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2010年第3期
插花節
熊望平
很久以前,曇華山有個名叫咪依魯的彝族姑娘。她長得像鮮花一樣漂亮。能唱許多許多的彝家調子,會繡各種各樣的花草鳥獸。
一天,她在山上放羊,唱起了動人的放羊調,歌聲隨風飄去,被在十嶺八坡之外打獵的小夥子朝列若聽到了。朝列若從小沒有爹媽,在山野中練就了一身本事。他從小長到這麼大,還從來沒有聽見過這麼清脆的歌聲呢!歌聲迷得他忘記了打獵。他翻越了重重山嶺、越過無數溪流,在曇華山腰一片雪白的花叢中找到了美麗的咪依魯。他采了一朵雪白的花,鼓起勇氣送給這位素不相識的姑娘。咪依魯很歡喜這個老實的小夥子,笑著接過了他送的花,插在頭上。兩人在山上對唱了一支又一支調子,在對唱中定下了終身,直到太陽落山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曇華山的土司是個狡猾凶殘的家夥,他騙彝家窮苦人說:“我家要建個天仙園,請仙女下凡織布繡花。每寨都要將長得最漂亮的姑娘送去侍候仙女。”送去的姑娘都被土司糟蹋了。就在咪依魯和朝列若在山上相會的這天,土司派人來告訴咪依魯的母親:天仙園選中了咪依魯,必須在三天之內送去。咪依魯知道以後,哭得死去活來。母親焦急地要她趕快躲進深山,但她不願讓母親為自己遭罪。第三天,咪依魯打定了主意,含淚告別了父母,一人上天仙園去了。
到了天仙園,她對土司說:“願我倆情投意合,先喝杯如意酒。”土司從來沒有碰到過這麼爽快的姑娘,高興得連骨頭都酥了,連忙叫手下人拿酒來。咪依魯將頭上的白花拿下來泡進酒裏,和土司各飲一杯。酒一喝下去,兩人頓時就死了。原來這白花是一種最毒的花。
當朝列若捕獲一頭金黃色的麂子,扛回來準備送給咪依魯時,才知道咪依魯已去了天仙園。他怒火難捺,一氣之下拿著弓箭,在身上綁了七把快刀,朝天仙園衝去,他邊跑邊大聲呼喊著:“咪依魯,咪依魯……”土司的家丁嚇得東躲西逃,敢來抵抗的,無不喪命。他終於找到了死去的咪依魯,悲憤欲絕地抱著她走出天仙園,邊走邊哭,邊走邊呼喚著他心上的人……朝列若流幹了淚水,走遍了曇華山的山山嶺嶺,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淚水灑到之處,所有的白花都變紅了。從此,曇華山就開遍了火紅的花。
這一天正是二月初八。以後曇華山的彝家人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並把這絢麗多彩的花兒取名為咪依魯(櫻花)。
到了插花節,彝家人把鮮花采來,在村前、寨口、路邊搭起花牌坊。又把花插滿房前畜廄,表示對咪依魯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花牌坊還被認為是各村團結的象征,人心齊的村寨搭的花牌坊一定格外高大。
《民間文學》2010年第3期
花朝節
金寶忱采錄
民間一到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這天,養花的人和愛花的人都要準備點兒香蠟紙馬,祭奠花朝節。為啥叫“花朝節‘呢?
有一回王母娘娘過生日,大擺蟠桃宴。天上各路星宿,地上各洞神仙,都來赴宴,給王母上壽。上完壽一抉兒來到瑤池,瑤池到處披紅掛彩,熱熱鬧鬧。
王母和諸位神仙推杯換盞,猜拳行令,吃喝到高興的時候,王母命仙女沐浴更衣,跳起舞來。眾仙人樂得哈哈大笑,一個個喝得六神無主,滿麵通紅,王母又命花仙子叫瑤池裏的鮮花一齊開放。百花不顧節令,個個爭先開放,王母樂得拍手叫好。
眾仙人陪著王母賞花。拐過樓角忽然發現有兩朵小花兒沒開,王母大怒,問百花仙子,這花兒叫什麼?這麼膽大,敢違抗天命!百花仙子稟告王母:“這朵花兒叫韃子香,那一朵是芍藥花。”王母氣衝衝地問韃子香為啥不開放,韃子香不服氣地說:“人有生日花有節,節令已過我們不能開!”王母同:“你的花節是多咱?”“二月二十五日。”韃子香倔強地說。
王母冷笑一聲,說:“好,既然你不聽天命,就到凡間去吧!”百花一齊替韃於香講情,勸它給王母賠劄,韃於普和芍藥就是不肯。王母氣得差點凡暈過去,叫天神把它倆打下凡塵。天神押著兩朵花兒剛走,王母又喊同來,告訴天神,把它倆打到長白山冰天雪地裏去,再叫它二月開花!
