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節日習俗(3 / 3)

一樣啊!“講完一轉身突然不見了。

秀娟正在飯館裏焦急,忽聽外邊刮起了大風,緊接著烏雲密布,暴雨像瓢潑一般傾倒下來。長時間的幹旱解除了,百姓們都跑到外邊的風雨裏歡呼跳躍。風雨剛停,土地爺又出現在秀娟麵前,讓她拉著自己的拐棍閉上眼。秀娟隻聽耳邊呼呼風響,腳不挨地跟著土地爺飛奔起來。不大一會兒就到了自己的娘家趙崗村。

土地爺告訴秀娟說:“剛才我去皇宮稟報了洪武皇帝,才下了這場大雨。洪武皇帝是赤腳大仙投胎,下界時玉帝特意送給他一道隨意降雨的聖旨,這裏的幹旱他原來不知道哇!現在地上道路泥濘,行走艱難,那兩名殺手短時間趕不到這裏,你可以放寬心告訴娘家人逃命了。”秀娟按照土地爺交待的話做,帶著娘家人改名換姓逃居遠鄉,王闖也從這事中醒悟改邪歸正。胡屠派殺手滅門泄恨的狠招落空了。為了感謝姑母的救命大恩,王闖每年六月初六都要把老姑請回來歇住幾天,熱情招待。老姑教育他多行善事:“如果不是我幫助了老乞丐,土地爺也不會現身幫我們躲過這場大劫呀!”

事情後來慢慢傳開了,大家都學著王闖的樣子,每年六月初六這天,都請老姑回娘家歇住幾日,暢談相別半年中的見聞,有的還請戲班子在土地廟前唱大戲。這不光是報答老姑對娘家人的無限親情,更表示他們不忘土地爺當年報實情求降雨的大恩,請他老人家這時候再想辦法降雨洗胡子,緩解暑伏天的幹旱燥熱,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民間故事》2009年12月

“姑姑節”的傳說

楊友搜集整理

農曆六月初六,民間稱為“姑姑節”。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把已出嫁的女人接回娘家,設酒筵招待,讓她們與娘家人團聚。

據說,“姑姑節”始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有個叫狐偃的人,因為保護晉文公重耳立下了汗馬功勞,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將狐偃封為宰相。狐偃輔佐晉文公治理國家,頗有治國才幹,晉國很快強盛起來,舉國上下都很敬重他。狐偃的生日是六月初六,這一天,朝中官員都帶著豐厚的禮物來給他賀壽。人們對狐偃的崇敬使他漸漸驕傲起來,常常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並且開始在朝中弄權,對異己進行打擊。於是,狐偃漸漸失去了人心。但懾於權勢,人們都不敢得罪他,隻好表麵上對他恭恭敬敬,心裏卻恨之入骨。

狐偃有個女兒,嫁給了另一位功臣趙衰的兒子。趙衰對狐偃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直言規勸狐偃不要居功自傲。但狐偃聽不進去,以為趙衰妒忌自己,對趙衰十分不滿,還惡語相向。年老體弱的趙衰一氣之下得了重病,不久憤憤而終。趙衰的兒子因此非常痛恨狐偃,暗暗下決心要殺死嶽父為父親報仇!

這年,晉國遭了旱災,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晉文公便派狐偃出京放糧賑災。狐偃為了自己慶壽,決定六月初六趕回京城。趙衰的兒子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這天在壽筵上殺死狐偃。狐偃的女兒得知丈夫要在壽筵上殺死自己的父親,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整天提心吊膽。她不想背叛丈夫,可也不能眼睜睜看著父親的被殺死。思來想去,最後還是在六月初五這天悄悄地回了娘家,把丈夫的計劃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後嚇得渾身發抖,急忙寫信派人連夜給狐偃送去。

趙衰的兒子見妻子偷偷跑回娘家,知道計劃已經泄露。狐偃權高勢大,必定派人馬來捉拿自己,現在想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跑比登天還難,隻有在家坐以待斃了。

六月初六的早上,狐偃親自來到趙家,並沒有帶兵丁打手。見了女婿麵帶微笑說:“老夫今年的壽筵不同往年,一定要辦得隆重。因你父生前與我有些嫌隙,老夫擔心賢婿對我心懷嫉恨不去赴筵,故此親自前來請賢婿光臨……”趙衰的兒子心想,事情明擺著,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大丈夫死有何懼?到壽筵上當著眾人痛斥狐偃一番,解解心頭之恨也算死而無憾……於是,翁婿二人一起回到相府。

