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鄉土民俗(3 / 3)

就在張桂山兩口子埋葬了毛根月餘時間,村子裏突然發生了一件怪事,不少人家發現頭天傍晚擔得滿滿的一缸水,到第二天早上隻剩下半缸了,查看水缸又沒見漏眼,這是咋回事哩?正當大家困惑不解時,又一件隆事出現了,在地裏幹活的人們發現,天都旱得地裂縫、莊稼苗耷拉葉子了,可經過毛根的墳墓時看到上邊濕漉漉的,雜草長得油綠茂盛。老年人把這兩件怪事聯係起來,估計毛根墳上潮濕草旺與村裏每家各戶缸裏水莫名其妙減少有關。“莫非毛根的陰魂把村裏人的缸中水吸到他墳上去了?”這個推測一傳開,聽到的人都嚇得毛骨悚然,身上禁不住起雞皮疙瘩,“這事恐怕凶多吉少哇!咱們該咋對付哩?”他們把這凶兆告訴了張桂山,張桂山仔細回想起來,自己家裏其實早就發生這事兒了,隻是他整天沉浸在喪子的悲痛中,每天到毛根的墳上流淚時視而不見。現在經鄉親們提醒,猛然想起這事了。但是他想即使是這樣也不是啥凶兆,‘他畢竟是我的兒子,我把他養了十七八年,鄉親們都沒有虧待他,他咋會帶來凶事啊?“又過了十來天,村裏依然平安無事,大家慢慢都把這事忘了。張桂山也逐步從喪子的悲痛中解脫出來。

這天上午,張桂山到街上趕集,迎麵走來的一位道人突然抓著他的手眼盯他的臉厲聲問:“你印堂灰暗,滿臉妖氣,十天內必有滅頂之災呀!”張桂山聽了道人的話不以為然。道人問他最近發生過異常事兒沒有。張桂山想了一下就把自己喪子以後村裏發生的怪事講了出來。道人聽了大驚失色說:’這就對了,一定是你兒子死後有人的眼淚滴到了他屍體上,埋入地下後眼淚鎮著他不能轉生,他的鬼魂心中惱怒升火,身上長出白毛,口中生出潦牙。這就變成了‘旱骨樁’,成了妖怪,已經不是你兒子了。為消胸火他夜裏跑回家去喝水,自己家裏不夠喝又喝鄰居家的,每家都不喝完,以免被你們發現,他把喝的一些水吐在墳上,讓土濕草旺遮陽降溫,等百日後他潦牙長成,白毛變硬,就開始自近而遠喝你和親鄰們的血了。到那時連我也對付不了他。因你常去他墳上,妖氣沾附你身,我才看了出來。這還不是你的滅頂之災?你還要連累村裏鄉親們哩!“張桂山聽了這話心中雖然害怕,但耳聽為虛還是半信半疑。那道人猜出了他的心病,提出到他兒子墳上看一下就明白了。於是倆人離開了集市。

張桂山領著道人來到毛根的墳上,道人從懷中取出桃木鏡讓張桂山看。他把桃木鏡放到臉前先看別處,隔著薄木板啥也看不見。道人讓他看毛根的墳,張桂山一看嚇壞了,隻見躺在棺材裏的毛根渾身白毛,四支潦牙露出嘴外,與道人說的分毫不差。他屏著氣悄聲問道人”這該咋辦?“道人沒有言語拉著張桂山扭頭就走:他怕驚動墳裏的”旱骨樁“啊!