再說,韃子香和芍藥花來到長白山,不怕風雪,不畏嚴寒,頑強地生長著。後來,好心的采藥老人把它們移到窩風向陽的地方,精心蒔養。每年一到二月二十五日,這兩種花準頂著春寒開放。那以後,每到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人們就忙活著迎接花朝節。
曾師傅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
清明時節墳高築
李謙
白頭山腹地有個地區叫赫爾裏,那裏的人去世以後都不起墳,棺木掩埋後踏平了事,同時在棺木周圍栽種一圈人參。等到三年後的清明節這天,後人才在墳地處築起一座高高的墳墓,並舉辦隆重的發喪儀式,而那些人參已經長大了。說起這個風俗的由來,裏麵可有著一個奇特的故事。
康熙年間,赫爾裏這個地方是滿人聚集地,當地有個人家男主人叫額爾敦·郭羅,膝下隻有一子叫漢青,一家人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這天漢青進山狩獵,意外地采獲了一顆野生六品葉大人參,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寶貝!漢青立刻想起老爹爹常年體虛氣弱,有了這寶貝人參,定能益壽延年!
漢青飛跑回家,興衝衝叫著:“爹,我挖到一顆大人參!給您做六十歲的生辰賀禮吧!”
郭羅看見人參,眼睛一下子熠熠閃光,連聲叫著:“寶貝!寶貝啊!”
漢青把人參交給爹,走進內室去見娘,扔下了幾隻才打回來的山雞,娘連忙吩咐廚子做漢青最愛吃的山雞燉鮮野蘑。
晚上,漢青忽然肚子疼痛,想來是野蘑菇吃多了,那玩意新鮮的都帶三分毒性,他起夜回來忽然看到爹爹的門吱呀開了,爹打躬作揖出來送客。漢青大為奇怪,這時已經深夜了,誰會來呢?再一細看,出來的竟然是縣令大老爺,隻見他得意地笑著,拍拍父親的肩頭說:“郭羅,算你識時務,聖上三十歲生辰,你把這顆寶參獻上,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了!”爹爹滿臉笑紋,連連作揖說是。漢青氣得頭都要炸了!爹居然要把寶參送給皇帝!
原來這郭羅雖然是旗人,但漢青的娘卻是漢人,是郭羅當年隨清廷出兵江南,在“揚州十日”中救下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她全家都在屠城中死於非命。這小姐性格剛烈,感恩嫁給郭羅之餘,堅決不肯讓郭羅受封住在京城,還給兒子起了一個思念故鄉的漢名,平時也沒少給兒子灌輸對江南的思念、對清廷的仇恨。漢青自小受母親的影響,此刻聽到爹要把自己辛苦得來的寶貝獻給朝廷獻媚邀寵,哪受得了?當時就要衝進去理論,又一想爹爹年老多病,吵吵鬧鬧會傷了老人的心。漢青左思右想,有了!我幹脆來個釜底抽薪。
漢青偷偷拿走了那顆大人參,跑到朋友家裏住了一個月才回家,料想爹找不到寶參也就隻好罷手了,他當年有戰功在身,那小小縣令也奈何不得他。
沒想到遠遠地看見家門,大門口竟然素幔低垂,家裏有喪事!漢青嚇得心膽俱裂,急匆匆跑進房間,隻見娘一身喪服,見了漢青,指著他說了句:“不孝子……”竟昏過去了!
漢青和丫鬟抱著娘大呼小叫,好半天娘才悠悠醒來,眼含熱淚說:“你這孽障,可害死你爹了!”
