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少年背著一個砂鍋趕路,不小心繩子斷了,砂鍋掉到地上撞碎了,可是少年卻頭也不回地繼續向前走。路人喊住少年問:“你不知道你的砂鍋摔碎了嗎?”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問:“那為什麼不回頭看看?”少年說:“既然碎了,回頭看有什麼用!”說完他又繼續趕路。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其實少年是對的,既然砂鍋都碎了,回頭看又有什麼用呢?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於某一事物而難以割舍。畢竟,我們擁有一種事物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失去它時而傷心。人生中的許多東西既然已經失去,就不妨讓它失去。這正如人生中的許多失敗一樣,既然已經無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於事無補。與其在痛苦中掙紮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再一次奮發努力。
居裏夫人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和她的丈夫皮埃爾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 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895年,居裏夫人和比埃爾 居裏結婚,當時新房裏隻有兩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爾 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隻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5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麵寫字很方便。有人說居裏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聞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並不在意這些。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將一事無成。”
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晚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是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是音樂家、傳記作家,其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居裏夫人的事跡告訴我們:放下就是快樂。隻要你心無掛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得失隨緣,不過分強求
愛因斯坦因為在科學上的傑出成就,獲得了許多獎狀以及名譽博士的證書。一般人會把這些榮譽證書高高掛起,可是愛因斯坦卻把這些東西,包括諾貝爾獎獎狀一起亂七八糟地放在一個箱子裏,看也不看一眼。英費爾德說,他有時覺得愛因斯坦可能連諾貝爾獎是什麼意義都不知道。據說愛因斯坦在得獎的那一天,臉上和平日一樣平靜,沒有顯出特別高興或興奮。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生活在瑞士,過的是窮學生的生活,他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麵條和一點兒醬他就感到很滿意。成名後成為教授,以及後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民美國,他都有條件過很好的物質生活,但是他仍過著像窮學生那樣簡樸的生活。
當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科學研究所工作時,當局給了他相當的高薪——年薪1.6萬美元,他卻說:“這麼多錢!是否可以少給我一點兒?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 古裏安的信,正式邀請他為以色列國總統候選人。
當天晚上,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他們邀請您出任以色列國總統,您會接受嗎?”
“不會。我當不了總統。”
“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
“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國總理本 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
“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兒;關於人,我幾乎一點兒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道:“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您能勝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一樣,他能勝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以及全世界所有的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既不使他們失望,又不讓他們窘迫。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重申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他在謝絕信中說:“我為我們的以色列國向我提出的建議深為感動,但是,這也使我深為慚愧,因為我沒有能力接受它。我一生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缺乏經世治國的才能和經驗。僅這些原因,我就難以勝任這一崇高的職位,更別說我的年齡與精力了。自從我深刻地認識到存在於這個複雜的世界局勢中的危險以來,我與猶太人民的關係已經成為我最持久的聯係了。因此,上述情況使我寢食難安。如今,我們失去了一位長期與人間殘酷的不平等作鬥爭、領導我們猶太人民邁向獨立的領導人,我衷心地希望我們能再找到這樣一位繼任人,希望他的經驗和品格能夠使他繼續擔負起這項艱巨而又複雜的重任。”
作為物理學界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從來沒有自認為是一個超人。他認識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的合理發展。因此,他總是抱著感激和敬仰的心態讚賞前人的貢獻。
在這裏我們要說的是,失去身外之物而不致失去自我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機會;不曾失落任何東西的人,卻可能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而最終導致失去一切。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所得到的是我們從來不曾擁有的,那又有什麼好歡喜的呢?還是淡然視之吧!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仔細地想想,我們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無形的繩子牽住了嗎?我們在某一階段情緒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種心結?其實,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還是得失隨緣吧,不要過分地強求什麼,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麼。世間萬事轉頭空,名利到頭一場夢,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開朗了。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忌妒和褊狹都是繩,一些過分的強求也是繩。一個人隻有擺脫這些心的繩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體會到做人的樂趣。
別太在意一時得失
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的人是不會關注眼前無關緊要的事情的。為人處世也一樣,不要隻看眼前,不看長遠,不要太在意一時得失。
弗斯特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 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弗斯特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
一次,他們的副總裁,伍迪 伍德沃德提出想要與弗斯特在匹茲堡全麵討論一些重要的事。
弗斯特提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的早飯時和他會麵。弗斯特知道伍德沃德在想什麼。果真,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們現在的合同,發現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來可以對他說:“你自己找的麻煩自己受吧,我們7個月以後再談。”這樣,伍德沃德將不得不按合同給弗斯特供貨,但他無疑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還可以對他說:“好呀,我聽你的。但是記住,你欠了我的,不是嗎?”但弗斯特的事業正在發展,他需要與這個重要的供貨商保持長期的、穩固的關係,於是,弗斯特說:“請你告訴我你打算出什麼價?”
他說:“單價20分。”他解釋了一下這一要價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間裏踱了一會步子,然後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數字——他已經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弗斯特說:“我給你25分。”
伍德沃德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
弗斯特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個長期的承諾,對方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當他向他的總裁,一個十分強硬的人彙報時,伍德沃德將被視為一個英雄。弗斯特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對方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為人處世千萬不要隻看眼前。
傳說以前有一位印第安酋長,慣於用比賽來考驗部落中的年輕士兵。有一次,他選出4位傑出的青年,對他們說:“我要你們爬山去,爬到自己氣力能耐的極點,然後從山上取來一樣東西做證物。”
翌日清晨,4位強壯的印第安青年同時出發上山。半天過後,第一位歸來的,手握針樅一枝,顯示他爬到的高度。第二位帶回一小枝鬆木。過不久,第三位抱著一種生長於高山的灌木報到。
踏著皎潔的月色,第四位終於踉蹌而歸。他顯然精疲力竭,雙腳早被尖石傷裂。
“你帶什麼來?爬到多高?”酋長問道。
“我到達的地方,沒有針樅,也沒有鬆木可供遮陰;沒有沿路的花兒可以驅逐長途跋涉的疲勞,隻有石頭、山嶺和荒野。我的腳受傷而破皮兒,渾身疲憊不堪,而且很晚才回來,但是——”年輕的戰士雙眼發亮起來,“我見到了大海!”
在我們跋涉人生的時候,大海往往在遙遠的地方。第四個當然是最終的勝利者,得到了酋長的表揚和重用。
存在的不一定永遠存在,失去的不一定永遠失去。我們總是在路上,別太在意一時得失,聽從自己的心靈與直覺,它能引領你到達你不知道但你會無悔的地方。
主動把榮譽讓給別人
科學家不是依賴於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而取得成就的,有道德的學者不會掠人之美,把別人的成就竊為己有;品德高尚的人則善於成人之美,主動把榮譽讓給別人。
1931年,因為盧瑟福在科學界的地位而被英國政府授予勳爵稱號。他本人從來不把這些榮譽當作包袱,他聲明說:“我並不看重這個勳爵形式,因為它對我這樣的科學家有明顯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