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百味風俗(2 / 3)

聽仙花說完這些,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但是仙花說完這些話之後就像睡著了一樣,怎麼喊她也喊不醒了。

從那以後,沿河兩岸的人為了不讓自己家的閨女被河神選去做娘娘,年年的七月十五都在河裏放燈。

(李素英講述,流傳於河南省息縣白土店鄉)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8期

七月半,乞兒飯

詹瑞天

村莊在南方的三省交界處,越過界是安徽休寧,翻過嶺是浙江開化。村相近,互往來,人和睦,風俗也相似。這一帶的人將農曆七月十五當一個平常節,叫“七月半”。節日的內容也單一:拜“社公”老爺。即在家門口供一碗米餜,燃兩支蠟燭,點三炷長香,一家大小作幾個揖,祈求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社公”老爺消災祛難,賜個好收成。山裏的節氣來得晚,收成也晚,這個時節,田裏的禾苗正在灌漿,最經不起病蟲侵擾。

惟獨這個四百來戶的山村.把這個平常日子看得重:刷鍋台、磨豆腐、洗碗刷碟……家家忙得不亦樂乎--大家忙的是“乞兒飯”。

乞兒就是小乞丐,乞兒的命像山溝裏的荒草又賤又韌二他們破衣爛衫,殘粥冷飯:居無定所.見亭住亭,遇廟住廟。酷暑隻身赤腳踏村路,嚴冬破襖錚骨搏寒風:惡狗不懼,惡人不怕。對這種小乞兒.村人特別憐惜,偶爾出現在門前,村人都會盛上一碗飯,滿滿地堆個尖,遞給他們。這種給乞兒吃的滿滿堆尖的飯,就叫“乞兒飯”。這一帶都講“家教”,“家教”就是知禮尚儒。家裏的孩子盛飯隻能是平碗口,一碗不夠再添,絕不能堆出個尖,不然則挨大人的斥責:“吃乞兒飯?!”

做了“乞兒飯”是送給村裏上年七月十五以後添了小孩的人家的。送出的不承進.承進的不送出。送的理所當然,承的也理所應當。不論男仔女娃.不論初胎多胎,都一樣送。讓人家的孩子吃過“乞兒飯”,命也像小乞兒那樣賤,那樣波瀾不驚,那樣容易長大。

山村自古以來有這樣一個習俗:男孩到十五六歲時.在親友的攜帶下,到外地學做生意。近則蘇杭,遠則湖南、湖北、南京、上海,所涉大都是當鋪、茶莊、木行等。三年徒弟當下來就開始賺錢了,接著家裏就張羅說媳婦、定婚期,三年後完婚。以後,每兩年裏,或丈夫歸來,或媳婦出去,來來往往中,孩子也多起來,一個、兩個、三個……村頭的路就像思念的線,外麵的人心裏記著家鄉.家裏的人也惦著外麵的親人。

山村田少人多,從前的七月半,老糧用光,新糧還沒上市,屬於“荒月”。村裏“出門”的人多.家裏留守的大都是女人和孩子。平民百姓過日子,誰都會碰到難處,誰家都有個“不接湊”的時候,家裏生孩子添人口的就更難了。“乞兒飯”的名稱是賤俗些,可簡單易行,一碗碗飯的傳遞,既能扶弱幫小,又能接關係、融親情。

七月十五的清晨,村裏喧囂起來,街巷裏,穿梭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個個手裏都端著一碗滿堆堆、白瑩瑩的米飯.上麵蓋著三塊黃澄澄的煎豆腐。碗盈盈的滿,腳步盈盈的輕,抬頭碰臉,相互點個頭,打聲招呼,擦肩而過。到了人家門口.亮著嗓子喊一聲:“送乞兒飯!”聲音嫋嫋,主事的女人迎上來,雙手在圍裙上一擦.接過碗,進門將飯倒在堂前桌上的竹筐裏。捧出空碗,嘴裏“謝謝”不斷。送的、接的都一臉風光。送“乞兒飯”,從遠到近,來來回回地忙完了,手也酸.腳也累,可心裏安然。送出的是“乞兒飯”,是鄉情,是對人家的祝福,是對人家孩子的關注和希冀。

七月天氣好,竹簟一曬,“乞兒飯”就可以儲下來。可以做幹糧、攪米糊、製米糕……可照應老的.又可顧及沒斷奶的,還可以打發身邊轉前轉後的。大家幫湊,山村人家就能度過月荒年荒。