原來漢青帶著寶參逃走以後,爹到處找不到漢青,急得團團轉,娘出主意讓他說寶參被賊偷去了,爹卻說什麼也不肯,說怕那縣令大肆追捕,牽連無辜,於是到縣衙門自首,說是自己年老昏聵,誤把寶參服用了,千萬不要上報朝廷,沒想到縣令邀功心切,奏折已經進京了!
康熙皇上得到消息,龍顏震怒,念在郭羅當初開國有功,賜他一死,沒有禍及家人。不過,皇上傳旨,從此郭羅族人的墳墓三年之內不能起墳,要人馬牲畜踐踏夠了,才可以立墳刻碑。
漢青聽到這裏放聲痛哭,哭過了才說:“我從小就聽娘的教誨,實在不願意把這寶貝獻給朝廷,爹若不是貪圖富貴,也不會惹這大禍啊!”
母親長歎了一聲說:“你爹貪圖富貴?你錯了!朝廷有令,滿漢不可通婚。娘是南方漢人,雖然嫁給你爹多年,卻隻能隱姓埋名,怕連累你也沒有出頭之日,以後成家都是個問題。你爹臨死前才告訴我,他向朝廷獻參是為了得到特赦,娘和你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啊!”
漢青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一向淡泊名利的爹爹會那麼利欲熏心!因為沒有名分,那些八旗子弟一出生就享有的待遇自己都得不到,這是爹的一塊心病。他大聲號啕起來。娘又說:“你爹還告訴咱娘兒倆,不能背負仇恨過一生,要不,兒子你就活得太苦了!想來都是娘太執迷,是娘誤了你父子倆啊!”
漢青來到父親的葬身之地,隻見青翠山穀間一片白地,他滿含熱淚把寶參埋在了那裏。說來也怪,那顆寶貝人參離開泥土很久了,人參籽已經幹枯,卻很快就出土發芽。等到三年後清明的那一天,那一片平地已經長出了一大片人參,都長得很壯實,看著喜人。
漢青帶領族人隆重地給郭羅起了一個很大的墳墓。他也再沒有想法子確立自己的名分享受俸祿,伺候著娘在山裏安心到老。
因為康熙皇上在位長,他的禁令一直沒有取消。從此赫爾裏一帶的人死去之後,子孫後人沿襲下來,都在墳前栽植幾顆人參苗子,三年後的清明那天,再起墳墓,吹吹打打,儀式比第一次出殯還要隆重得多。
《民間文學》2010年第4期
端午節吃透糖
徐淮
從明朝時起,江蘇的淮安就流傳著端午節吃透糖的習俗。
傳說,明朝時淮安城內有一小茶食店,店裏有父女兩人,姑娘乳名叫蓮兒,才16歲,生得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糕點。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顧客盈門。
小店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越做越好,這可氣壞了那些大字號的茶食店店主們。一天,他們把全城茶食業同行召集在一起,蓮兒的父親也被邀來了。一個大店主首先開口:“端午節快到了,大家該思謀思謀,能不能製作一種新奇、獨特、外地沒有的應節糕點啊!”別的店主們紛紛應和:“對呀,對呀!”停了一會,有人擠眉眨眼地對蓮兒父親說:“哎喲喲,差點兒忘啦!你家蓮兒姑娘心眼伶俐,手藝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樣,拿出一手來給同行看看呢!蓮兒父親知道這些人存心捉弄他,隻好含糊地回答:“難啊!”