壽筵上,狐偃當著眾人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了許多錯事,難怪我的女婿要設計殺我。雖然他這個計劃過於狠毒,但老夫很敬佩他,他是想為民除害,為父報仇。現在,老夫在眾親友麵前發誓:知過必改,重新做人,請親友們監督我今後所為……我的女兒報信,盡了孝道,望賢婿看在你們夫妻往日恩愛之情,不要恨她,繼續兩相合好偕老百年!”老狐偃一番推心置腹的話使在場的人大受感動。趙衰的兒子見狐偃態度如此誠懇,也就原諒了嶽父,並且恭恭敬敬地給老嶽父行了拜壽之禮。

從此以後,狐偃果然改過自新,時時處處謙虛謹慎。趙衰的兒子見嶽父悔過,不但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對嶽父更多了幾分敬重,翁婿二人的關係比以前更加親近了。為了永遠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初六都要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好好招待一番。後來,這習慣傳到了民間,老百姓也紛紛效仿。每年六月初六,把出嫁的女子接回娘家,一來為了親人團聚,二來為了消除誤解和仇怨。年代久了,人們就把六月六叫做“姑姑節”,並且流傳至今。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7期

六月六吃新節

彭發生搜集整理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間沒有稻穀,人們是靠獵取野獸、采摘野菜充饑度日。

這件事被天上的仙狗曉得了。仙狗覺得凡人生活過得太苦,心想:凡間有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陽光雨露,我要把仙境裏的稻種送給凡人去種植。

偷仙稻種下凡,是觸犯天規的。為了避開眾仙的眼光,仙狗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仙狗像往常一樣,守在曬仙稻的地方,等眾仙們離開之後,仙狗便在稻穀堆裏打了幾個連滾,全身的毛沾滿了仙稻,連尾巴上都沾滿了。仙狗滿心歡喜,這下凡人不愁沒吃的了。

天黑了,仙狗偷偷地逃出天門,騰雲駕霧,奔向凡間。一刻時,仙狗繞過南天門,來到了通天河邊。正在這時,隻見一條渡船劃來,仙狗見船離岸不遠,縱身一躍,便跳上了渡船,小心地蜷縮在船尾上。船到河中心,船夫發現一條奇怪的野獸上船偷渡,心想這不吉利,舉起船篙子,朝仙狗打過去。仙狗“撲通”一聲跌進通天河中。船夫見怪物落水,飛快地把船劃走了。

仙狗落水後,全身水淋淋,粘在毛內的稻穀,也被河水衝洗走了。仙狗心裏十分難過,一邊使勁地朝對岸遊去,一邊用力把尾巴伸出水麵,隻要能保住尾巴上的稻穀,就可以繁種。仙狗費盡全身力氣,遊過了通天河,爬上了河岸。

這時,仙狗搖身一變,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手裏提個包袱,向有人的地方走去。半路上,正好碰到一個農夫,白發老翁把稻種送給他,並告訴他如何繁種。農夫剛接過稻種,霎時天空烏雲滾滾,電閃雷鳴,白發老翁突然昏倒在地上,農夫嚇得全身發抖,一時不知怎麼辦才好。過了一會兒,白發老翁蘇醒過來,連忙催農夫快離開這裏。農夫見白發老翁不能行走,就上前去扶他,白發老翁連連擺手說:“我不能走了,我本是天上的仙狗,今天偷送稻種下凡。這稻種是天上神仙們吃的,如今被玉皇大帝曉得了,我要遭雷打火燒。”農夫聽後,心裏很難過,但無力相助,隻好含淚離開。

風停了,雨住了。仙狗被雷打火燒後,失去靈氣,再也不能上天了,變成了凡間的狗,從此,在人間生存。

第二年,農夫按照仙狗傳授的方法,精心種稻,禾苗長得特別好,獲得好收成。為了感謝仙狗送稻種,六月六那天,農夫用石碓舂了穀殼,煮了一大鍋白米飯,盛了一大碗,還夾一塊肉放在米飯上麵,先給狗吃。此後,每年稻穀熟了的時候,在這天,農夫都要讓狗先嚐新。就這樣在民間逐漸形成了個風俗,相傳至今。