他倆離開毛根的墳走出不遠,天空傳來沉悶的雷聲,幾朵黑雲飄了過來。道人停著腳步取出桃木鏡讓張桂山再看。張桂山透過桃木鏡,見那渾身白毛口長獠牙的怪物正坐在毛根的墳頭上,雙手舉著大蒲扇使勁扇天上的黑雲,口中還念念有詞說:“刮風涼快,下雨有害,刮風涼快,下雨有害。”一直把黑雲扇得無影無蹤。張桂山問道人妖怪這是幹啥,道人告訴他:“神龍乘雲駕雨要來抓捕‘旱骨樁’了,他扇散雲雨神龍就無法靠近他身,這地方的旱情其實就是旱骨樁造成的,依我推算早該下雨了,看來除掉他真得靠你們自己呀!”張桂山再次問該咋辦才好,道人附在他耳朵上細語一陣,又從懷裏掏出一張靈符一包鋼針交給了張桂山,而後飄然離去。

張桂山回村把這些情況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都嚇得膽顫心驚,知道再埋怨王氏也是枉然,連聲問張桂山咋辦才好。張桂山按照道人的吩咐,十五這天到集上買了一頭黑叫驢拉回來,讓大夥兒幫助殺了,驢血用盆子接好,卸下四條不剝皮的驢腿。到了晚上半夜時分,張桂山把自己的院門大開,搬一張大方桌擺在當院,桌子上放把椅子,他頭頂靈符、手拿鋼針坐到椅子上,盛驢血的盆子擱在麵前。交待事前先挑好的四位屬大龍壯年男子,全穿黑衣服紮黑頭巾,各拿一條驢腿在四角護著桌子,不能讓‘旱骨樁’近前,那妖怪靠近時就用驢蹄子砸他,“道長說隻要他傷害不了我,就決不會傷害你們。”四位屬大龍的鄉鄰這才徹底放心。

一切安排停當,張桂山正襟端坐,突然大喝一聲:“原來你小子變成了‘旱骨樁’啊,還不快來受死!”話音剛落,隻聽呼呼一陣風響,月光下見他兒子毛根身穿死亡時的衣服站在院子裏,口稱“爹你這是咋了?你和媽媽整天想我,我這不是回來了嗎?”四位護桌的鄉鄰正在詫異,又聽張桂山厲聲說道:‘妖怪休玩花招,你已經不是我兒子了,快來受死。“說著取一枚鋼針沾上驢血向他投去。那毛根一見臉色大變,說聲:“你絕情別怪我無義了!”就地旋轉一圈,口中霎時露出了潦牙,渾身顯出了白毛,“嗷”一聲嚎叫向張桂山撲來,桌子四角的鄉親急忙用驢腿抵擋,張桂山在桌上連發沾了驢血的鋼針。那“旱骨樁”害怕慌忙後退。“旱骨樁”連撲了幾次都沒得逞,他頓了一會兒憋足了勁,又一聲“嗷”的嚎叫猛然跳起丈餘高,倒立著身子從上邊直向張桂山的頭頂抓去,護桌的四位屬龍鄉鄰心想這次完了。就在“旱骨樁”的魔爪離張桂山頭頂不足二尺時,張桂山頭頂的靈符突然向上冒出一道耀眼的金光,隻聽那“旱骨樁”“啊”一聲慘叫,從上邊撲騰跌落下來,張桂山乘機把沾了驢血的十幾枚鋼針一次全投過去,那“旱骨樁”又“啊”一聲,隨著一陣風霎時消失了。他急忙帶著鄉親們跑到毛根的墳上,把餘下的鋼針沾上驢血全部紮進土中,又把靈符壓在墳頭。

第二天那道人來到村裏,讓人扒開毛根的墳,開棺後見一身白毛、口長潦牙的怪物已經死去,經太陽一曬即刻溶化。不一會兒天空雷動閃顫,喜雨來緩解旱情了。從此,誰家死了親人都不敢把眼淚滴到屍體上,也留下了一句反駁人的口語:你自己一身白毛衣,還說別人是“旱骨樁”?後來有人結語說:“溺愛傷子人變妖,骨肉鄰情全丟拋,不是鄉親齊心鬥,道長奇術也失消。”

《民間故事》2009年3月

花甲宴的由來

金在權采錄,樸讚球翻譯

朝鮮族老人到了六十歲生日,就要由子女們擺上豐盛的宴席,請來親明好友,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這種習俗是怎麼來的昵?