蓮兒父親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姑娘。蓮兒說:“他們想為難我啊,我倒要搞出點名堂來給他們看看!”蓮兒盤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動手把平時賣糕點積下的各種各樣的碎屑兒,通統收攏在一起,過了秤,算了算斤兩,再兌上些新鮮麵粉,揉合成大麵團兒。接著,切成小方塊兒,再用刀順著每個塊兒的正中劃一條淺淺的溝紋。隨即引火燒鍋,倒入麻油,放進油鍋炸熟,再撈起來放在鐵絲上晾,然後裝進瓷皿,澆上白糖、桂花、玫瑰鹵兒,調和即成。
隔了一天,蓮兒打開大瓷皿一看,餅兒在甜汁裏泡浸了一天,鹵汁大半都滲進去,已經變得鬆軟酥透了。她用筷子揀起來嚐嚐,啊!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她高興萬分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親跑來一看,蓮兒用筷子揀起一塊餅兒遞進他嘴裏,一嚐,真是又甜又香。他問蓮兒:“這種新點心該起個什麼名字呀?”蓮兒想了想說:“就叫它’透糖‘好啦,糖鹵兒都滲到餅裏嘛!”父親頻頻點頭:“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節前兩天,蓮兒店裏的透糖上市了。全城隻此一家,別無分店。顧客們覺得新鮮,爭著購買。一嚐,人人誇不絕口。接連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裏,很快就賣光了。
消息一傳開,那些原先想捉弄蓮兒的大茶食店店主們,雖然心裏不服氣,但是為了做生意掙錢,也隻得硬著頭皮去向蓮兒討教。從那以後,家家戶戶端午節吃透糖,就成為淮安的一種民俗了。
《祝您健康》2007年第6期
五月五房上插艾草
周晨光搜集整理
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除了吃粽子,都要在房子上插幾根艾草,說是可以祛瘟鎮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位神仙來到人間巡視。那時人間風調雨順,豐衣足食。老神仙降下雲頭,搖身變成了一個骨瘦如柴的乞丐。他右手拄著打狗棒,左手端著破碗,來到一家農戶門前。這家女人在喂豬,豬吃得不是糠皮,是雪白的麵,老人看在眼裏,他不露聲色,把破碗伸了過去,哀求說:“大嫂,行行好吧,我已經三天沒吃飯了,你施舍點東西給我吃吃吧!”那女的對老頭白了一眼,說:“臭要飯的,給你吃還不如給豬吃!豬吃了還長肉呢,快走!”老神仙又說:“大嫂,不給飯吃,給一點水喝喝吧!”那女人一聽,順手將牆上拴的網勺拿了下來,扔給老頭,沒好氣地說:“自己舀吧!”老神仙一看,這東西怎麼好舀水呢?老神仙來氣了,用袖口往牆上一拂,牆上立刻出現了十個大字:“全村生瘟病,三天內死盡。”化作一道青煙,升到空中,那女人嚇得像根木頭,好久才明白過來,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
第二天,老神仙駕著雲頭,背著瘟瓶,正要向村裏撒瘟藥,忽然看見有一個婦女一隻手裏抱著一個五六歲的伢兒,另一隻手裏攙著一個兩三歲的伢兒在匆匆趕路。老神仙感到奇怪,怎麼大的抱,小的攙!又變成了一個老頭倒在路上哼,那女的看見了忙問:“老大爺,你怎麼啦?”
“我腳背樹枝戳了一個洞。”
那女的一看,老頭的腳上到處都是血,連忙放下懷中的伢兒,摘了幾片艾草葉,放到老人傷口上,不一會兒,血就止住了。
老人問了:“你走得這樣急,上哪去呀?”那婦女說:“我們村裏有個大嫂,昨日得罪了一位神仙,神仙發怒了,說三日之內,叫我們全村人都生瘟病死光,我們都去逃命。”她邊說邊把老人攙扶起來,“老人家,你也同我們一起逃命吧!”
“那你為什麼不抱小伢兒走,而抱大伢兒走呢?”