(黃宜紹講述、彭發生采錄於江西宜春市)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7期

六月六太陽節

劉勝餘搜集整理

如今在岑鞏縣羊橋鄉,有一個寨子叫鍾靈,住著百來戶人家,全是土家人。每年六月六這一天,寨上特別鬧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上節日盛裝,雞叫五更就起床,擔起頭天準備好的粑粑、炒米、糖果,爬到寨子附近最高的雞公山頂上。大家麵對東方,合掌作揖,等著太陽出來,嘴裏不斷地念道:“東方太陽快快升起,天下眾生個個歡喜。今天站在公雞山上,公雞高聲在呼喊你。”太陽出來了,大家歡呼跳躍,大人們把粑粑、糖果甩進樹林裏讓娃娃們去搶,大家哈哈大笑,最後圍起來跳甩手舞,一直到太陽下山,人們才回家。這就是思州土家人的太陽節。

上古時代,天上突然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把大地照得發紅,樹木曬焦了,田土曬裂了,龍鼇河也曬幹了,河兩岸的石壁也曬得開裂,眼看人間生靈就要毀滅了,鍾靈寨上的男女老少,個個愁眉苦臉,不知該怎麼辦。

一天,有個名叫阿桑的後生,從外麵拜師學法回來,問寨老:“天上太陽這麼多,這麼大,你該想想辦法呀!照這樣下去,大家還活得成嗎?”寨老愁眉苦臉地說:“我們也想不出辦法來呀。”阿桑說:“我倒是有個辦法,就是要有幾個能人陪我到太陽山上去,將十支神箭取來,把太陽都射下來。”

第二天,寨上選出了三個身強體壯的後生,身背幹糧,手提鋼刀,陪同阿桑前往太陽山。大家敲鑼打鼓,一直把他們送到寨子附近的高山頂上。阿桑麵對東方,雙手作揖,念道:

天門開,地門開,土家送我上山來,

如今天上燒大火,地上凡人滿遭災。

玉帝快派祥雲來,土地菩薩把路帶,

把我帶到東海岸,把我引到太陽山。

東海龍王借大水,太陽山上取神箭,

諸仙快快搭救我,保佑眾生得平安。

突然,東海天邊飄來一朵紅雲,把阿桑他們接上了天空。經七七四十九天,他們來到了太陽山上。太陽山像一爐火,燙得他們汗水淋漓,燒紅了他們的皮膚,燒卷了他們的頭發。他們顧不得叫苦,到處尋找,終於在青根山腳看到了十支神箭,大家高興得跳起來,剛想撲過去取箭,發現一條大蟒蛇盤在那裏,昂起頭,張開血口,守護著神箭。阿桑拔出鋼刀,一個箭步衝上去揮刀砍殺,同他去的三個後生一擁而上,與大蟒廝殺起來,終於斬斷了大蟒的七寸,奪得了神箭。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到鍾靈寨。

第二天一早,阿桑背上神箭,來到公雞山上,等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張弓搭箭,嗖嗖嗖地一連射落了九個太陽。最小的一個太陽嚇得回頭就跑,一直不敢出來。從此地上一片漆黑,越來越冷,人們無法生活。阿桑見事不妙,又跟寨上的人們說:“太陽多了不行,沒有太陽也不行,我們還得想辦法把躲著的那個請出來。”大家都覺得這話有道理,卻不知怎樣才能把太陽請出來。一天,阿桑和全寨老少,牽著牛馬,趕著雞鴨,來到鍾靈壩上,求太陽出來,他們喊了三天三夜,太陽沒有出來。阿桑說:“這裏怕是離太陽遠了吧,再說大家一齊喊,聲音混亂嘈雜,太陽嚇怕了,不敢出來。我想要有人到太陽升起的東海邊去喊,它一定會出來。看誰有這個本事!”人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敢應承這個事。突然,一隻鴨子自告奮勇地說:“我去喊來,如喊不來,你們打我的嘴巴!”說完,一展翅飛到龍鼇河中,朝東海方向遊去,它一邊遊,一邊喊,一直遊了七七四十九天,一直喊到東海邊,腳走跛了,嗓門也喊啞了,太陽還是不出來。最後鴨子隻好無趣地遊回來。大家十分失望,一個後生生氣地一腳踏去,將鴨子的嘴踩扁了,腳也踩平了,直到現在,鴨子的嘴都是扁的,走路是一擺一擺的。鵝說:“我的嗓門比鴨子大,讓我去試試,如果叫不出太陽,大家敲我的腦殼!”說了,就大搖大擺地走了。它也向東海遊去,一邊走一邊喊,也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腳也走跛了,嘴也喊幹了,還是沒把太陽喊出來,最後,也隻好無趣地遊回來。寨上人十分生氣,有人提著鵝的脖子就是一扭,敲它腦殼。鵝的脖子扭歪了,腦殼也敲起個包包。直到現在,鵝的脖子還是歪的,腦門上的包包也沒有消。後來人們要公雞去喊太陽,公雞說:“我不會遊泳,不會飛,怎麼能叫太陽出來呢?不過大家相信我,我可以試一試”。公雞來到附近的高山頂上,麵對東方,拍著翅膀,用盡全身的力氣高喊:“太--陽--哥,出--來--羅!”它一連喊了三遍,躲著的太陽被叫醒了,覺得聲音很好聽,慢慢地伸出頭來看。公雞看太陽出來了,很高興,又喊道:“太--陽--哥,熱--和--和,快--照--我!”太陽知道人們想它,不會再用箭射它了,就從東方升起,大地又見到了光明。