秋天涼風陣陣,村裏的石凳上夜晚坐滿了乘涼的村人.總有好奇的小孩想從老人嘴裏探出點“乞兒飯”的底細,但能說出個究竟的不多:不過他們知道,明代村裏出了個當兵部尚節又當吏部尚書的大官.就吃過村裏的“乞兒飯”。縣博物館存有他佩戴過的盤龍玉帶,村邊有喂養他坐騎的石頭馬槽.村尾還有他出銀子修建的引水灌田的石塌……“乞兒飯”.爺爺、太爺爺、太太爺爺都吃過。

這些年裏,山村在變,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娶的外地媳婦也多了。可本村媳婦和外地媳婦都喜歡到家裏來生養孩子。生活殷實了。七月半的“乞兒飯”和原先一樣,滿滿的一碗,上麵蓋著三塊豆腐,送出的人家一樣的送出.承接的人家一樣的承接,一樣的話語.一樣的親情,一樣的風光。

“乞兒飯”在這個山村沿襲著.一代又一代。

這個村莊的名字也很有氣度:大畈。隸屬江西婺源。

《讀者》(鄉土人文版)2008年第7期

八月十五開天門

嚴小華搜集整理

據說,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天門要開。天門開的時候,要是看到辦喜事的話,你的運氣就好。要是看到辦喪事的話,你一定要背時。

從前,有弟兄倆,哥哥是個老好人,弟弟則奸猾些。弟兄倆分家各過各的。這天,哥哥去算八字。八字先生見他老實巴交,就說:“你這八字不好哦!你看嘛,你這裏犯煞,這裏也犯煞,好幾重煞!常言說,七煞八煞,疙疙瘩瘩,牛事不發馬事發。今年你做事不順,病痛也不少,可要小心點!”哥哥聽了八字先生的話嚇壞了。回去後,一天到晚都提心吊膽的。

弟弟也去找那個先生算八字。先生見他精靈,盡說好聽的,說他八字好,紅運當頭,要是去做生意,一定賺大錢。弟弟聽了歡喜極了,丟了莊稼去做生意。

八月十五那天晚上,哥哥在床上睡著了,恍恍惚惚的,有個老婆婆喊他起來。那老婆婆對他說:“你生氣做什麼,八字先生說的話信不得,他算得不準!你快點來,看你的命到底好還是壞,像不像八字先生說的那樣。”

哥哥趕忙爬起來,跟老婆婆跑出門。老婆婆朝天上一指,叫他看。他抬起腦殼朝老婆婆指的方向一看:嗨喲,天門大大開著,一串串人從裏頭走出來,抬著大紅花轎,吹吹打打好熱鬧,是在接新媳婦!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問老婆婆。老婆婆對他說:“今天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南天門要開。你不是看到了嗎?你看到的是在辦喜事,看到辦喜事運氣就好。你切莫相信八字先生的鬼話,你隻要多謝謝南天門的土地,多給他燒炷香,多敬他好酒好菜,保你往後年年八月十五天門開的時候,都看到辦喜事。”

原來,那老婆婆是南天門的土地婆婆。說起南天門的土地管得寬,殊不知個個菩薩都有人敬,,唯獨他沒得人敬。他見一點油水都撈不到,就設了個法,八月十五晚上,悄悄把南天門打開,弄得熱熱鬧鬧的。又叫土地婆婆下凡來,把哥哥引出門看。

哥哥聽了土地婆婆的話,歡喜得很,弄了不少好吃的東西招待她。事後,他硬是又照土地婆婆說的那樣,經常弄些好酒好菜,燒香點燭敬南天門土地。南天門土地吃了香火,也就經常幫哥哥的忙。這樣一來,那年哥哥確實平平安安地過去了。

弟弟從來沒做過生意,一做就蝕本。他心想,龜兒八字先生胡算!他說哥哥做事不順遂,病痛多,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他說我有運氣,怎麼我這麼倒黴?想來想去想不出個明堂,就跑去問哥哥,哥哥把遇到的事情講給他。他聽了過後,也打主意那樣去做。

殊不知,南天門土地私開天門,,哄人家東西吃的事是違犯天條的,玉帝曉得了,就派人把他抓去打了五百大棍。一頓棍子打完,嗬嗬,打都打死了!玉帝就命人用棺材把他裝起抬出南天門。那陣,也正好是八月十五晚上,弟弟去看的時候,恰恰看到在發喪。土地老兒死都死了,再也幫不到忙,隨便怎麼敬他,運氣也好不起來了。