在古代,有個國王定了一條法律:人活到六十歲,不死就摹活埋。有一戶姓金的人家,地無一壟,房無一間,全靠扛大活過日子。到了中年,才得了個兒子,兩口子高興勁兒就別提啦。好景不長,孩子媽不幸得了月子病,沒錢醫治,很快就離開了人世。老金不忍心讓才四個月的孩兒活活餓死,就抱著他走村串戶,為孩子討奶吃。在孩子三歲那年,老金帶著他到了一個姓李的大戶人家擊當長工。湊巧,這大戶人家有個小女孩兒和老金的孩子是同年同月生。這倆孩子見麵就親近,一起玩兒一起耍。長大丁,又同去私塾念書。冬去春來,轉眼之間,兩十孩子都到十四歲了。

老金的兒子眼看父親就到六十歲了,按著國法就要活埋,心裏像刀割一樣難過。為了讓老父親過上幾天安穩日子,他把父親替換下來,自己去當小長工。

老李家姑娘看著這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夥子這麼孝心,聰明能幹又善良,打心服兒裏喜歡上了。

兩個人之同的愛幕之情,一天天地加深,老金頭兒也一夭天快滿六十歲了。小夥子想,怎麼也不能眼看父親被活埋。他就悄悄在一個僻靜的小山坡上,蓋了一間小石頭房子,在父親六十歲那天,偷偷地把他安頓進去,對外說,老父親死了,理了。每走晚上,不論刮風下雨,寒冬酷暑,他都給老人家送飯送菜。為了讓老人家開心,還把聽來的,看到的新鮮事兒,一五一十地講給老人聽。

老金頭兒在小石頭房裏快住到一年的時候,國家碰上難題了。強大的鄰國派來一個使臣,出了三道難題,叫快快回答,如若回答不出,就要交納成千上萬兩的黃金白銀。

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能回答得了的。國王十分憂愁,向全國發出告示:不論是準,隻要能回答出這三個難題,就給他大官兒做,要什麼給什麼。

小金來給父親送飯,就一五一十地學說了一遍。父親吃完飯對兒子說。“這三道難題其實不難,你去揭告示吧!”他詳詳細細地教給了兒子對答的法子。

小金回來,先跟老東家說了,說他要到京都去見國王。當家的挺高興,說:“好小子,你爹有見識,你有誌氣。你要是都答對了,解了咱們國家的危難,我就把姑娘許配給你。”說完,牽出一匹高頭大馬,打發小夥子直奔京都。

外國使臣見來前是一個窮小夥子,眼皮都不願意抬,就指著一隻大鳥問道;“這是什麼鳥?’小夥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孔雀”。“孔雀來到這裏,水不喝,食不進,你說應該喂它什麼?”“喂蜘蛛和蜘蛛新結的網。”國王立即令人捉來許多蜘蛛,繞來許多新結的蜘蛛網,孔雀果然吧嗒著嘴吃開了。

外國使臣見沒有難住小夥子,暗吃一驚,又拿出一根光滑的木棒來,問道:“這是什麼?”“哄杜蓋。”“這根哄杜蓋兩頭兒一般粗,分不出上下,你能猜出哪頭兒是根,哪頭兒是梢嗎?”“泡在水裏,根梢自明。”“這話怎麼講?”“樹根沾水水會沉下去,樹梢自然就會漂在上麵了。”國王和文武大臣聽了這話都程驚奇,外國使臣也不得不佩服小夥子的聰明和閱曆。

還剩最後一個難題了,差役牽進兩匹母馬來,個頭兒一般高,毛色一樣雪白。外國使臣問:“你說哪匹馬是騍馬,哪匹是崽兒?”小夥子不慌不忙地答道:“牽到馬圈一看便知。”“到馬圈怎麼看法?”“埋頭吃跟前草料的是騍馬,先劃拉遠處草料的就是崽兒。”“那是為什麼?”“馬也有愛子之情,騍馬不跟崽兒爭食,崽兒貪吃,自然要亂劃拉。”難題全被小夥子答上,外國使臣黃金白銀也不要了,告別國王回去複命了。

