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輯 百味風俗(3 / 3)

正在這時,老母親挎著飯筐,正吃力地往山上走來,兒子想,上山多累啊,可不能再累著母親了!想到這裏,他忙起身往山下跑去接母親,慌忙之中,手裏的棒子也沒放下。老太太正氣喘籲籲地往山上爬,突然見兒子拿著棒子衝下山來,還以為兒子又要打罵自己

呢,掉頭就往回跑,不想正撞在一棵大樹上。等兒子跑到跟前時,母親早已滿頭鮮血、氣絕身亡了。兒子抱著母親的屍體哭得死去活來,可是,老母親再也聽不到兒子懺悔的哭聲了。

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母親身上補丁摞補丁的破舊單衣被吹動,兒子忙將母親給自己縫的那件衣裳脫下來,輕輕地蓋在母親身上,隨後把母親埋在了那棵有喜鵲窩的大樹下麵。

從此,每年十月初一這天,他都會到母親的墳頭燒一件她穿過的衣服,說是天冷了,怕母親凍著。母親的衣服燒沒了之後。他就用紙剪衣服在母親墳頭焚化。

後來,這一做法在東北民間流傳下來,成為追思先人、不忘孝道的一種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已經演化為為生者送寒衣,因而具備了積極的意義。

《民間故事》2007年11月

撣塵送灶

農村有個習俗,每逢農曆十二月廿四,每家每戶要撣煙塵送灶君。這是為啥?在宋朝真宗年間,陸家莊有一個人名叫陸小君,是個生意人,經常在外麵做買賣,少則一年半載,多則兩三年才能回家一趟。陸小君的娘子姓王,很賢惠。丈夫雖然常常出門,但夫妻感情一向不錯,有一個兒子,已經三歲了,活潑可愛,夫妻倆把他當作心肝寶貝,日子過得倒也和和美美。

有一年年底,陸小君在外頭料理好賬目,匆匆回到家裏。娘子十分高興,一邊端凳,一邊上灶燒開水,好讓丈夫抹臉燙腳,然後拎了籃子上街去買酒菜。不到一個時辰,陸家娘子買了酒菜回來,進門沒看見丈夫人影,到灶間去一看,“哇”的一聲慘叫,嚇得昏倒在地上。

隔壁鄰舍聽到聲音趕過來,看見他們夫妻兩個都直挺挺地倒在地上神誌不清,大家一齊動手,掐人中擼胸脯急救。不多一會兒,陸家娘子慢慢醒過來,但陸小君已經斷氣了。有人覺得這件事大有古怪,趕緊派人到縣衙門報官。

縣太爺一聽出了人命大案,哪敢怠慢,帶了一批人趕到陸家莊去實地察看。一到陸家,就命仵作驗屍。不多一會兒,仵作稟報說:“男屍一具,頭部沒傷,手腳腹背都沒異樣,頭頸後麵有一個黑點,是中毒死亡。”

縣官把四鄰八舍傳來問,鄰居都說陸小君為人忠厚老實,他娘子也心地善良,他們是一對恩愛夫妻,平時同三鄰四舍的關係也非常好。縣官叫鄰舍退下,問陸家娘子:“你丈夫好好地回家,怎麼會死?”

可憐陸家娘子死了丈夫心都碎了,一直哭哭啼啼,聽老爺發問,一邊哭,一邊把丈夫回來所發生的事體原原本本講了一遍。

縣老爺想這案情十分複雜,一時難辨是非,由於當時在場的隻有陸家娘子,就將陸家娘子帶到縣衙門暫時關押起來,又把陸家門上貼了封條,等查到真凶再來發落。

隔了三天,陸家莊來了一個走方郎中,年紀在六十開外,須發雪白。他來到陸小君家,看見大門被衙門封了,向四鄰打聽才曉得主人中毒已經死了,頭頸上還有黑點。陸家娘子被縣衙門抓去了。老郎中聽了覺得事有蹊蹺,決心到縣衙門去打聽一下,弄清情況。原來,這郎中和陸小君是生死之交。當年老郎中剛巧和陸小君同住在一個客棧裏,老郎中得了重病,幸虧有陸小君日日夜夜細心服侍,老郎中才大難不死。現在老郎中剛巧行醫到陸家莊,特地來拜訪陸小君,想不到他已經過世,娘子也受了屈。老郎中來到縣衙門口擂起堂鼓,縣太爺立即升堂。老郎中把自己的想法稟告了縣官以後說:“小民懇求縣太爺開恩,能不能去掉陸家的封條,小民或許可以幫忙偵破這個案子。”縣官也想把這個案子早點破了,現在有人來幫助破案,再好也沒有。就答應老郎中的請求,帶領差人仵作再來到陸家,揭開封條直到灶間。老郎中看見灶間裏蜘蛛絲掛滿,灰塵也積了不少。角角落落細細察看,忽然眼光盯在灶頭上,“啊”一聲叫起來,“凶手在此地!”縣官忙問:“在何處?”老郎中用手一指說:“老爺,請看。”縣官看灶頭上都是蜘蛛絲網、煙塵,根本不見凶手人影,於是板起麵孔問:“凶手在哪裏?”老郎中說:“請老爺叫人弄兩籠肉包子來,我馬上抓住凶手。”縣官半信半疑,叫差人去辦。四鄰八舍聽說老郎中抓凶手,都擠進陸家來看。