(魏顯德講述,流傳於重慶市巴南區)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9期

八月十六送十五

這地方有個規矩:八月十六,當娘的都要給出嫁的閨女送月餅。

早先,王屋山山下有個小村莊,村裏有個姓王的老婆婆,大家都叫她王大娘。王大娘的獨生閨女長大嫁到了臨村,家裏就剩王大娘一個人了。女婿覺得丈母娘太孤單,就跟媳婦商量,,叫媳婦回娘家住,他當上門女婿。後來,他們就真的搬回去了,王大娘不孤單了,心裏很高興。

這年中秋節到了,按這裏的規矩,出門在外的人,不論離家多遠,都得趕回家跟家人團圓三天。八月十五這天,閨女跟女婿回婆家團圓去了,家裏就又剩王大娘一個人了,怪冷清的。夜裏她躺在床上,瞪著倆眼,到半夜還睡不著。她想起閨女好吃棗饃,就點著燈,到灶房去蒸棗饃,準備第二天早上帶著棗饃去看閨女。

她和好麵,比著月亮擀個圓餅子,在上麵擺些棗,在棗上麵又摞一層圓餅子。照這樣一層餅子一層棗往上摞,一共摞了八層,越往上餅子越小。第二、四、六層餅子周圍都捏十五個角,放了十五個棗。最上麵摞上個小餅子,隻捏四個角。棗饃做好,放到籠屜上,蓋上鍋蓋蒸開了。等棗饃蒸熟,天也快亮了。

第二天一早,王大娘挎著棗饃去看閨女。到了閨女家,閨女一見娘的棗饃,傷心得哭開了。為啥哩?因為她見棗饃是八層,二、四、六層周圍都捏十五個角,最上麵那個小餅子捏四個角,明白了娘的意思:八層表示八月,十五個角表示十五,四個角表示“思”,合起來就是八月十五思念女兒。女婿見這情景,也直掉淚。因為團圓節還沒過完,閨女不能跟娘回去,吃罷飯,也照樣給娘蒸個棗饃,表示閨女也想娘,叫娘挎著先回去了。

村裏的人知道了,都覺得王大娘做棗饃給閨女的事兒挺有意思。第二年八月十五,很多當娘的也都學王大娘蒸棗饃,第二天給出嫁的閨女送去。因為王大娘的棗饃是比著月亮擀的麵餅子,人們就把這種饃叫“麵月餅”。又因為是八月十六這天給閨女送的,就把這回事叫“送十五”。不過現在送十五不再送麵月餅了,送的都是買來的月餅。

(張懷蘭講述,流傳於河南省濟源市)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9期

十月初一送寒衣

關雲德搜集整理

從前,長白山裏有戶人家,就娘兒倆。日子雖然過得很清苦,但母親仍然變著法兒地疼愛這個寶貝疙瘩。真是慣子如殺子,兒子長大以後,總認為日子窮困是因為母親沒本事,而且也拖累了他跟著受窮,因此不僅不思回報,反而稍不順心就對母親非打即罵。老太太每天見到兒子,就像看見瘟神一樣害怕,整天提心吊膽的。兒子的舉動傷透了她的心,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有一天,家裏又沒吃的了,兒子隻得硬著頭皮上山去打獵,母親拿出親手縫製的衣服對兒子說:“今兒個是十月初一啦,早晚天氣涼了,你就穿上這件衣裳擋擋風吧!”兒子接過衣服,沒好氣地說:

“老不死的,晌午我不回來啦,把飯菜給我送到鷹嘴砬子去!”說完就上山了。老太太傷心不已,這樣的逆子她真是懶得伺候了,可是不照他說的去做又要挨打啊,她趕緊生火做飯,生怕誤了時辰。

再說兒子上山後,走到一棵大樹,忽然聽見小鳥在叫,抬頭一看,原來樹上有個大鳥窩,窩裏的小喜鵲們在探頭探腦地等著老喜鵲喂自己呢!

他站在樹下觀看,隻見老喜鵲飛來飛去地忙碌著,突然,“啪”地一聲,老喜鵲從空中掉在地上。他好奇地走上前去。隻見老喜鵲嘴裏仍叼著小蟲,兩支翅膀拚命地撲棱,可就是飛不起來了。他想,老喜鵲這是累的,休息一下就會好的。於是,他爬上大樹,將老喜鵲送到窩裏,隻見老喜鵲拚盡最後一點力氣,將小蟲子送進一隻小喜鵲的嘴裏,頭一歪,死了。小喜鵲們見媽媽死了.一齊撲在老喜鵲身旁,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惹得他這個鐵石心腸的人也落下淚來。看著眼前這淒慘的情景,兒子忽然恍然大悟,禽獸還能講母子之情,看來自己都不如禽獸了。他下定決心要痛改前非,今後一定要好好孝順母親,讓她也享點兒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