國王萬分高興,端坐上位,要按告示上說的那樣獎賞小夥子。國王先問他要什麼官兒,再問他要什麼寶,最後問他那些巧妙的回答都是從哪裏學來的。小夥子說:“一不要官兒,二不要寶,隻求國王答應我一件事。”說著跪在禦座前麵。國王忙叫他起來,並說:“別說一件事,就是十件也一定答應。”小夥子說:“那些巧妙的回答,都是六十歲的老爹爹告訴我的,懇求國王饒他不死!”接著就把來龍去脈向國王細說了一遍。

國王聽完,呆了老半天才說:“看來是我錯了,以為人到六十歲就沒有用了,才定下了人到六十不死活埋的王法。其實人老了,見識多了,閱曆深了,是國家的寶貝呀!朕要詔令全國,從今天起就取消這條王法。”國王誇獎小夥子忠孝兩全,賞賜給他很多黃金和白銀。

小夥子回到村子,先把老父親從小石頭房子裏接回來,住進新修好的寬房大屋裏,再和老李家姑娘完了婚。這一天真是雙喜臨門。

從那時起,為六十歲老人擺花甲宴、祝福祝壽的習俗,就一直延續下來。

黃龜淵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

唐代踏春詩的傳說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的這首膾炙人口的《題都城南莊》,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為後人廣泛詠誦。其中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詩人崔護,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貞元十二年(796年)進士,官至嶺南節度使。德宗貞元初期,他到長安考進士不中,心中鬱悶,整天在京城東遊西逛。清明那天,他來到了長安城南郊遊玩。行得久了,覺得口中幹渴,找到了一戶人家,想討杯水喝。那戶人家的庭院約有一畝地大,門緊閉著。順著門縫往裏瞧,隻見院子裏花木茂盛,蜂蝶飛舞,假山水池布置精巧,環境十分優美。崔護敲了門,過了很久,才有一女子一邊順著門縫往外瞧,一邊問道:“外麵敲門的是誰呀?”崔護趕緊回答:“我是出來尋春遊玩的過路人,獨自一人。因為口渴,向大姐討點水喝。”又過了很久,那女子拿著一杯水出來開門。唐朝風氣開放,男女交往比較自然,沒有後來那麼多規矩。女子把崔護讓進院子裏坐下,自己依在一枝桃樹下,笑盈盈地看著他喝水。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粉紅色的桃花映襯著女子如玉的容顏,隻覺得那女子嬌豔嫵媚、光彩照人,眼中春光流溢,比桃花更妍幾分。崔護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分不清是桃花映人麵,還是人麵映桃花,不由得目注神馳,心旌搖動。他想和女子說話,但不管他怎麼說,那女子不勝嬌羞,隻是含情脈脈地看著他,始終沒有開口。二人互相注視著,不覺天色將暮,崔護隻能起身告辭。女子送崔護到門口,目光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崔護也深深地眷戀著不忍離去。多次回首,那女子仍倚在門邊望著他。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時分。又是春光爛漫、百花爭豔的季節,崔護想起了去年清明和那女子相逢的情景,思念之情難以抑製,心中湧動起了見那女子的強烈願望。於是,他又來到了長安南郊,找到了那個莊園。那裏門牆如故,透過門縫往裏麵瞧,園中依然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但門上卻掛著一把大鎖,那女子已不知去向。崔護想起當日與那女子在桃花樹下相對無言,含情對視的情景,而今人麵不見,隻剩下一樹桃花依然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撫今追昔,往事曆曆,心中不禁悵然若失。惆悵之餘,遂把這個美麗的傳說,連同自己當時的心境,凝聚成短短的四句話,在園牆上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小詩。

