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生的陰涼深處(記憶與記載)(2 / 2)

好吧,我無奈的得出了類似於廢話的結論,思考人生一事,人人皆可勝任,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

思考人生的前提是總結,總結的前提是回憶。於是有了日記、自傳和墓誌銘。因為有不滿足於思考自己人生,還對思考他人人生感興趣的人的存在,還有了人物傳記。尤其是與曆史相關之名人和公眾人物,其故意或不故意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紙筆記錄下來供人傳閱。

傳記、墓誌總是大體的概括此人的一生經曆,他是怎樣生老病死,他說過什麼樣的話,做過什麼樣的事,取得過哪些成就。翻看這些記載的時候,這個人的形象會在臆想中慢慢鮮明,漸趨完整。唯一的問題是,這個形象依然是死掉的,鮮明而不鮮活,完整卻不完善,宛如一件栩栩如生的屍體。即使是詳盡得連睡前喜歡喝酒,說話的時候喜歡摸鼻子這樣的小習慣、小動作都記載下來的人物,我們也隻是知道他的曾經,而無法預測如果他還活著,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他會怎麼做。我們可以從一些記載中推測人物的性格,但是卻無法模擬出他的整個靈魂。因為靈魂是這般複雜的東西,而與之有關的資料,當事人永遠拒絕向我們透漏太多,包括口訴,包括筆記。

我有著這樣的心態可能與之類似。寫日記的時候,記錄下來的總是有限範圍內的心情與事跡,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就是遲遲不敢落筆,最後往往以“還是不要寫了,反正也不會忘”為理由作罷。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情,帶著難為情似的忸怩,想要獨享的狡猾,還有對記憶的絕對自信。雖然記憶經常敗給時間的衝刷,遺忘了那頁空白的日記本上本應記載的心情或事跡,再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掙紮的結果卻總是選擇再一次的留下一頁空白。那種微妙的心情和遺忘之後翻起日記時茫然的心情相比,也不知孰重孰輕誰對誰錯,也就是一種願意,一種選擇吧。平時寫日記尚且如此,待到回憶人生做出總結的時候,心情更平添出歲月的長度、生命的厚度、感情的深度、視角的高度和筆調的重度,拒絕記錄一些心情實在是人之常情了——

人生的陰涼深處

是寂寞的記憶之巢,

它對文字避而遠之。

傾訴時覺得委屈的,不是完整的故事;回憶時覺得刺痛的,不是過去的情事;會考慮記錄下來的,不是真正的心事。心事隻潛藏於記憶之巢,記載著不為人知的過往。人的靈魂中,總會有這樣的地方,也許即使告訴給別人,對他們來講也不過是一件過眼即忘的小事。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說,它是潘多拉的盒子,無論是災禍還是希望,打開它勢必會破壞現有的生活狀態;它是塵封的佳釀,一旦開啟封印,就失去了陳年的酒香;它是人性的弱點,寧可寂寞得死在心中,也萬不可示弱於人……這個地方非但不能告訴別人,就連說給自己聽、寫給自己看,都害怕唇齒相碰,紙筆相觸間觸動了記憶的封印。它從熾熱的生命進程中遠遠逃開,縮在人生的陰涼深處,一個記憶的角落。這與性情無關,再率直的人都會保有這樣的一個角落,此乃人之本能。

一個人的世界,寂寞嗎?

寂寞。

一個人的堅持,有意義嗎?

不知道。

一個人的記憶,是什麼樣的感覺?

佛曰:不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