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美好人生從讚美開始(20)(2 / 2)

死亡更不能征服偉大的靈魂,因為他們堅定的信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未曾有半點動搖。奧古斯都大帝在彌留之際眷戀的仍是他的愛人,“永別了,麗維亞,不要忘了我們共有的美好歲月。”提比留斯大帝在臨死時還在竭力掩飾當時的狀況,曆史學家塔西佗對他做出了恰當的評論:“他雖然體力漸衰,卻奸詐依然。”菲斯帕斯麵對死亡也有自己獨特的幽默。他坐在椅子上慢慢閉上眼睛,自言自語道:“難道我就這樣變為神嗎?”卡爾巴在刺客闖入他的房間時從容地說“來吧,隻要這樣對羅馬人民有利。”隨後他便慷慨赴死,塞納留斯則惦記工作更甚於等待死亡。他說,“還有什麼需要我做的,趕快拿來吧。真正的英雄至死仍保持其本色。”

對於死亡,斯多葛學派主張不厭其煩地做好各種充分的精神準備。依我之見,那隻能徒勞地增加更多的緊張情緒與恐怖氛圍而已。還是羅馬作家朱維諾的話更好:死亡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之一,既然沒人能夠回避,又何不更達觀地來接受現實呢?嬰兒出生也許正如他走到生命終點時一樣痛苦,沒有死亡存在,生命亦不會顯得如此美好而珍貴。死亡之於激情四溢的人恰如士兵爭戰在沙場上,根本來不及顧慮那些傷痛。而對於胸懷崇高信仰的人,更不會威懾其堅定的雄心。生命最完美的篇章莫過於能在實現畢生追求之後含笑話別:主啊,請帶我離去。

死亡更有這樣的能力:它開啟了讚譽之門,同時也熄滅了妒恨之火,正是那些生前備遭詆毀的人死後卻深得敬仰!死亡沉澱了一切榮辱悲歡,愛恨情仇。

學會麵對死亡

事上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生是我們的開始,死是我們的結束。我們對死亡應該有重新的解釋,死亡並不是肮髒的、悲慘的,它並不可怕,有時隻是我們不能接受而已。

死亡是生命最後一個過程,有它的存在,生命才得以完整。我們不是要挑戰死亡,而是要接納死亡,這種認識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宗教上的認識,而是對文化的重新認識。

麵對死亡要有一種達觀的態度。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莊子兩腿張開,蹲在地上,正敲著盆子唱歌。

惠子說:“和人家結為伴侶,人家生兒育女,身老麗死,你不哭也罷了,竟然敲著盆子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不對,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能夠不難過!可是探究她的開始,本來沒有生命。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混雜在恍恍惚惚之中,變化而產生了氣,氣變化成了形體,形體變化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因而死亡,這些就好像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運行。人家就要安靜地到天地這間大房子裏休息,我卻嗷嗷地哭,自己認為這樣是太不懂得命運,所以止住了哀痛。”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人生惟有麵臨死亡,才會變得嚴肅,意義深長,真正豐富和快樂。”

死亡並不可怕,積極的人,生而樂觀,麵臨死亡也會把它看做是一件好事。

有一個女人被診斷出患上絕症,隻能活3個月了,於是她開始準備自己的後事。她請來了牧師,告訴牧師自己希望在葬禮上吟詠什麼韻文,喜歡讀什麼經文,願意穿什麼衣服下葬。她還要求把自己特別喜愛的《聖經》也葬在身邊。一切安排妥當後牧師便準備離開,“還有一件事”,她像突然記起了什麼重要的事,興奮地說,“這很重要,我希望埋葬時右手拿著一支餐叉。”

牧師站在那兒盯著這個女人,簡直不知說什麼。“讓你吃驚了吧?”女人問。“唔,說實話你的要求把我弄糊塗了!”牧師回答。女人解釋道:“在我參加教友聯誼會的所有這些年裏,我總記得每當菜盤收走時有人必然會俯過身說,‘請把餐叉留著。’我很喜歡這一時刻,知道將要吃到更好的東西了,比如醇和的巧克力糕或蘋果餡餅。那真是太妙啦,並且也有意義!所以我就想讓人們看見我躺在棺材裏手裏拿著餐叉,心裏納悶‘用那餐叉做什麼’,然後我想請你告訴他們:‘請把餐叉留著……下麵要上最好吃的東西啦。’”

牧師於是和這個女人擁抱訣別,眼裏湧出歡樂的淚水。他知道這是她臨終前他們之間的最後一麵。不過他也知道這個女人比他更能理解天堂的含義,她明白更加美好的東西即將來臨。這是一個女人麵臨死亡的態度,她把死亡看做是等待她的一件更好的事。

生老病死是生命進程中的必然規律。既然死亡無法避免,那麼就讓我們把死亡當做伴侶,永遠不要害怕麵對它。很多人憂懼死亡,事實上他們也從來沒有真正痛快地生活過。我們隻能對這樣的人表示同情,這些人無法了解因死亡的存在,才使我們更能享受人生。

不妨學習一下那位樂觀的女土,勇敢地麵對死亡,永遠不要逃避它,也許最好的東西就要來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