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太平洋海盜——波利尼西亞人與摩洛人1(1 / 3)

波利尼西亞地圖(像條大怪魚)

1、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竟是來自中國?

在茫茫太平洋的碧水藍天之間,散布著一些被稱為“波利尼西亞”(意為“多島群島”)的島嶼,大約80萬人生活在這裏,他們被統稱為波利尼西亞民族。

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東南部,向浩瀚的世界最大洋敞開。西與庫克群島隔海相望,西北臨萊恩群島。由夏威夷群島(屬美國)、圖瓦盧群島(已獨立)、湯加群島(已獨立)以及社會群島、土阿莫土群島、甘比爾群島、土布艾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等組成,共有120個島嶼。1595年,西班牙人蒙達那首先登上馬克薩斯群島。此後300餘年間,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先後發現了這些群島並開始爭奪所有權,後成為法國領地。

波利尼西亞人即波利尼西亞島群的民族集團,包括毛利人、薩摩亞人、湯加人、圖瓦盧人、夏威夷人、塔希提人、托克勞人、庫克島人、瓦利斯人、紐埃人、複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係。屬南方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原崇拜多神,迷信巫術,今多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波利尼西亞人幾乎都是歌舞高手,即便小孩子也不例外。藍天、陽光和碧水,培養了波利尼西亞人開朗、奔放、大膽的性格。他們對色彩的追求,正是其性格的體現。他們有文身的傳統,喜歡跳火舞、草裙舞。波利尼西亞的很多地方,因其綺麗的風光和絕妙的自然環境,被遊客視為“人間天堂”。

據考證,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約在2500年前就從東南亞陸續遷來,18世紀末歐洲殖民者侵入時,其社會處於原始公社製解體的不同階段,經濟和文化達到較高水平,在大洋洲居於領先地位。他們是傑出航海家與曾橫行太平洋許多年的著名海盜,比西班牙人還早100餘年發現新大陸。但在近200年來,由於受美、英、法殖民統治,傳統經濟文化遭到破壞,備受奴役和摧殘,人口總數銳減。

最先的科研者和曆史學家們竟驚奇地發現,他們與遠在幾千裏外的亞洲大陸擁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難以解釋,他們為何在隔絕大陸的情況下,能保留如此大量的語言及文化。直到人們開始把焦點放在波利尼西亞海盜的船隻上時才知道,他們雖然被海洋隔絕了,但是他們可以通過新式設計的小舟,輕鬆地去探望親人。這種實用的小舟直到今天還在使用。這些船隻讓他們可以采取闖禍後逃走的戰術攻擊其他島嶼。這也是波利尼西亞海盜為何會遍布整個東方世界,從浩瀚的太平洋到廣袤的亞洲東部地區(東亞、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的原因。

關於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是一個爭論了數百年的古老話題。由於在波利尼西亞沒有發現遠古人類活動的遺跡,人們由此斷定,他們是從其他地方遷徙來的。

他們究竟來自哪裏?科學家們對此感到很困惑:一方麵,波利尼西亞人的語言、飼養的家畜和種植的作物,與東南亞人很相似;但另一方麵,他們的血型、體型和傳統習慣等,卻與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人相當接近。

不過,最近有科學家對波利尼西亞人的DNA進行研究後發現,他們很可能來自中國台灣,因為其遺傳基因與中國台灣原住民有驚人的相似;而且,其某種語言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國台灣。也許,要不了多久,波利尼西亞人將不再“無根”。

2、菲律賓摩洛人:被逼下海的“水寇”

摩洛人

菲律賓是東南亞群島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中國南海;東臨太平洋。由太平洋的菲律賓群島(7107個島嶼)及其周邊大小島嶼組成。別稱“椰子之國”。首都馬尼拉市。

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公元3世紀左右,他們開始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奉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之命踏上這個群島時,正好是天主教宗教節日,於是就為群島起了一個有宗教意義的名稱——聖拉哈魯群島。後來,因為麥哲倫幹涉島上內爭被當地人殺戮,這個名稱也就被人們所遺忘。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洛佩茲繼麥哲倫之後第二個來到這個群島。為了在亞洲炫耀西班牙帝國的“功績”,他便按照西班牙皇太子菲律普的名字,把群島命名為菲律賓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

