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農民覺得,雪大,別人不肯去拉炭,我要是去拉,一定能多掙幾個錢。所以,天不亮他就拉車上路了。寒冬臘月裏,大雪紛飛,寒氣襲人,天空像一隻扣著的生滿鏽的大鐵鍋,道路與山川一片模糊。

盡管這位農民在山路上奔走了幾十年,但厚厚的積雪還是讓他不斷誤入歧途,有幾次幾乎走到了懸崖旁。他走走停停,到表弟那裏時已經是下午了。這時,倉庫已沒有存貨了。看他千辛萬苦地趕來不易,表弟把用來應急的幾麻袋炭全部給了他,又把炭窯周圍掃掃,裝了半袋,不算錢,讓他拿回去自己取暖用。

表弟幫他把炭裝上車,正要出發時,一個四十來歲的男人拉著車,急急忙忙地趕來買炭。農民的表弟什麼也沒說,隻是領著那人看了看倉庫及周圍。當那男人確信一點炭也不剩的時候,竟失望地抱著頭蹲了下去。一問才知道,那男人生病剛好,年貨還沒錢購買,原想拉車炭回去賣了賺點錢,沒想到又來晚了。

這位農民一聽,立刻就去卸車。他表弟猶豫了一下,也走過去幫他。那男人一看,忙站起來阻止。“給你就是給你,阻攔什麼?你拉回去比我拉回去作用大。”農民邊說邊把炭往那男人的車上裝,沒過多久,那幾袋炭就從農民的車上轉到了男人的車上。男人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隻是“大哥,大哥”地叫著。

回程的路上,農民的腳步沉重且緩慢了許多。但他想:“大家都不容易,說不定什麼時候自己也會遇到難處,別人有難時幫上一把,待自己有困難時別人也會幫忙的。幫人就是幫自己。”

農民長年累月付出的愛,在後來的日子都得到了回報。有一年他家蓋房,不請自來的工人絡繹不絕。他隻好將那些人排好班,讓他們輪著來。

歲月不饒人。農民漸漸老了,子女們也相繼長大外出求學和工作。然而,農忙時節,總有人主動去幫他搶收;農閑時節,那小院裏也總是人進人出,話語不斷。

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村農民,講不出什麼傳世名言,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他那句“幫人就是幫自己”的話確實值得我們回味一生。

人們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所以,對身處困境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那他將對你感激涕零,視你為患難之交。

有一個女孩,她的手機裏一直存著三年前的一條短信:今天我去給你送錢,三千夠嗎?

三年前,她得了一場重病,隻好停掉手裏的一切工作,做手術,住院。那時她才換了工作,又剛交了半年的房租,住院押金加治療費,使她捉襟見肘,而她卻從不在朋友們麵前訴苦。

就在她最缺錢的時候,一位朋友來看她,並說:“缺錢嗎?”女孩隻當朋友是普通的客套,所以很隨意地回答:“還好啦!”朋友又叮囑說:“如果真缺錢就告訴我!”

她笑著點頭,卻並沒有認真對待朋友的話。

過了幾天,她忽然收到朋友發來的短信:“今天我去給你送錢,三千夠嗎?”她心裏一陣感動,眼淚隨之湧出來。女孩想:“朋友是認真的啊!他是實實在在地想要幫助我!”朋友知道她不會主動開口,所以特意發短信來問她。

從此以後,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了,女孩把這位朋友當成了患難之交。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既有得意攀升的人,也有失意落魄的人。得意的人身旁往往有大批的人,他可能沒有覺得你的存在對他有什麼重要;相反,落魄的人身旁則可能沒有人,此時,在他的心中,或許你的分量最重,你也會被他視為患難與共的摯友。而且,與失意者建立關係,可以讓人感覺你是個正直而不勢利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雪中送炭也應掌握一些方法,因為好的方法能使你的“炭”送得更及時,送的巧妙。

雪中送炭一定要注意時效性。等別人最困難的時候過去了,你再送去幫助,雖然也可能對人有一定的幫助,但其效果已經不那麼顯著了。所以雪中送炭一定要及時。

雪中送炭也不要不斷地送。對人恩情過重,會使對方產生自卑乃至厭惡,因為他覺得一來無法報答你;二來使受碳者感到無能,產生自卑感。接連不斷的雪中送炭反而會產生消極效果。

