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危機如影隨形,憂患意識常備(1 / 1)

第一章第7節危機如影隨形,憂患意識常備

太濃的憂患意識使人變成驚弓之鳥,太淡的憂患意識使人麻木不仁。

中國有句古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人要有憂患意識!這是一個自古以來便時常被人提起的話題,柏楊先生也意識到了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因而他說:“太濃的憂患意識使人變成驚弓之鳥,太淡的憂患意識使人麻木不仁。”

置身在社會之中,與人為伍,不啻於身在森林叢莽,百獸呈凶;海洋深淵,龍蝦癲狂。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那就大禍臨近了。

社會,就是一個大雜燴,好人、壞人,善良、醜惡,陰暗、光明,如孿生兄弟一般,無處不在,無時不分。好人、善良、光明,對你有益無害。可是遇上壞人、歹徒、不法分子就會和他犯罪及墮落,如果你始料不及,毫無戒備,你就有可能蒙受傷害和損失,給你的人生造成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災難。因此,在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在這些利益相斥的團體中,你必須高度自危、警醒不歇,以使他們不能侵害你、傷害你,自己不蒙受損失。

危機如影隨形,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就肯定無法取得進步,因此,需要居安思危,不可一味地追求奢侈享受,揮霍浪費,不思進取。曆史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借鑒,唐朝由盛轉衰就是很好的一例。

經過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勵精圖治,以及唐玄宗李隆基開元時期的精心治理,大唐已經達到全麵興盛。自李隆基登基始,到開元二十九年,恰好是三十年。他第一年用的年號是先天,次年改為開元。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李隆基為皇一世,天下太平富足,國家穩定,經濟繁榮,農業和手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達到了大唐開國以來的鼎盛時期。可凡事有興盛必有衰亡,興盛的巔峰也必是衰亡的開始。開元以後唐玄宗用人失當,任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並且迷戀貴妃楊玉環,“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政治腐敗,奸臣當道,大唐終於由興盛走向衰亡,最終釀成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景象一去不返。

整個帝國沉迷於富足的生活之中,完全拋棄了帝國建立之初的危機意識。於是,那個中國人一直心向往之的盛世帝國,便在歌舞升平中漸行漸遠,留給人們的隻有淒涼的背景和無盡的思索。而另一位古代的帝王,則是憑借著濃厚的危機意識,將帝國重新帶入了輝煌,他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9歲喪父,叔父將他養大。他在叔父任職的蕭縣讀書,完成啟蒙教育,後到長安太學遊學,專攻儒家經典。寄養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謹厚誠信、勤儉自勵的性格。

遊學長安後,劉秀回到南陽家鄉,操持家業,從事農業生產。史稱他“樂施愛人,勤於稼穡”。由於“長於民間,頗達情偽”,深知百姓稼穡的艱難和民情的好惡,所以他為政寬簡,並大力減輕百姓負擔。

劉秀做了皇帝後,每日都是清晨即起,早早上朝,議政講經,很晚才退朝。處理政務,“兢兢如不及”。太子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注意休息,他卻說:“吾自樂此,不為疲也。”

身為一國之君的他生活儉樸,不事浮華。“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屢次拒絕群臣“封禪泰山”的進諫,直到臨死前一年,才帶領百官,登封泰山。針對秦始皇時期開始形成並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他還屢次下詔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這麼躬行實踐的。在為自己修造壽陵的時候,他對竇融說:“今所製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他在臨終前,又下了一道遺詔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製度,務從約者。”因而《後漢書?循吏傳》稱頌這個時期是“勤約之風,行於上下”。

劉秀當政的時期,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興”時期。因國君的仁厚和提倡節儉,不勞民傷財,使得國泰民安。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一個已經被多次證明了的規律。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願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銘記,“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盡可能地做到未雨綢繆,在心理上及生活上有所準備,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即便不能將問題消弭,也可以將傷害降到最輕。但萬物皆有度,憂患意識常備的同時,還需注意柏楊先生提到的不可過濃,否則便走進了另一種“杯弓蛇影”的誤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