寨子裏的人們非常高興,大家手牽手地圍著公雞跳,人人爭著向公雞投粑粑、炒米、包穀,娃娃爭著抱公雞,這天為農曆六月初六日。為紀念這個日子,當地土家人將每年六月六定為太陽節,一直流傳到現在。

(高應龍講述、劉勝餘采錄於貴州岑鞏縣羊橋鄉)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7期

洗牛節

楊秀斌搜集整理

六月六是我們侗家的洗牛節。這天,家家戶戶忙著殺雞宰鴨歡度節日。還特意把牛拉到河邊親自替它戽水把身上的泥巴洗掉。有的地方扯下幾根雞、鴨的翅膀毛拿到牛圈邊插上,表示祈禱耕牛清潔平安。

洗牛節是怎麼來的呢?在很早以前,天地剛剛形成。貫公見到人們盡管終年勞動,還是得不到溫飽,便對牛王說:“你帶穀種下凡去對百姓講,三天吃一頓飯,肚子就不餓。”牛王未聽清楚,就急急忙忙地跑下凡間來對百姓說:“貫公賜你們穀種來種,今後一天吃三頓,肚子還要餓。”說完又急急忙忙回天上去了。

牛王回到天上,貫公問它:“你把我的話向百姓傳了沒有?”

“傳了。”

“你是怎麼傳的?”

“我說貫公賜你們穀種耕種,一天吃三頓飯,肚子還會餓。”“怎麼!百姓現在生活已經夠苦了,再讓他們一天吃三頓飯肚子還不飽,這還了得!”牛王對傳錯了話、給百姓帶來痛苦,感到十分難過,於是,懇求貫公把它貶下凡間替百姓出苦力來贖罪。貫公見牛王誠懇認罪,同意讓它到凡間來為百姓出苦力。

牛王帶著負罪的心情,來到凡間真正為人們造福,每年春耕時節它總是吃大苦耐大勞地替人們拉犁、拖耙,即使在水淹過肚臍的爛泥田裏,它也是咬著牙關,勤勤懇懇地為人勞動。由於這樣,每到秋收時節,家家戶戶米滿倉,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從此人們再也不愁吃穿了。

為了感謝牛王對人類的貢獻,人們就把六月六這天定為洗牛節。每年到六月六,人們就牽牛下河為它洗掉身上的汙泥,並殺雞宰鴨為它祝福。

(楊小妹講述、楊秀斌采錄於貴州榕江縣車江鄉)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7期

七夕節傳說

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的感人故事已被人傳為佳話。每年到了這個節日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它特有的慶祝活動。乞丐源自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隻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隻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麵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隻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隻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隻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3b75850100ennz。html

“麻姑節”的傳說

楊友搜集整理

說到“麻姑”,人們就會想到“麻姑獻壽圖”,圖上一位仙女捧著碩大的桃子,給人們平安長壽的祝福。關於麻姑的傳說,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都說麻姑是一位美麗的仙女。然而,我們家鄉有關麻姑的傳說卻與眾不同,說麻姑不是仙女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她是秦始皇的女兒。

麻姑不但不美麗,臉上還長滿了麻子。但她心地善良,並且為救黎民百姓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她死後,人們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祭奠她,並作為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話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防範外敵,他下令修築萬裏長城,把全國的青壯年都征集到修築長城的工地。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百姓苦不堪言。

修築長城,工程浩大,而且那時候沒有運輸工具,往山上運笨重的磚石,隻能靠人力,修一裏長的城牆不知要用多少天,這萬裏長城何年何月才能修完!