《民間文學》2009年第4期

木蘭滾冰

譚彥龍

冬天的鬆花江銀裝素裹.是人們理想的天然公園。鬆花江江麵上的冰雪在木蘭人的心中是神聖的.人們為了祛百病、除汙濁.正月十五去滾冰是木蘭人獨特的習俗。

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都把所有的燈點亮,然後帶上用鋸末拌柴油做成的材料,從家門口開始沿街撒路燈。在通往江邊的大街小巷,會聚的人流潮水般湧到鬆花江,人們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江麵上,如癡如狂地滾著冰……老人滾、孩童滾、男人滾、女人滾、戀人相擁著滾、夫妻賽著滾,滾得天旋地轉,滾得流連忘返。調皮的青年人和愛玩耍的孩子們在光滑的江麵上,你趕我.我追你.你絆我.我推你……就這樣,人們在皓月當空的夜晚,在美麗的鬆花江麵上,忘乎所以地滾冰,企盼滾去煩惱、滾去百病、滾來吉祥、滾來好運。

據說.木蘭滾冰的習俗源自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個名叫王小的淳樸後生,常年以砍柴打魚為業。為了侍奉久病不愈的母親,他三十多歲還沒有娶上媳婦,母子倆相依為命。有一年正月十五,王小瞅瞅空了的藥碗,牙一咬又上山去打柴,想用打柴換來的錢為母親抓藥。打完柴下到半山腰,王小一個跟頭摔破了腿。他沒舍得扔下柴火,一瘸一拐地將柴火背到集上賣完買了藥,按大夫說的去打井水熬藥。他手握轆轤把還沒搖呢,那柳罐自己就上來了。他正納悶兒.隻見柳罐裏蹦出一隻瘸腿青蛙,凍得哆嗉亂顫。王小尋思:青蛙一會兒會被凍死。於是他就去抓青蛙,一撲一個跟頭,起來就不瘸了。他把青蛙帶回家放在炕頭暖和,還給它吃的。半夜.王小被驚醒,發現那青蛙打個滾變成了一個大閨女。隻見她打開一個月亮匣子,放出水給他母親洗澡。洗完後,那蛙女打個滾又變成了青蛙,一連兩個晚上都這樣。第三天,王小看準脫在一邊的青蛙皮,一把抓過來鎖在箱子裏.這下閨女沒招兒了.就對王小母子說了實話:“那皮是龍皮,是我護身用的,我是獨角龍的三女兒.到鬆花江岸上玩耍,忘了今年封江早,把我隔在外麵回不去了,所以躲到這井裏。我每天看見王小為母親不辭辛苦,心又善良,很受感動.特來幫王小給母親治病。”看到王小母

子倆既感動又高興.龍女對王小說:“我一個姑娘家這麼不明不白地住在你這兒不好,咱倆成婚吧。”王小母子樂得合不上嘴。婚後兩人恩恩愛愛,母親的病也好了。到第三年正月十五,鬆花江的江麵忽然開裂,原來獨角龍發現了此事來逼龍女回宮。三年仙緣已盡.王小和龍女哭得死去活來,兩人來到當初見麵的井台上,更是觸景傷情,哭出的眼淚灑落在井台上凍成了厚厚的一層冰。龍女告訴王小:“每年的正月十五,你背媽到這井台上來滾冰.一來可祛百病和汙濁之氣.二來我們也能有個相見。”龍女說完就不見了。

傳說是善良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經過一代代木蘭人不懈的奮鬥.木蘭人正向和諧富庶的小康生活邁進。而正月十五到江上滾冰已成為木蘭人的一大習俗.方圓百裏的人們也雲集而來。1991年,木蘭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將每年的正月十五定辦“木蘭滾冰節”。

《黑龍江日報》2008年2月21日

巧姐兒表針線

丁超

“巧姐兒”是寧夏回族聚居地區的鄉土歌唱家,俗稱“女唱家”或“女說家”。哪家娶媳婦都要請巧姐兒娶親、表針線,以表達婆家找了個好媳婦,讚美小兩口的美滿婚姻.感謝介紹人的功德,慰問廚師的辛勞。

回族農村常把巧姐兒當成新媳婦學習的楷模,婆家期望所娶的新媳婦像巧姐兒那樣聰明伶俐、溫良賢惠。因此,對巧姐兒的選擇十分嚴格,一要長相好,二要口才好。三要德行好,四要腦子靈。

