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5節敢作敢為,彰顯俠義之道
俠義精神就是道德勇氣,是一個民族的白血球和防腐劑。抽去了它,這個民族就成了一堆爛泥。
柏楊先生說:“俠義精神就是道德勇氣,是一個民族的白血球和防腐劑。抽去了它,這個民族就成了一堆爛泥。”將“俠義精神”比作民族的“白血球和防腐劑”,可見柏楊先生對俠義精神的推崇。提到“俠義”,人們想到更多的是“鋤強扶弱”,甚至是金庸先生所講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對“俠義”最簡單的解讀就是: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這樣的人便稱得上是真正的勇敢,這樣的行為便稱得上是真正的義舉,即所謂的“見義勇為”。
見義勇為,不隻是簡單的拔刀相助,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左拉便是用他最擅長的文字實踐著對正義的維護。
左拉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同時也是一個疾惡如仇、勇於堅持正義的人。
1897年的一天,左拉和幾位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他聽朋友講起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多雷弗斯事件。
原來,當時法國的軍隊中有一位叫多雷弗斯的法國軍官,不知什麼原因,他忽然被軍方懷疑是德國的秘密間諜,並遭到秘密逮捕,很快就被判處終身監禁了。雖然多雷弗斯一直否認自己是間諜,可還是於事無補。後來,軍方發現,他們一直尋找的間諜並不是多雷弗斯,而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另外一個軍官。
當時,皮卡爾上校負責這件案子,在發現犯了錯誤之後,他很快就把這件事向上級做了詳細報告。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級拒絕糾正這一冤案,理由很簡單:需要維護軍隊威信。與此同時,他們還把皮卡爾調往突尼斯,並要求他不得泄露相關情況。
雖然如此,皮卡爾在離任前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一位律師朋友。
左拉聽說這件事之後,當時就火了,他氣憤地說:“不該受處罰的人在經受折磨,該受處罰的人卻逍遙法外,反映情況的人還遭到打擊,軍方到底在維護什麼人的威信?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人都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發生!我一定要用行動來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狀況!”
一位朋友勸他說:“左拉,還是算了吧。我們平民百姓怎麼能和擁有強大勢力的軍方對抗呢?我們不管怎麼做,都於事無補的,甚至我們自己還有可能受到打擊……”
對於朋友的勸說,左拉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說:“我並不同意你的看法!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維護正義,難道因為軍方勢力大,我們就不再過問這件事情嗎?我們都很清楚,邪惡是無法戰勝正義的。所以,我一定要控訴!”
這位極具正義感的作家,當天夜裏就揮筆寫出了名為《我控訴》的公開信,在新聞媒體上發表出來。在這封信中,左拉對軍方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同時呼籲整個社會都行動起來,幫助多雷弗斯討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清白。
在左拉和一些正義人士的奔走下,多雷弗斯終於在1906年7月12日被宣布無罪釋放,並恢複了軍職。左拉的不懈努力最終取得了勝利,他用自己對正義的呼喚戰勝了邪惡。
左拉用自己手中代表正義的筆戰勝了邪惡,顯然他並非孔子所說的那種“見義不為,無勇也”之人。見過太多冷漠的路人,麵對如此的左拉時,才驀然發現,這個世界需要正義,呼喚正義。每個人的心中對於那些具有“俠義精神”的人,溢滿了一種崇拜之情,正如柏楊先生所言:“我們對在權勢下低頭的人,感到無可奈何的悲哀。而我們對敢說敢做,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人,深深了解那是人類中最可貴的道德勇氣,從心底深處,生出欽敬膜拜。”正義的存在,使這個世界的未來輝煌而美麗。
柏楊先生心中的“義”,便是千萬中國人的不斷進步,他把最犀利的筆鋒當作治病的良方,即使麵前有重重險境,也無法阻擋其救治的決心,他用他的一生實踐著他所推崇的俠義精神,履行著他對自我的正義承諾。
正義是每個人心頭共同的願望,而正義需要用行動去捍衛,要敢於堅持正義,不向惡勢力低頭,用行動去捍衛正義。一位學者說過,在正義的事情上,弱者能夠打敗強者。隻要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義的,你就會因此擁有更大的力量。也唯有此種力量,才能確保世人心中那個充滿正義的“伊甸園”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