秦始皇嫌工程進度慢,便想了一個壞主意,下令叫鐵匠們在高山頂上鑄造了一隻一人來高的鐵公雞。秦始皇規定,勞工們休息、吃飯一律以鐵公雞的鳴叫為號。這樣勞工們就全天不得休息,必須夜以繼日地幹活,萬裏長城的建成也有希望了。這下可苦了勞工們,沒過多久,就陸續有人累死餓死,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就在這時候,秦始皇的女兒麻姑突然失蹤了。這位公主因為小時候出天花落下一臉麻子,所以人們都叫她“麻姑”。麻姑不見了,宮裏宮外都找遍了也沒有找到。公主畢竟是皇上的女兒,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大家又著急又害怕,生怕皇帝怪罪下來。但是,秦始皇卻沒怎麼在意,心想一個麻臉的醜公主丟了就丟了吧,並沒有追究旁人的責任。

麻姑到哪兒去了呢?她一個人來到了山頂上放鐵公雞的地方。一個女孩子偷偷跑到這裏來幹什麼呢?原來這位麻姑雖然長得醜,但她心眼兒特別好,非常關心老百姓,對自己父親實施的暴政十分痛恨。

這天,她聽到父皇下令在山上鑄鐵公雞的消息,心中就像刀割一般,這不是要勞工們的命嗎?麻姑深深地為千千萬萬的勞工擔憂,於是她就暗暗下定決心,,要解救勞工們。一番冥思苦想後,她終於有了一個好辦法,於是她就趁夜逃出了皇宮。

麻姑悄悄地來到山頭上,藏在鐵公雞的肚子裏,到該休息、吃飯的時候就學公雞叫。這樣,勞工們就能夠按時休息、吃飯了。

麻姑不辭辛苦,一連幾個月都偷偷地學雞叫。時間久了,被一個監工察覺了,他便將此事報告給了秦始皇。

秦始皇氣得暴跳如雷,將麻姑抓進宮裏審問。麻姑毫不隱瞞,承認了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且義正詞嚴地指責秦始皇說:“常言說,人是鐵飯是鋼,父皇隻讓勞工幹活卻不讓他們休息、吃飯,勞工們怎麼能受得了?自古以來,官逼民反,父皇不顧人民死活,江山能坐得穩嗎?”

聽了麻姑的斥責,秦始皇的肺都氣炸了,他不但聽不進女兒的好言相勸,反倒不顧父女之情,決定處死麻姑。

不過麻姑畢竟是公主,是他的親骨肉,不好讓她挨這一刀。秦始皇就命人在午門外堆了許多幹柴,點燃後把麻姑扔進熊熊烈火之中,麻姑就這樣被活活燒死了,這天正是七月十五。

麻姑的善心感動了上天,一時間烏雲密布,一個響雷之後下起了瓢潑大雨。大雨澆熄了大火,麻姑的屍體這才沒有被燒成灰燼。老百姓聽說麻姑被皇帝燒死了,都痛哭流涕,他們一起湊錢買了棺槨,將麻姑安葬了。

秦始皇處死麻姑後,心裏也非常後悔,覺得自己下令鑄鐵公雞的做法確實太殘忍,於是便下令將鐵公雞毀了。

麻姑死了,但她救了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麻姑,人們就將每年的七月十五定為“麻姑節”。

據說每到“麻姑節”這天,總是陰天下雨,所以人們又把七月十五稱為“雨節”。如果這天不下雨,家家戶戶便一齊出動,向天空潑水,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習俗稱為“淋麻姑”,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8期

仲秋賞月由來新說

關雲德搜集整理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戶楊姓人家,收養了一名童養媳叫六姐。六姐七歲來到楊家,婆婆天天讓她幹這幹那,起早貪黑,夜裏還得讓她紡紗。吃的是殘湯剩飯,幹的是牛馬活兒。

有一年八月十五晚上,月色明朗,婆婆對六姐說:“今晚月色好,你要多紡些紗!”說罷遞過七斤半棉花。六姐心想,一宿怎能紡這麼多?紡不完自己明天又要挨打,怎麼辦呢?想不出辦法,她隻得從屋裏搬出紡車,開始紡紗。夜深人靜,人們都在熟睡,隻有六姐一個人在不停地忙碌。搖著搖著紡車,六姐一打盹兒,頭撞在了紡車上。六姐清醒過來,一看天色,已到四更,再看棉花,還有三斤多,不好!一看天就要亮了,說什麼也紡不完了。六姐急得哭了起來。哭著哭著,六姐隻覺得從月亮裏飄來一條龍船,船上坐滿了鶴發童顏的仙人。她還以為自己眼花了呢。連忙揉眼細看。這時,一位仙人走上前來,讓她把紡車搬進屋去,等待好運降臨。可六姐哪裏肯聽,這些棉花紡不完,明天自己還要挨打的啊!誰知交待完,仙人們就都不見了,隨即月亮西沉,刮起了大風。六姐又驚又怕,嚇得趕忙把紡車搬回屋裏。

