘。彭鎧立則並沒有因為“得”而多麼喜形於色,她不張揚,從容而自然。大概是因為最後的歲月是她和楊德昌共同度過的,所以她不遺憾。
從這兩封信中可以看出,蔡琴的“舍”並沒有真舍,而彭鎧立則是真的以“得”的姿態去麵對了。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就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亂撞,他們不但最終達不到目的,而且每天都會陷於患得患失的苦惱之中。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回首那段往事,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新《臥虎藏龍》裏有一句經典的台詞:“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我們應該懂得舍棄,生活中魚和熊掌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棄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豪氣,是更深層麵的進取。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負擔太重;之所以負擔太重,是因為我們還不懂得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於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係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我們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才能輕裝上陣迎接生活的轉機,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們懂得放棄,心裏才會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放得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其實,放得下不僅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
佛家的智慧告訴我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什麼事情都放不下,終究是要吃大虧。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立身於世所必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也可以看成是關鍵時刻做事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與態度。它大到可以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戰略舉措,小到一個人日常舉止的每一個細節。它既包括獲取物質財富的絕妙策略,也包括對自我精神的完美塑造。可以說無數成功人士都是精於做人之道的高手,他們紛紛將成就歸功於做人拿得起放得下的策略。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後,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這時,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
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人生路上一樣,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縱觀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狀,難怪乎古人要說“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了。
有一個叫秦裕的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在連續獲得203場勝利之後卻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時他才28歲,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測,以為他出了什麼問題。其實不然,秦裕是明智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運動的巔峰狀態已是明日黃花,而以往那種求勝的意誌也迅速落潮,因此才主動宣布撤退,去當了教練。
應該說,秦裕的選擇雖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無奈,然而,從長遠來看,卻也是一種如釋重負、坦然平和的選擇,比起那種硬充好漢者來說,他是英雄,因為他畢竟是消失於人生最高處的亮點上,給世人留下的畢竟是一個微笑。
放棄東西易,放棄事業難,更難的是讓一位身居高位的人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架。
劉備本是一位謙虛、慎行的人,關羽、張飛之死使他十分悲痛。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興兩川之兵浩蕩東來。投東吳的關羽舊部糜芳、傅士仁,將劉備所恨者馬忠殺了,獻首級給劉備,劉備連糜、傅也剮了,一同祭關公。東吳諸將獻計孫權,將殺張飛投東吳的範疆、張達也送還劉備,以圖息戰寧人,誰料劉備剮了範、張,仍怒氣不消,定要滅吳。孫權在這種情況下,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步水馬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何許人也。馬良說是東吳一書生,年幼多才,多有謀略,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不可。馬良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能輕敵。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這就是劉備放不下架子的表現。我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客觀現象,不以老少定優劣。用兵之道,看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不是誰的年齡大就算誰的計謀多。劉備在此以資誇口,以為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計謀就老到,實屬荒唐。所以,在這次戰役還未開始,就注定了劉備的失敗。
這教訓告訴我們,在考慮關鍵問題時,切忌“放不下架子”,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時時想到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了實際以至造成抱恨終身的損失。
放棄,你就可以輕裝前進,周全做事贏得成功;放棄,你就可以擺脫煩惱和糾纏,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輕鬆悠閑的寧靜之中;放棄還會改善你的形象,使你顯得豁達豪爽;放棄會使你贏得眾人的信賴;放棄會使你變得更加精明,更加能幹,更有力量。
辯證法也告訴我們: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有“體操王子”美譽的李寧,退出體壇後選擇了辦實業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功嗎?
因此,做一個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頗有分量的光環,也同樣應當“放得下”它,從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做出另一種有意義的選擇。這樣,我們又有什麼惆悵或遺憾的呢?因此可以說,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放棄是一種睿智,它可以放飛心靈,可以還原本性,使你真實地享受人生;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
有一個禪宗故事就風趣地說明了“放下”的重要性。兩個和尚趕路,遇到一個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個和尚就抱她過了河。他們又繼續趕路,走了好久,另一個和尚指責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能抱她呢?那個曾經“美女在抱”的和尚歎息:我早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
放得下也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自由。如果不懂得“放下”的藝術,我們就難免成為那個心胸狹隘而又怨氣衝天的小和尚。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難。生活中不順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讓它過去,不放在心上。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就是一場選擇,選擇的對與錯會決定你的人生成敗。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重新選擇,盡管目前在做的事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但我們仍然要放棄,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人生是可以有多種選擇的,隻有徹底放棄以前的錯誤才會有新的正確的開始。
明確目標,合理取舍
有時候,如果我們隻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就很難接受別人的東西。對於懂生活的人來說,放棄不是失敗,而是智慧。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理想和目標;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爭奪,而不是放棄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對金錢地位的追求,而不是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篇題為《蝜蝂傳》的文章,它寓意深刻,讀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蝜蝂是一種昆蟲,長得十分弱小。它本來應該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可是卻因為貪心太重而給活活地累死了。
在爬行的時候,蝜蝂貪婪的雙眼四處張望,隻要看到了自己中意之物,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馱在背上。它喜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結果身體負擔不了,最後一命嗚呼。
不願舍棄,到頭來為物所累而丟了性命、人財兩空,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所以,我們做人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寬闊的胸襟,審時度勢,弄清什麼才是自己最重要的,然後主動地放棄那些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東西。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贏得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我們可以放棄穩定、舒適的環境;為了莊嚴的真理、崇高的理想,我們可以放棄金錢、名利乃至生命。隻有卸掉前進路上的累贅,才能獲得人生的主動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