雪中送炭過後不要反複提及。有時,我們幫助他人雖然不能講求什麼“施恩不圖報”,但是“施恩”隻為“圖報”,天天將自己的恩德掛在嘴邊,那麼“恩德”隻怕最終變為“恩怨”,完全失去雪中送炭的本意。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俗語有雲:“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其實,很多時候,人生之所以美麗,關鍵就在於人情的美好,而人情的美好卻在於人性的美麗,人性的美麗又在於人的完美個性,即時刻保持助人為樂的心態。如果將這些運用到職場中來,那就是若想擁有良好的人脈關係,也必須養成隨時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因為健康完美的人性品質,往往會讓我們收獲意想不到的財緣!

金女士就沒有想到,她的舉手之勞,竟然拯救了自己的事業。

金女士是一名著名家用品企業的老總,她的成功頗具傳奇色彩。每當她回憶起創業之初的機緣來,都會對自己旅途中的一件小事,慨歎不已!

那是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金女士作為一名公司的職員,從台灣去美國芝加哥參加一個家用產品展覽會,當時,展覽會上隻有一家快餐店,因此,來參加展覽者的午餐都要在那裏自行解決。來看展覽的人很多,金女士隨便找了位置就坐下了,但她剛一坐下,就有人用日語問道:“我可以坐在這裏嗎?”

金女士抬頭一看,是一位白發長者,正端著飯站在自己麵前。看著這位老人,她連忙指著對麵的座位說:“請坐。”緊接著,她起身去拿刀叉、紙巾之類的東西。在這期間,由於她擔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出於愛心幫他也拿了一份。就這樣,一頓快餐很快就吃完了,然而,當金女士起身正要走時,老人遞來了一張名片,並對她說道:“如果以後有需要,請與我聯絡。”

金小姐一看,哦,原來這位老人家是日本一家大公司的社長呢!

這件事過去幾年以後,金女士幾乎已經將它忘記了,而她也將自己多年來存下來的錢,注冊了一家小公司。隻不過,很不幸的是。她的生意做了還不到一年,客戶便突然說不做了,而這時,新一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定好,連樣品也都全做好了,更何況這還是她唯一的客戶!很明顯,如果金女士找不到新客戶的話,她將麵臨的也許不僅僅是破產,還有欠下的樣品債務。

就在這個危難的時刻,金女士忽然想起那位日本的老人來,於是,她便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給老人寫了一封簡單的信,信中首先詢問老人家是否還記得她,並且,還簡單說明了自己當前的困境,最後,她說如果老人家來台灣的話,希望也能來她的公司看一看,隨後,金女士便陷入了忐忑的等待之中。

終於,在信發出後一個星期以後,金女士收到了回信,老人在回信中說會即日啟程來台灣。兩天後,那位老人家真的來了,並且,還帶來了六七個公司的職員,這些職員拿出樣品讓金女士試著加工一下,在肯定了產品與質量以後,老人家當場投下了足夠做一年的大訂單。此時此刻,金女士驚喜地問:“您在台灣有很多大客戶,而我這裏隻是個小公司,您真的信得過我嗎?”

就在這時,老人從皮箱裏拿出一本書來,書的名字叫做《人心的貯存》,老人拿著書對金女士說:“當初你在芝加哥給我小小的幫助時,並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回報。這就像我在書中所寫的:人心就像一本存折,隻有打開來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而每一本‘心的存折’,卻需要用一點一滴的善去慢慢積累。”

也許,我們都會羨慕金女士的幸運,殊不知,她的幸運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她一直都保持著一顆善良的心,即使沒有這位日本社長的幫助,她也可能獲得美國董事長的青睞、英國總經理的提攜。相信,聰明的職場人一定能從金女士的經曆中,獲得啟示:隻要我們能以一顆愛心,經常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那麼,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我們必定會得到更大的回報!

相反,如果隻在需要別人時,才去與他們搞好關係,勢必什麼也得不到!

幫助別人的方法也有很多,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別人,而並不是隻有富翁才可以這樣做。無論我們現在是誰,都可以擁有這個能力,隻不過,關鍵在於我們想不想擁有它。要知道,我們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編織一個關係網,能給我們帶來一個泉水之眼,那將是無窮無盡的回饋!

