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9節節儉,食之不完的美筵
豪華奢侈絕得不到正常人的尊敬,隻能換取馬屁搖尾。而對於馬屁精的搖尾,用更低廉的價格,照樣可以購得。因此之故,任何情形下,節儉都是美德,不但能保持心靈,還能保護老命。
“豪華奢侈絕得不到正常人的尊敬,隻能換取馬屁搖尾。而對於馬屁精的搖尾,用更低廉的價格,照樣可以購得。因此之故,任何情形下,節儉都是美德,不但能保持心靈,還能保護老命。”柏老所言的“保護老命”未免有點嚇人,但卻並無道理。在如今到處充斥著LV、Gucci、Prada和Dior的生活中,節儉仿佛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宛如一個古董一樣,隻供人們在特定的時間與場合中參觀和品評。
追求一種有品質的人生無可厚非,但是品質生活並不一定就是體現在物質層麵,它還蘊涵著豐富的精神活動,否則越是奢侈就越會顯得越沒有品位,像一個暴發戶需要用渾身的金石來彰顯自己的財富一樣,從頭到腳無不凸顯了佩戴者的庸俗。其實人生在世完全沒有必要搞得那麼“隆重”,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心才容易獲得幸福與快樂。
老子曾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寶,第一件是慈愛;第二件是節儉;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其中“節儉”是老子的“三寶”之一。法國作家大仲馬曾精辟地說:“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節約是世上所有財富的真正起始點。”
綜觀曆史,我們會發現很多明君都是提倡節儉的人。比如曆史上最著名的漢文帝,一生節儉,從不敢鋪張浪費。正是從他開始才締造了“文景之治”,為後來的漢武大帝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奠定了百姓安居樂業的天下局麵,因此曆史上說“德莫高於漢文”。
除了漢文帝之外,我國古代的許多帝王都非常重視節儉美德,並且以身作則,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唐太宗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節儉,深知物力維艱。作為一個新王朝的君主,一般來說都會大興土木,以顯示自己的威嚴。但唐太宗認為這樣會勞民傷財,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興土木的風習,仍然住在隋朝時期的舊宮殿裏麵。在他的帶領下,朝廷上下逐漸形成了崇尚節儉的風氣,並出現了一大批以節儉聞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對臣下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來食用,肚子雖然飽了,但身子也就毀了,人君雖然富了,但國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來自於外麵,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我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縱欲。”
唐太宗還經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節儉。比如在吃飯時,太宗會告誡說:“你知道了耕種的艱難,就會常常有飯吃。”在騎馬時,太宗又說:“你體會到馬的勞逸,不一次耗盡它的體力,就能經常有馬騎。”
其實,節儉無需很複雜,所需的隻是隨手關緊水龍頭的細心、轉身關掉燈的小節,一點一滴之中節儉的美德漸成。
近代著名的學者李叔同——弘一法師一生都嚴守節儉,甚至到了粗劣的境地。
1924年,弘一法師到普陀山居住七天,他每天早上僅僅喝一大碗稀飯,而且連菜都沒有,其原因是他吃習慣了30多年的白粥。中午也僅僅是一碗飯、一碗大眾菜。他每次吃完飯都會用舌頭將碗舔一遍,將食物吃得幹幹淨淨,然後用開水衝入碗中,再喝下去,唯恐有剩餘的飯粒造成浪費。
他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而且對別人也進行勸誡,如果他看見客人吃完飯後碗中還有剩餘的飯粒,那麼,他便會特別生氣地訓斥道:“你有多麼大的福氣,竟然如此糟蹋?”不僅如此,如果有客人將冷茶倒掉,他也同樣會加以嗬斥。
對現代人來說,弘一法師的生活聽起來未免有自虐的傾向。人們已經過慣了“舒適的好日子”,或許早已忘記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又或許記得卻已無法回到那種“苦日子”了。但無論是誰都無法保證自己能享有一世的榮華富貴,因此,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好日子還是苦日子,都把節儉進行到底。細心地品味這一食不完的道德美筵,說不定哪一天,節儉真的能發揮“保命”的功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