“老人家,不瞞您說,這大兒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孩子,這小的是我生的孩子,現在我丈夫死了,我要把逃命的命根子留下來,好好照看才是。”
“噢!”老神仙一聽,心想,自己差一點兒辦錯了事!天下還是有好人,壞人畢竟少啊!他看了看艾草說:“那麼,你們也不必逃命了,這艾草就是防瘟的,隻要把它插到房子上,就不會生瘟病了。”說完,就上了雲頭,用拂塵把母子三日送回了村子。一到村子,這婦女就到處找艾草,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後來,老神仙雖然在天上投了瘟藥,但因地麵上有艾草防著,所以也就都沒事了。
從此,五月初五插艾草的風俗習慣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費興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蘇州卷》
六月六民俗故事
關雲德搜集整理
六月六,接姑娘
農曆六月初六日,民間稱為姑娘節。每到這一天,人們便把嫁出去的老少姑奶奶接回娘家歡聚,好好招待一番。關於這個習俗,還有個來曆。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時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至文公,下至黎民百姓,對他都很敬重。農曆六月初六日是他的生日,每到這一天,總有數不清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如此一來,狐偃驕傲起來了,做了很多過火之事。但人們懾於他權高勢重,都敢怒不敢言。朝中有個跟狐偃是兒女親家的功臣叫趙衰,找上門去,直言相勸。可孤偃不但聽不進趙衰的苦口良言,反而斥責了趙衰一番,趙衰年老體弱,經不起氣惱,不久抑鬱而死。趙衰之子怨恨嶽父不講仁義,發誓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遭災,狐偃要出京城放糧,臨行前對家人說:’六月六那天我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這一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見到妻子,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妻子聽了,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最後說:“我是你們趙家的人,顧不得娘家的事了,你看著辦吧!”從這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不該狂妄自大,對親家太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許多好處,又覺得不能見死不救,猶豫了好幾天也拿不定主意。一直到六月初五後晌,她才背著丈夫跑回娘家去,把丈夫的秘密計劃透露給母親。母親聽後大驚,急忙讓人給狐偃送信,叫他早做準備。狐偃的女婿發現妻子逃跑了,便知機密泄露,悶在家中等待當宰相的嶽丈派人來捉拿自己。六月初六一早,狐偃突然來訪,誰知見了女婿,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倒讓狐偃的女婿心裏七上八下的。他隻得接受邀請,和嶽丈並馬奔相府而去。此時相府早已擺好宴席,壽宴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做事有錯,今天賢婿定計害我,雖說過分,但事沒辦成,加上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難,盡了孝心,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的麵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一席話說得滿庭賓客又驚又喜。
從此,狐偃真心改過,翁婿和好如初。為了紀念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初六都要請女兒、女婿回來招待一番。這件事傳揚出去後,老百姓紛紛效仿,也都在六月初六這天接回閨女,圖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並相沿成習。