然而,一個從未幫助過別人的職場人,總會在別人要求他們付出時,緊緊捂住自己的口袋,有時,還裝作埋頭於自己的事。這樣的人,從來都不會關心同事,更不會關心下屬,隻知道獨自享受自己的一切,他們總是希望索取而不願意給予。因此,他們自私的心態,會使自己漸漸變得渺小,進而讓別人鄙視,而他們的職場之路,也注定了終究會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對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

人世變化無常,人們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失勢是難免的。當人們落難的時候,正是對周圍的人,特別是對朋友的考驗。困難時離你而去的人可能從此成為路人,同情、幫助你渡過難關的人,可能讓人銘記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難時期產生的,這時形成的友誼是最有價值、最令人珍視的。

如果你認定了某個人是“潛力股”,此時正處在低穀期,但是有無窮的發展潛力,一定要把握住他,千萬別讓“潛力股”從你的身邊溜走,否則你會大呼“可惜”。呂不韋“奇貨可居”的典故足以證明選對“潛力股”可以帶來豐厚的回報。

戰國時候,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

他父親回答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

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

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12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後,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與那些暫時不得勢的人交往,並成為好朋友,就像買股票一樣,買了最有價值的原始股。這個世界,有良知有信義的人還是主流,你在其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在別人都嫌棄他的時候與之結交,等到他發達之後,也一定不會忘了你。無論對方是什麼樣的性格,有哪些喜好和特點,真誠地麵對他,在他困難的時候熱情地幫助他,雪中送炭都是吸引對方的最有力的方式。對於這些潛力股,應該用熱情和真心去跟他們交往,如果在剛開始接觸時,你主動地表現出自己的熱情,就能讓對方放下戒備心,拉近彼此心理上的距離。所以在人際關係的拓展中,千萬注意“購買”這樣的“潛力股”,會令你得到豐厚的回報。

這與向“冷廟”燒香的道理一樣。一般人燒香都選香火鼎盛的廟,是認為這種廟比較靈驗,可以庇護自己各方麵順利如意。而越是香火鼎盛的廟,越是吸引香客。其實,人趨炎附勢的行為和燒香的行為是一樣的,總是向當權的人、當紅的人靠攏,同道的當然奉承巴結,不同道的也要想盡辦法拉上一點關係,就像人們走遍千山萬水也要到某個名寺燒一炷香一樣。與暫時不得勢的人交往,其好處在於一方麵,未雨綢繆,超前蓄勢:另一方麵,由於沒有多少功利色彩,更可能成為生死之交。

彼特是美國一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因一念之差,投資的股票幾乎盡虧,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收到一封信。信是一家公司總裁寫的,裏麵寫著願意將公司30%的股權轉讓給他,並聘他為公司和其他兩家分公司的終身法人代理。

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找上門去。總裁是個40開外的波蘭裔中年人。“還記得我嗎?”總裁問。彼特搖搖頭。總裁微微一笑,從碩大的辦公桌的抽屜裏拿出一張皺巴巴的5美元彙票,上麵夾著的名片印著彼特律師的地址、電話。

彼特後來才想起這麼一樁事情。原來10年前,那位總裁在移民局排隊辦工卡,排到他時,移民局已經快關門了。當時,他還少5美元申請費。如果那天拿不到工卡,雇主就會另雇他人了。正在他發愁的時候,是彼特從身後遞了5美元上來,他們還彼此交換了名片。

後來那位總裁有錢之後,第一件事就想把這張彙票寄出,但是一直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單槍匹馬來美國闖天下,經曆了許多冷遇和磨難。這5美元改變了他人生的態度,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它沒有隨隨便便就寄出這張5美元的彙票,因為這5美元不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了。

所謂“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當朋友有困難,或是因為某些特殊情況而暫不得勢時,我們不要用過度的功利心去交往,應以平和的心去麵對,也許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友誼。

在失意的時候還相互扶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一個人失勢時,經常會遭到眾人的漠視,原來與他交往密切的人都離他而去,如果此時你伸出援助之手,與之交往,他就會心存感激,銘記一輩子。對失勢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就像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可以讓他得到支持和寬慰。這就是與暫時不得勢人交往的巧妙所在,也是做人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