不多一會兒,兩籠肉包子拿來了,老郎中把它放在灶上,灶膛裏燒起火來。不到一袋煙的工夫,灶間裏熱氣騰騰,還夾有肉香。這時有一條麻線粗細的煙塵慢慢垂了下來,老郎中小聲說:“老爺,真正的凶手來了!”縣官說:“這不是煙塵嗎?”老郎中說:“這是鐵絲蛇,非常毒,隻要碰到人的身上,立刻就死。老爺如果不相信,可以當場試驗。”

縣官叫人抓一隻狗來,捆牢腳放在灶頭邊,這條鐵絲蛇下來在狗身上碰了一碰,那狗發出一聲慘叫就死了,身上也顯出一個黑點,同陸小君的情況一模一樣,都是中毒而死。縣官說:“老先生真高明。你如果將這蛇捉住,也算為民除害,我一定奏明聖上,必有賞賜。”

老郎中說:“這蛇非常毒,不容易捉,但是我有一個辦法,能叫它永遠不會害人。請準備幾斤菜油,放在鍋裏,下麵用硬柴燒滾。”此刻縣官對老郎中已經完全信服了,立即吩咐差役統統照辦。待油鍋燒得冒起青煙,大家兩隻眼睛筆直盯著灶頭上麵,看見一條細絲樣的東西又從上麵掛下來,大家覺得這辦法真靈。不料這東西碰到油鍋又要縮上去,老郎中急忙拿起一根竹竿,在那東西最上麵的尾巴上狠狠打了一下,一丈多長的鐵絲蛇“撲哧”一下落到了油鍋裏,“吱”的一聲發出一陣焦臭味,這條害人的東西就完蛋了。大家都喝彩起來,個個拍手說:“真凶捉住嘍!”

陸家娘子放出來了,她想拜謝恩人老郎中,不料那位恩人早已離開陸家莊了。縣官將這樁案情上奏朝廷,真宗皇帝為了讓百姓記住這件事的教訓,四處張貼皇榜,要家家戶戶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這天撣煙塵、清垃圾。為啥要定在這個日子呢?這天正好是陸家娘子辨清冤情的一天。以後老郎中過世了,真宗皇帝為紀念他為民除害,又特地封他為“灶君老爺”,規定十二月廿四這天送灶君,正月半還要接灶君。以後朝代換了,但撣塵送灶的風俗一直沒變。

(周惠民講述,陳漢強采錄,流傳於上海青浦鎮)

《民間文學》2009年第1期

“狗奴才”的來曆

枯泉搜集整理

遠古時期,高辛王當朝執政,皇後娘娘得了一種怪病,耳痛三年,搜遍天下神醫不能治愈。忽然有一天,從娘娘耳朵裏跳出一條金蟲,三寸長短,狀如蠶子。此蟲一出,耳痛病

居然好了。

娘娘覺得奇怪,便把蟲子裝進瓢裏,用盤子蓋住。三天後娘娘掀開盤子看時,瓢裏的蟲子,卻變成了一條金毛閃閃,五彩斑斕的金狗。金狗從瓢裏跳出來,繞著娘娘搖頭擺尾,極盡諂媚。金狗是從娘娘的耳朵裏掉出來後變的,娘娘就像待自己的孩子般的喜愛,把它帶給高辛王看,高辛王一見這金狗,便再也離不開,行坐隨身,寸步不離。

