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於受到部分貪圖利益的商人影響,海盜活動並沒有得到更嚴厲的打擊,反而有了反彈的勢頭。這樣“纏纏綿綿”的戰役,雙方竟然開展了幾百年,曆盡了幾代人的努力。羅馬帝國和海盜之間的海上追逐戰,最後竟然升級成了清剿與反清剿、武裝報複與反報複。地中海裏的“江洋好漢”們竟成了龐大帝國的第一個心腹大患。
在海盜活動日益猖獗的情況下,羅馬帝國終於忍無可忍,由龐培將軍率木質戰船5000艘、士兵12萬出征地中海,采用“地毯式搜索,拉網排查,逐個清算”,終於摧毀了海盜的老窩,使地中海暫時恢複了一段時期的平靜。
如果說這個時候的海盜們都還隻是些打劫商船、殺人放火的小角色,還無法和國家的艦隊相抗衡,沒有成為統治者們的心腹大患的話,那隻是因為他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而且,海洋的霸主——維京人此刻還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森林裏追逐著野鹿。幾百年之後,他們將追逐整個歐洲。
海洋霸主維京人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一帶。當時歐洲人更多地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公元10世紀,當他們第一次在當地貧民和優雅的紳士麵前出現的時候,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貧瘠寒冷的北歐山巒,造就了意誌堅強、崇拜力量的男人。維京人是強悍的戰士,他們分布極廣,每一個細小單位的人數很少,於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在戰鬥中,他們又表現得異乎尋常的狂熱,悍不畏死,於是人們談海盜色變。
他們的突擊常分成兩個段落:遇到了想要打劫的商船,先在遠距離上投擲長矛和發射火箭;等對方船隻受創或者著火以後,便盡力靠近,用劍和戰斧做“貼身”的幹脆的了斷。在海上相遇時,海盜遵守古老的傳統,一聲不吭地將船係在一起;在船頭搭上跳板,然後依次上場單挑。每個走上跳板的人都麵臨這樣的命運:或者將對方統統殺光,或者自己戰死,由後麵的同伴替自己複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轉身跳進海裏,沒有人會追殺逃兵。但放棄戰鬥資格的人與死者無異,從此連家人都會忽視他的存在。
因此,排在船頭第一個上陣的,通常是最精銳的戰士。他們在戰鬥中赤裸上身,發著粗野的吼聲,忘情地享受戰鬥的酣暢,享受殺戮帶來的“樂趣”。他們知道,腳下的跳板浸透著祖輩的鮮血,自己的後代也會落腳在同一個地方。
憤怒使維京海盜顯得強大而駭人,這種戰士被稱為Berserker,即“狂暴戰士”。一般情況下,維京戰士在這樣的近距離拚殺中,死傷的幾率基本為零。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原始的戰鬥會激發出這麼驚人的人類本性,狂戰士的故事被代代相傳。公元789年,一夥維京海盜洗劫了多賽特郡,從此英格蘭就受到不斷的騷擾。當地人與強盜們英勇地戰鬥過,但更多的時候,他們繳納贖金,稱為Danegeld(今天丹麥的賦稅就叫Danegeld),讓災星快快離去。但錢不是總可以解決問題的,海盜有好幾股,這個大王離去,另一個頭領翩翩登場。在防守薄弱的地區,維京海盜很是猖獗。
強盜的斧頭畢竟無法和上帝的力量相抗衡,維京人在征服著,他們無情地將歐洲大地踩在腳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在海上扮演著獵殺者的高傲姿態,追逐著整個西方世界。可是,基督教卻慢慢地侵蝕了他們的靈魂,改變了他們的信仰,他們融入了曾經被自己征服的文化——征服者變成了被征服者。這樣,海盜們被沉入了海洋的最深處,等待著在未來被鮮血和烈火喚醒。陰鬱的中世紀隨後籠罩了歐洲大地,這就注定了無法出現像維京人那樣勇敢而偉大的海盜——雖然這個時候,北非的柏柏爾海盜在地中海橫行無忌,但是他們很快又被曆史的海浪給卷了下去。
正是因為曆史上維京人如此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大陸,所以與北歐海盜或者北歐神話相關的遊戲很多——維京武士、北歐海盜、維京戰船、北歐天神奧丁……這些人物或者物品頻頻出現在各種各樣的遊戲裏。
黃金時代
曆史的宏大篇章,一下子就從公元10世紀翻到了15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航海貿易業熱了起來。新大陸的發現、殖民地的擴張和殘酷的競爭,全球戰事不斷,令世界各地遊曳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船隻。各國的利益競爭和對殖民地的野心,提供了海盜活動最大的溫床。