同時.對巧姐兒的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她的表話或說唱必須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氣息.不懂方言土語和“回族專用語”(指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是難以勝任的;其次,表話時每句話都要押韻、俏皮形象。

回族群眾舉行婚禮,一般婆家比較喜歡委托巧姐兒到女方家裏去娶親。新娘在上車前要梳頭、整裝、掛耳墜,用交叉的細線繩刈掉臉上的汗毛,把眉毛修飾成月牙形.以表示姑娘要變成媳婦了。巧姐兒一邊給新娘梳頭.一邊唱道:“一對鏡兒明晃晃.照得閨房亮堂堂。左梳婆家金銀淌.右梳娘家糧滿倉。”生動地表達了對出嫁閨女美好的祝願.語言樸實生動,富有濃厚的鄉土韻味。新娘上車時,巧姐兒也要進行一番賀唱:“花頭巾,包銀子.打發姑娘出門子。娘家陪個摩托車,勤勞致富好處多。”幽默風趣.合轍上口.以表示對娘家人的安慰和對姑娘的鼓勵。

新娘到婆家時,婆家親友簇擁迎接.互道“色倆目”(問好).親友們圍上來看新娘子,

這時巧姐兒便借機唱道:“驢馱金子馬馱銀.送來一車好心人:黑缸子,白沿子,汽主送來個命蛋子.紅絹子.綠緞子.小夥子找了俊樣子。”巧姐兒二看到主人家向親友撒喜棗、核桃,便唱到遭:“撤核桃,撤棗子,哥哥找了個好嫂子。雙雙核桃雙雙棗,拉的拉來跑的跑。”用核桃和棗子來祝福美好生活。

娘家親友參觀新媳婦的新房時.巧姐兒唱道:“三間房子四麵紅.瓷地鋼窗鐵皮門。沙發床.電視機,家用電器分高低。院子擺的是嘀嘀嘀(汽車),屋裏放的是電腦機。小兩口,笑嘻嘻.兩對老人歇心哩!”新婚之夜.洞房內禁忌使用電燈,婆家委托巧姐兒送蠟燭或香油燈,送燈時這樣唱道:“進新房,黑洞洞.我給新媳婦來送燈。金燈配銀燈。鳳凰配麒麟。丁家巧大姐.配上俊郎公一千裏‘尼卡哈’(婚姻)拿線等,兩府變成一家人。”巧姐兒將一對青年男女的美滿婚姻比喻得惟妙惟肖。

次日吃罷早飯,由男方的長輩(多為女性)領新娘認親,新娘長長地呼喚一聲長輩尊稱,並贈一雙布鞋或線襪,長輩便回贈見麵錢.以表心意。巧姐兒唱道:“認大小,理應當,尊老愛幼表心腸。分清輩分好處事,多做好事勤幫忙。新媳婦做鞋整五雙.全家老少都穿上。婆婆穿上喂雞鴨.公公穿上放牛羊,新郎穿上把家掌.小叔子穿上生意忙.小姑子穿上上學堂。都誇媳婦有禮帽,都誇媳婦本領強”巧姐兒俏皮形象的表話.常常惹得人們開懷大笑、

婚禮結束後,婆家人邀請巧姐兒一同感謝媒人和廚師。

巧姐兒在代表兩家人感謝媒人時唱道:“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雙。雙手托著兩家人.雙腳踏著兩家門。青山跑成白路了.鞋底跑成車串了。‘色窪布’(善行)攬上了,永世的恩情記住了。”形象地表述了媒人為美滿的婚姻所付出的辛勞。

巧姐兒謝廚師時唱道:“廚子師傅忙又忙,炒的飯菜噴噴香。油餅子,幹饊子,糖麻丫子花卷子。雞鴨羊肉大鯉魚,夾板丸子好味氣、”非常逼真地表現出廚師的精湛技藝.

在回族的婚禮中,巧姐兒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巧姐兒表針線,雖說是簡單的逗笑,但是她的積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讀者》(鄉土人文版)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