六月六,看穀秀
在東北地區,莊稼人在六月初六這天都要到穀地裏看一看穀子打苞沒有,這便是俗話所說的“六月六,看穀秀”。關於這一俗諺,上了歲數的人都能講出一段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在鬆花江西岸沙溜地上有個屯子,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他家良田千頃,騾馬成群,是當地的富戶。王財主有一個18歲的女兒叫珍珠,長得眉清目秀,她有個特別的愛好,喜歡穀穗,在她的房間裏貼滿了她畫的穀穗;夏天時,她還到穀地裏揀回幾個大穀穗掛在屋裏欣賞.翻過來,倒過去,總是稀罕不夠。
這年六月初六,珍珠姑娘坐立不安,總覺得像有什麼事似的,她便和丫環小紅從後花園門溜了出去,來到野外散心。不知不覺間,二人來到一大片穀地。珍珠姑娘歡喜得不得了,滿懷的愁緒立刻一掃而光。猛然發現一棵大穀穗,長得沉甸甸的,珍珠姑娘就順手摘了幾粒穀粒放在嘴裏.不知不覺竟咽下肚去。
過了兩個月,珍珠姑娘忽然發現自己有了身孕,情急之下就將這事告訴給母親,當媽的一聽,這還了得,這不是敗壞家風嗎?你說是吃了穀粒懷上的,可這話誰能相信呢?還不得說是你不守貞潔招惹人了!母親無計可施.就把這事偷偷地告訴了老財主,差點把老財主氣死。他狠狠地對老太太說:“家醜不可外揚,這事要是張揚出去,叫我怎麼能抬起頭來?依我看,今晚天一黑,咱們把丫頭的繡房四周堆上幹柴,把她鎖在屋裏,然後點著,咱就說樓房失火。把她燒死就淨心了。”誰知這話讓路過的環小紅聽見了,她連忙跑去告訴珍珠姑娘,並獻計讓她女扮男裝,騎上馬逃命。珍珠姑娘沒有別的辦法.喬裝打扮一番,含淚與小紅分別,騎馬從後門走了。
珍珠姑娘走後,小紅立即換上小姐衣服,臉朝裏坐在桌前畫畫,老財主一看小姐在屋裏呢,就偷偷地鎖上門,把於柴架在樓下點燃,活活把小紅燒死在樓裏了。
再說珍珠姑娘騎馬走了大半天,來到一個山溝.那馬仰天長叫不往前走了,她心想這是天意,要留我在這兒吧。往前一看有個石門,她用手一拍,石門開了,往裏一走,見有石炕、石碗、石罐和小米。她便找些幹草鋪上,算是安個家。時隔不久,珍珠姑娘便生下一對雙胞胎男嬰,由於珍珠姑娘是吃穀子懷孕的,就給先出生的老大起名叫穀穗,叫老二穀粒。珍珠一邊開荒種地.一邊教孩子識字,一直把他們哥兒倆拉扯大。大比之年,兄弟二人雙雙考中了狀元。
珍珠姑娘聽說爹媽都去世了,又得知小紅是為了救她才被燒死的,她就帶領孩子回到老家,在燒塌的繡樓處蓋個小房,立上小紅牌位供奉,房子四周種上穀子.每到六月初六燒死小紅那天,她都要到穀地去看看穀子秀沒秀穗,秀穗了就說明小紅又保佑今年穀子豐收了:假如這天沒秀穗,說明今年年景不好。天長日久.人們都習慣了“六月六,看穀秀”這一做法,這一俗諺也便在民間留傳下來。
六月六,吃粘食
清時,滿族人家的男孩子長到十六歲就要披甲當兵。俗話說“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兵”,旗人一當兵就吃皇糧,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等到退伍回家就變成了“油瓶子倒了不扶,爐坑裏沒柴都不添”的甩手男人。
傳說有一戶旗人家,男人當兵回來什麼也不會幹,好吃懶作的,家裏窮得快揭不開鍋了,他還窮擺譜。有一天,媳婦去娘家串門,帶回幾塊大豆腐,立馬就讓他當下酒菜了。媳婦說:‘你咋不給我留點兒呢?“丈夫說:“豆腐是我的命,一見豆腐我就來勁了,哪能管你?”又有一天,媳婦又去娘家帶回來二斤豬肉,還為丈夫拿回幾塊豆腐。媳婦心想,這回看他是吃豆腐還是吃肉。晚上,媳婦炒了一盤豬肉,又燉了一盤豆腐端上桌子,待她到外屋盛飯回來時,隻見那盤豬肉早已被一掃而光,而那盤豆腐卻仍然在那兒放著。媳婦問丈夫:“當家的,你不是說豆腐是你的命嗎?怎麼不吃豆腐?”丈夫抿了一口酒,說:“豆腐雖然是我的命,可是見了肉,我就不要命啦!再說,我是屬虎的,哪能
總吃豆腐呢?”媳婦笑了笑,說:“你是屬虎的,吃什麼飯也應該狼吞虎咽才對,你怎麼能挑肥揀瘦呢?”丈夫振振有詞地說:“我雖然屬虎,但生的時辰不對,生我那年是閏年,月份又是小進,都是個小,說明我比虎崽子還小呢,就隻能算是貓了。貓最饞,沒魚沒肉怎麼行呢!”說完,倒背著手又出去溜達了。媳婦氣得不行,就總琢磨想個什麼辦法能讓他戒掉好吃懶作的毛病。