第二天一早,婆婆一看棉花還沒紡完,抓住六姐就是一頓毒打。婆婆打算搬出紡車讓六姐接著紡紗,誰知剛到門口,她突然發現紡車變成了金的。

原來,那龍船是月宮裏的寶貝,每年仲秋夜裏由仙人駕著來到人間,有福氣的人才能看見,而他們搬弄過的東西都會變成金子的。婆婆見六姐是個有福氣的人,從此,再也不敢虐待她了。就這樣,與仙人的偶遇改變了六姐的處境。

後來,民間就留下了仲秋賞月到四更的習俗。目的是看自己有沒有福氣,能不能看到月宮裏的龍船,獲得好運。

《民間故事》2007年9月

熬·年

年三十晚上熬年,這規矩得從呂蒙正說起。

呂蒙正小時候家裏很窮,父親死得又早,全靠他砍柴賣錢過日子。這年臘月三十晚上,他娘說:“兒啊,今兒個是年三十,明兒個就是年初一。咱家要啥沒啥,你上南莊張二家賒幾斤肉,咱娘兒倆過年哪!”呂蒙正是個孝子,想著娘是上年紀的人了,咋能過年連點葷腥都不嚐呢?他硬著頭皮到南莊張二家去了。呂蒙正趕到南莊張二家,人家的豬肉剛賣完,光剩下個豬頭。張二把豬頭稱了稱,說好兩串錢,過罷年給錢。呂蒙正接過豬頭,一路小跑回家了。

到家,他招呼娘燒水煮豬頭。娘說:“兒啊,沒柴火了。”呂蒙正說:“沒柴火好辦,前天我在後山砍柴,刨個樹疙瘩,破破就是柴。”說著,從門旮旯搬出樹疙瘩,“劈劈啪啪”破起來。等柴破好,娘把豬頭也收拾幹淨了,就放到鍋裏煮。鍋裏豬頭正煮得“咯噠噠”響,張二來了,進屋坐也不坐,兩眼不住四下瞅。呂蒙正邊搬凳子招呼他坐,邊說:“張二叔,說好過罷年,等錢一到手就給送去,您老咋等不及啦?”張二幹咳兩聲說:“大侄子,你前腳走,後腳東莊王五來買豬頭,人家給的是現錢。”呂蒙正明白了,張二是來要豬頭的。娘在旁邊搭腔說:“大兄弟,豬頭早下鍋了。”張二說:“老嫂子,我要不是急著用錢,你們娘兒倆吃了就算了。就這也算不錯,叫你們賺點兒油湯,也算葷腥哩。”邊說邊從滾水鍋裏撈出豬頭,掂上就走。呂蒙正他娘眼看張二掂著豬頭走了,忍不住直流淚。呂蒙正把娘攙到凳子上坐下,強笑著說:“娘,甭難受,等過罷年,兒賣柴有了錢,給娘補個年。”說著,從鍋裏舀碗豬頭湯,“娘,你喝口湯吧。”把碗遞給娘又從鍋底道裏扒出沒燒透的劈柴,攏了堆火。他烤了兩個鍋餅子,娘一個,自己一個,娘兒倆喝著湯,就著餅子吃起來。呂蒙正看看娘說:“人家過年咱不年,豬頭下鍋來要錢。有朝一日得了第,一天過它一個年!”

再說,呂蒙正三十兒那晚燒的是個檀香木疙瘩,香氣直衝天宮。玉帝聞見香氣,差值日神下界,看看是誰家燒恁大香火。值日神下來一看,回去說:“是呂蒙正燒的香火。”玉帝說:“聽說呂蒙正是個有德有才的人,又燒恁大香火,該當宰相。”後來,呂蒙正真的當了宰相。人們想著呂蒙正年三十晚上燒樹疙瘩得恁大好處,以後每年三十晚上,也都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烤樹疙瘩火“熬年”。

(馬宗芳講述,劉筱芬采錄,流傳於河南鎮平縣)

《民間文學》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