金狗出生,始逢房王作亂,與高辛王爭天下。高辛王兵將不敵,眼看國家危亡在即,隻好拿出最後一招,張榜納賢,誰若能斬了房王人頭獻來,願以公主相許。

就在高辛王張榜的當天,高辛王的金狗失蹤了。

金狗離開宮殿,到了房王軍中。它見了房王,搖頭擺尾地討好。房王一見金狗,非常高興,心想:連高辛王的金狗都跑來投我,看來高辛王是要滅亡,這天下我坐定了。於是大擺宴席,為這好兆頭慶賀。

那天晚上,房王喝得醉爛如泥睡在帳中,金狗趁這時機,咬下房王的首級,跑回王宮獻給了高辛王。

高辛王見愛犬銜了敵人的首級回來,大喜過望,便命人拿出宮廷裏最好的肉食來犒勞金狗,誰知金狗不看不聞,悶悶不樂地睡到牆角,什麼東西也不吃,也不活動。高辛王喚它,也不起來。一連幾天,皆是如此。

高辛王思量再三,對金狗說:“金狗呀,你莫不是在恨我不踐諾言,不能得到公主為妻吧?可這並不能怨我,狗和人實在是不能結婚的啊!”

“大王啊,”金狗突然口吐人言,把高辛王嚇了一跳。隻聽金狗道,“您不要憂慮,隻要將我放進金鍾罩裏,七天七夜,我就可以變成人了。那時,我就可以和公主成婚了。”

高辛王聽了這話,驚詫萬分,就依言將金狗放進了金鍾罩裏。

多情的公主敬佩金狗能從敵軍帳中咬掉房王的人頭回宮獻給父親,心想,如果金狗真能變成人,嫁給他,也是自己終生的幸福。公主等到第六天,怕金狗餓死,悄悄地拿了好吃的給它送去。可當她打開金鍾罩時,金狗的身體都變成了人形,頭變成了一半,臉成了人臉,腦袋和脖子還是狗的樣子,尾巴也還沒有變回去。

金狗從金鍾罩裏跳出來說:“公主呀,你再等上一天,我就完全變成人了。這金鍾罩一掀開,我就再也變不成了。”

公主懊悔萬分地說:“不能變就不變吧。這原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怪咱的命苦啊。”

於是,公主隻好和金狗結了婚。婚後,金狗雖然成了宮廷裏的一品大員,但見了高辛王,仍然如做狗時一樣,搖頭擺尾。

直到現在,有些人見了上司,還是點頭哈腰,就是從金狗那時遺留下來的,人們稱這種人叫“狗奴才”。

《民間故事》2007年9月

狗肉為什麼不用刀切

林和英搜集整理

相傳,樊噲在沛縣賣狗肉時,劉邦常去吃肉,卻從不付錢,時間長了,樊噲便有些反感,但礙於兩人是表兄弟的情麵,又不好拒絕。不過他也有辦法,那就是盡可能躲開劉邦。

這天,劉邦吃過早飯,衙門裏無事,又來到肉市,見樊噲不在,打聽到樊噲去了夏鎮,便抄近道追去。劉邦來到一條河邊,見水深難涉,正在徘徊時,從對岸遊來一隻老黿向劉邦點頭示意。劉邦一見,知道這是要渡他過河,便拜謝並跳上黿背,被穩穩渡到東岸。

再說樊噲,來到夏鎮後,所帶狗肉雖然鮮美,卻無人問津,直到天色過午,一兩也沒賣掉。正在焦急時,看到劉邦走來,氣就不打一處來了,心想,若不是你天天白吃我的狗肉,我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可劉邦不管這些,走上前去,二話不說,抓起狗肉就吃。結果,那些趕集的人見劉邦吃得津津有昧,都圍上前來,你三斤我二斤,不一會兒工夫,一車狗肉就賣了個精光。樊噲轉憂為喜,拉著劉邦去酒館飲酒,酒足飯飽後,二人高高興興回家。

劉邦走在前麵,仍按原路返回,又來到河邊,見那老黿在岸邊等候,他們連車帶人都上了黿背。樊噲見這隻老黿又肥又大,心想,若煮出黿汁,再配上狗肉,味道一定會更美。老黿遊到河邊,劉邦上岸,剛想向老黿致謝,忽見樊噲猛地一刀將老黿的頭砍下。劉邦見狀,氣憤至極,大罵樊噲恩將仇報,並大聲斥責道:“今後賣狗肉不準你再用刀!”

因為劉邦後來稱帝,他的話成了聖旨。包括樊噲在內的狗肉販子果然再也不敢用刀切狗肉了。此事約定俗成一直傳至今日,凡是賣狗肉的都是用手將狗肉撕碎,沒有再用刀切的。

《民間故事》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