又過了些天,地裏莊稼鏟完該封壟了,因為媳婦不好意思總上娘家去倒騰吃喝,丈夫沒了好吃喝,更有了不去幹活的借口,她隻好一個人到地裏去於活。到地頭一看,先前種下的蘇子葉子挺大了,她就順手摘下幾片,聞起來一股清香味。她靈機一動,有了主意,中午回家時就摘了一大堆蘇子葉,用大襟兜回家來。
到家後,她用黃米麵和豆餡包成耗子形狀的蘇葉大餃子,放到鍋裏蒸熟,蘇葉變黃了,活像一隻隻黃耗子。中午丈夫從外麵轉悠回來,聞到一股香味,媳婦說:“今兒個,我給你這個饞貓預備下你最愛吃的貓食--耗子啦!”說完,揭開鍋蓋,趁熱揀了一大盤子端到丈夫麵前。丈夫一看是粘麵餑餑,就說:“我都吃膩歪了!”媳婦抿嘴一樂,說:“這是粘耗子,你既然屬貓那就更得意耗子啦!”一句話把丈夫噎得無話可說,隻好貓抓耗子似地吃了起來,丈夫越吃越香,一氣吃了兩大盤。這時媳婦說:“這回你吃飽了吧?吃粘餑餑不愛消化,下晌跟我鏟地去消化吧!”丈夫吃飽喝足撐得慌,為了消化食兒,下晌還真就跟媳婦一起下地幹活去了。
從此,媳婦每天都給他蒸蘇葉餑餑,丈夫也改變了懶惰的毛病。其他旗人家一看粘耗子能治懶病,都效仿著蒸蘇葉餑餑。因為這個故事發生在六月初六,就留下六月六吃粘食的習俗。
六月六請老姑的來曆
懷甫搜集整理
中原大地流傳有這樣的民謠:“六月六,請老姑,土地爺胡子該洗梳。”意思是說每年到了六月初六這一天,娘家侄子應該到姑父家,請老姑回來歇住幾天,土地爺的胡子也應該梳洗梳洗了。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有啥蹊蹺哩?追溯起來還得從明朝洪武年間說起。
當時的華山附近趙崗村,有一家姓王的兩口子生了一男一女。女兒秀娟長大後,嫁給了20裏外的張集街小夥得發為妻,他們在街外路邊開個小飯館精心經營,日子過得還算殷實。王老漢的兒子富貴娶了媳婦雖然更加辛勤地在田間耕作,可是他們夫妻生養的兒子王闖太不爭氣,從小貪玩不求上進,長大後更是吃喝嫖賭不務正業。常招來討賭債的逼上門發惡,氣得王老漢兩口子過早去世,富貴和妻子對王闖也無能為力。
六月六這天中午,長時間的幹旱使天氣變得格外灼熱。王闖的姑母秀娟正在飯館裏招攬顧客,隻見兩個凶神惡煞一般的壯年男子手提鋼刀走進店裏,張口就叫上好酒好菜好飯。他倆在吃喝中不斷交談,隨著酒力發作聲音由細小慢慢變大。秀娟在無意有意中全聽清楚了。原來是她娘家侄子王闖仗著自己是小白臉,在外邊鬼混中竟然和惡棍胡屠的三姨太粘上了。還花了她不少倒貼錢。胡屠惱怒萬分又顧及麵子,自己不出頭指派兩名殺手今天去秘密處死王闖全家人,以解心頭大幹艮。
“這可是滅門災禍呀!丈夫得發不在家,想啥辦法快點告訴娘家人哩?”秀娟正心急火燎地想不出辦法,門外一個衣服破爛、蓬頭垢麵的乞丐老頭有氣無力地叫她:’‘好心的女掌櫃,給點吃的吧,我快餓死了。“秀娟看他麵黃肌瘦怪可憐,心裏又焦急,沒加思索轉身來到廚房,把剛才給那兩個殺手端剩下的飯菜盛給了老乞丐。也許是老乞丐餓急了吃得太快,他剛把飯菜吃完又突然嘔吐起來,散發出難嗅怪味的嘔吐物,霎時淌了一地。老乞丐沒留神踩著一滑又摔倒在地上,嘔吐物沾了他滿身滿臉,連胡子都沾上了。”這真是掃帚頂門杈子多呀,越急越出事!“秀娟一看那倆殺手和別的顧客都嫌髒立馬付了錢離去,上前拉扶老乞丐時嘴裏忍不住埋怨起來。
用水給老乞丐衝洗身上的嘔吐物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天氣長時間幹旱,近處的井河都沒水了。街上人們用水都是跑幾裏路,到華山腳下的清泉裏去擔。飯館裏的存水已經用完,丈夫得發去擔水還沒有回來,咋辦哩?總不能讓老乞丐渾身粘滿嘔吐物離開吧?秀娟突然想起了丈夫的舊衣服,立即回屋取出來讓老乞丐換上。她又瞅老乞丐胡須上的粘物實在難看,就用僅有的一碗清水給他洗梳幹淨,然後請他快點離開,說自己還有急事要辦。
老乞丐看秀娟急得滿頭大汗,輕聲問她出了啥急事,聲稱自己說不定還能給她幫忙。秀娟是病急亂求醫呀,沒抱一點希望給老乞丐講了自己的擔心事。老乞丐聽了”嗬嗬“一笑說:“這點小事著啥急?這個忙我給你幫定了。”接著他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原來老乞丐是土地爺變化的,專門來人間查訪好心行善人,為他們解難分憂。秀娟聽了急忙跪下給土地爺磕頭,求他快想辦法解救娘家人。土地爺微笑著說:’‘接受點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人間神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