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醜陋”自省:勤於內訟,打磨心中的美玉
第1節子不嫌母醜,以至孝之心回敬“母親”
以自己的國家為榮是一種歸屬感、溫暖感,即令自己的國家再爛,也會有這種感情。中國有句諺語:“子不嫌母醜!”這是對媽媽的愛心。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餘光中的一首《鄉愁》曾經感動過無數人,樸實無華的語言、真摯動人的情感,觸動了人們心底最深處的那根“琴弦”。季羨林先生說:“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餘光中的這一首詩,正是喚起了人們對於生母之外的另一位母親的濃濃深情。
身處在那片與大陸一海之隔島嶼上的柏楊先生與餘光中一樣,同樣有著對“母親”的思念。1988年,重回大陸的柏楊先生心潮澎湃。他的腦中浮現出的是四十年前,自己離開時的回憶;他的眼前見到的是四十年後,自己親曆的現實。無論回憶還是現實,無論貧窮還是發展,在柏楊先生的眼中,大陸仍然是那個能給予他歸屬感的“母親”。那是一種無可取代的溫暖,也是一種在別處永遠無法找到的踏實,這便是“母親”的力量。
著名影星周潤發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針對記者為什麼沒有申請綠卡的問題,他作出了這樣的回答:“我受不了那邊天天講英文,更受不了那邊生活的味道,那邊就連農村也不是農村的味道,你怎麼能習慣給田園上農藥都要用飛機!吃的就更別說了,整個就不是我呆的地方,所以我到美國就是工作,工作完馬上走,一天都不多呆。對於我來說,去哪裏都很方便,哪裏都有朋友,為什麼非要拿到人家的綠卡呢?我走了這麼多地方,最後還是覺得——做中國人,爽!”
多麼直白的表述,隻有在自己的“母親”身邊才能找到那份能讓自己安心的感覺,這是“母親”之外的其他所無法給予的。
“母親”給予我們生存的土地,給予我們成長的空間,她曾曆經苦難,卻始終庇護著我們。麵對如此的濃情,我們必須要以對待生母般的情感來回應。用柏楊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以自己的國家為榮是一種歸屬感、溫暖感,即令自己的國家再爛,也會有這種感情。中國有句諺語:‘子不嫌母醜!’這是對媽媽的愛心。”
這種愛心,是每個人都該有的一種情懷,對於祖國的熱愛,應如同對於母親的眷戀一般。我們會為母親的身體而擔憂,自然也應該為祖國的現狀的操心,無論身處何地都應該有這種關懷。正如範仲淹所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亦如陸遊所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大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我們的“母親”在近代曾經被人欺淩,弄得遍體鱗傷,一度失去了過去的輝煌,但我們依然深愛著她,而且那份愛因為災難的來臨而變得愈發濃厚了。於是,成千上萬的華夏子女為“母親”而戰,為“母親”而探索:
群情振奮的義和團,用鮮血捍衛著“母親”的尊嚴,他們走的路雖有偏差,但卻絲毫不妨礙他們心中對於“母親”的那份激情,他們不忍看自己的“母親”受苦,一如母親不忍看自己的子女受苦一樣,因而,他們傾盡所有想要保護“母親”。
“師夷長技以製夷”,傳統中國文化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新解釋,林則徐等人學西文、繪西圖,一點點地開始了解西方、認識西方,他們此舉與那些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人不同,他們的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母親”的強大才是他們心中的終極目標。
如煙花般絢爛且短暫的“百日維新”,是變法派為振興中華而想出的救國圖強之策,盡管隻有一百天左右的激昂,盡管一切很快便又恢複到了死水一般的狀態之中,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所含的深情無比動人,“戊戌六君子”正是自願為“母親”而流鮮血的壯烈。震撼人心的革命軍,打出了近代化的旗幟,想要以一種與他國平等的地位來維護“母親”的完整,盡管他們不夠堅決、不夠有魄力,因而未能實現最初的夢想,但心中的那份愛卻已溢滿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無論是哪種方式,無論是哪個群體,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母親”不再受侮。這種情感是深沉而濃烈的,詩人艾青曾說:“為什麼我的眼中充滿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而這種深沉的情感,其實並不一定非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隻要記得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做好,便已是在為“母親”的壯大而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