海麵上本來就有些銷聲匿跡的海盜又開始活動了,他們看到載滿金銀的“寶船”,眼裏流露著貪婪的亮光。一番攻擊過後,海盜們站在自己掠奪到的成堆的寶物麵前,臉上的笑容都因為巨大的興奮而達到扭曲的程度。敵國的財富和一夜暴富的傳奇,點燃了人們體內不安分的熱血。許多生活不下去的貧民和生意慘淡的傭兵都加入了非法搶奪的隊伍,來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上釋放著自己的激情,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隨著“私掠許可證”的出現,殺人放火、沉船越貨的海盜活動甚至開始“合法化”了。私掠許可證聽起來有點強盜邏輯,例如:能通過合法或外交手段來獲得對於他損失的補償,反而能得到一封荷蘭政府授權的私掠許可證,這樣的許可證允許他可以俘獲德國商船來禰補損失。
這種透露著強盜邏輯的私掠許可證,首先是由土耳其帝國公布的,引誘得海盜們紛紛加入土耳其國籍。一時間,土耳其的浪蕩傭兵和一些穿著破爛的海盜,成為帝國各個港口裏一條特別的風景線。看到土耳其品嚐到了好處,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後麵依次是荷蘭、英國和法國。
各國政府使用這些許可證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可以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能夠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海上新霸主英國就是靠著一群海盜起家的。難怪有人曾戲說:全英國就是一大群海盜,伊麗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盜頭子。她甚至為了把海盜們拉到自己旗下,授予他們傑出的海盜頭目爵位,並允許他們與英國貴族通婚。
據統計,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從海上劫掠的財物總價值不少於1200萬英磅,它們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在這個自由與榮譽共重、炮聲隨海風齊飄的海盜黃金歲月,一批著名的海盜頭子湧現出來,基德船長、“黑胡子”愛德華·蒂奇、“黑色準男爵”羅伯茨等,都成為了海盜史上的傳奇經典。
在17世紀到18世紀的歐洲戰場,私掠船(也被叫做武裝民運船,實際上就是“官營海盜”)是海軍的重要輔助力量。這樣政府既省下了造船費,又保存了正規海軍的實力。在1701年到1704年的西班牙繼位戰爭中,當時因為擔心法國通過操縱西班牙繼承人而使兩國合並,英國等國和法國開戰。戰爭中英國損失了3250艘商船,而法國損失了3434艘商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私掠船。武裝民運船雖然並不是真正的海盜,但若攻擊自己國家的商船或是友邦同盟國的船隻,他們也會被捕。
在英國和西班牙戰爭期間,英國的民間武裝船隊最初是劫掠西班牙的商船,到了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就開始騷擾沿海地區的城市了。1713年英西戰爭結束後,英國人取得了海上霸權,官方的海盜行為顯得不必要了。當政府宣布停止時,卻沒有人能夠聽從,因為很多民間私掠者已經習慣了海盜生涯,戰爭結束就意味著“失業”。水手們與其無所事事,倒不如自己幹回老本行。與私掠劫者所不同的是,他們變成真正無拘無束的海盜了。
當時,美洲的加勒比海、西太平洋、印度洋都是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是殖民者的主要航運路線,海盜們就是瞄準從殖民地歸國的“寶船”。當然,所謂“寶船”並不是說拉的都是金銀珠寶。實際上,海盜們搶掠過的東西絕大部分是貨物,錢財還是其次。但隻要把貨物再轉手賣出,便能穩賺一筆。貨物不但包括動物皮毛、煙草、棉花、胡椒、糖酒等,最有利潤的還是非洲奴隸。海盜們把掠劫到的貨物帶回自己據點,再通過另一途徑轉賣。加勒比海群島中的斯普羅維登斯島、非洲大陸東南海麵上的馬達加斯加島等,都是著名的海盜窩。
這個時期海盜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火槍、水手彎刀以及匕首和魚叉。短火槍攜帶和使用都非常方便,是海盜的最愛;水手彎刀比一般的刀劍略短,刀身呈弧狀,利於近戰劈砍,是海盜們的主要武器。除此之外,他們還配有利於狹小空間作戰的匕首、登船時用來砍斷索具和網的登船斧、較短火槍而言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槍,以及集打魚、防身、攻擊三位於一體的超級武器“魚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