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2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人必須有出世的精神,才可做入世的事業。
“人必須有出世的精神,才可做入世的事業。”柏楊先生的這一人生智慧與朱光潛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不謀而合,這句話其實也是對一種人生哲學的深刻理解。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質的世界中“乘物以遊心”,抱著一種超然物外、遊戲人間的心理看待人生。遊戲人間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讓自己的心境輕鬆,守住做人的本分,從俗事中解脫,不被物質所累。
生活中,人們總是牽掛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緒才會起伏。被負麵性牽著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灑脫的境界。愛默生曾解釋過什麼是成功:“笑口常開;贏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熱愛;獲得評論家真誠的讚賞,並容忍假朋友的出賣;欣賞美的事物,發掘別人的優點;留給世界一些美好,無論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一個小園地或一個獲得改善的社會現狀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過得更快樂自在,這就是成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讓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靈,淡然麵對得失,坦然接受成敗,才能超脫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諦。
柏老做到了:他是出世的,他跳出了世俗生活的局限之中,站在一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高度,觀看世間百態;他遠離了世俗的功利與喧囂,看淡了個人的成敗與得失,過著宛若陶淵明筆下“心遠地自偏”的寧靜生活。同時,他又是入世的,他的著作都圍繞著現實問題而展開,試圖用最激烈的方式喚醒那些沉睡許久的東西,用最犀利的筆鋒讓人們看到平日裏習以為常的陋習。他一生都在實踐著出世與入世的最佳結合。
中國古代曆史上,有許多人如柏楊先生一樣,演繹出了一段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佳話,唐朝的李泌便是其中之一,他睿智的處世態度充分顯現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該仕則仕,該隱則隱,無為之為,無可無不可。
李泌曾寫過一闕《長歌行》,將內心對名利功績的感受描繪得淋漓盡致。“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複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誌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這個權力中心。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南嶽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頗受重視,遭到楊國忠的嫉恨,毀謗李泌以《感遇詩》諷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蘄春郡安置,他索性“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自從肅宗靈武即位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雖未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複京師後,為了躲避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災禍,也由於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進衡山修道。代宗剛一即位,便強行將李泌召至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順其自然,當時的權相元載將其視作朝中潛在的威脅,尋找名目再次將李泌逐出朝廷。後來,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權臣常袞的排斥,再次離京。建中年間,涇原兵變,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邊。
李泌屢蹶屢起的原因,在於其恰當的處世方法和豁達的心態,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後,全身而退,沒有絲毫留戀。李泌已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又如儒家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身養性,出世入世都充實而平靜。李泌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朝廷內外傾軋混亂,若要明哲保身,必須避免卷入爭權奪利之中。心係社稷,遠離權力,無視名利,謙退處世,順其自然乃李泌處世要訣。
人生究竟是什麼?不過一杯水而已。上天給了每一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飲入了生活。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了一個人的貧與富,杯子隻是容器,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不過在飲入生命時,每個人都有權利加鹽、加糖,或是其他,隻要自己喜歡,這是每個人生活的權利,全由自己決定。看透了人生的本質,便不會被繁華遮蔽了雙眼,人生不過一杯水,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便能充分品味水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