摩洛人(Moro)是菲律賓的穆斯林民族集團。名稱含有貶意。他們主要分布在菲律賓南部的蘇祿群島、棉蘭老島、巴西蘭島和巴拉望島等地,約占菲律賓總人口的5%。摩洛人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係接受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與當地土著居民的混血後裔。具體包括蘇祿人、薩馬爾人、馬京達瑙人、馬拉瑙人、雅坎人、桑吉爾人、陶蘇格人、巴喬人、巴拉望人等。各支係除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外,還在政治、社會和生活方麵形成許多共同特點,相互之間差異日益縮小,形成一個獨特的民族集團。各地方政權實行政教合一,由蘇丹統治,保留早期封建製和奴隸製殘餘。社會分為世襲貴族、自由民和奴隸3個等級。經濟上封建采邑製與農村公社土地公有製相結合。主要從事農業,栽培水稻、旱稻。擅長航海,曾在曆史上稱雄東南亞群島、南海與太平洋西岸,漁業、手工業和商業發達。也是著名的海盜,過著海上打劫的生活。

摩洛人在種族上與其他菲律賓人並無不同,但由於特有的伊斯蘭信仰(14世紀由婆羅州及馬來亞傳入)和地方文化,無法溶入菲律賓生活的主流,故備受歧視、排擠,也受到國家忽視。摩洛人與統治當局的衝突,已有數百年的曆史。

曆史上,穆斯林菲律賓人從未組成一個集合政體,各團體或部落非常獨立自治,衝突不斷,並各自把伊斯蘭教義和儀式移植到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當中。然而,摩洛人麵對非穆斯林所經曆的苦痛,遠勝於內部的歧見。

摩洛人海盜特別是在18、19世紀活動猖獗,他們乘著帆船、揮舞彎刀,縱橫在大半個西太平洋上。

第六章古代海盜綜述

1、史上五大海盜時期

古羅馬統帥龐培像

成型期

在真實世界中,海盜幾乎與西方文化同時誕生。海盜的曆史源遠流長,可以說有了海船也就有了海盜。

最早的海盜記錄出現在古典時代的公元前1350年,是記載在一塊黏土碑文上。在此期間的腓尼基人和其後的迦太基人都是優秀的航海家,其造船術和航海術遙遙領先於地中海其他民族——當然,他們也是當時地中海橫行無忌的海盜,打劫商船、掠奪城鎮,如腓尼基人特別擅長掠取年輕男女賣做奴隸。所以,在遊戲《帝國時代》中,腓尼基有最好的投石戰船,他們的弩炮戰艦攻擊快65%;而迦太基則是噴火船的攻擊力增加了25%。在羅馬人征服了迦太基和埃及之後,整個地中海海域就沒有別國的船隊了;但是,帝國境內海盜活動依然很活躍。即使強大如羅馬帝國,也因為初成氣候的海盜而大傷腦筋。

而早在此之前,公元前1490年左右,由5艘海船組成的埃及船隊向明特國駛去,船上載有士兵,裝載的主要貨物是用以同明特國百姓進行交換的玻璃製品。明特人把埃及人當作神的使者歡迎,他們深信這些人是從天而降。明特國的統治者交納了貢品,成了埃及女王的臣民。

第勒塞尼亞人和色雷斯人就被認為是海盜。愛琴海北部的利姆諾斯島長期抵禦希臘化的影響,一直作為色雷斯海盜的天堂。公元前1世紀,安納那托利亞沿岸分布著很多海盜城邦,威脅著羅馬帝國的統治。

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羅馬人就不得不煞費苦心地對付科西嘉和撒丁島上的海盜。他們由以前的星星點點、單船作案,逐漸演化成頻繁騷擾、規模龐大。雖然海盜活動的勢頭受到了壓製,但是威脅仍然存在。他們總是聲東擊西,在一次次的追逐戰中保存甚至壯大著自己的實力。散布在亞得裏亞海岸的眾多小島,竟然是那些搶劫過往船隻的“野蠻民族”的老巢。他們擅長造船,經常騷擾意大利海岸。女王特塔的王國成了一個正宗的“掠奪者的國家”,不斷給羅馬帝國製造麻煩。直至公元前219年羅馬出兵,才結束了她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