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5節久積成病,情緒亦需疏導
罵者,唯人類才有的發泄憤怒的方法也。有啥不順心的事,罵上兩句,也就順心,有啥不如意的事,罵上兩句,也就如意。尤其妙的是,有啥下不了台的事,罵上兩句也就下了台。
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有人認為,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未能滿足的情緒,必須千方百計地壓抑下去、克製下去,而不能讓它發泄出來。但是卻不知道,這樣的情緒和意願被壓製,就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負擔,而這種負擔隻有通過其他的途徑才能釋放出去。雖然在你的壓抑、克製階段往往意識不到它還存在,但這隻說明它不在“顯意識層”出現,而是很可能成了隱藏在心底深處的“暗流”。
這股“暗流”如果長期鬱悶心中,就會影響腦的功能或引起身心疾病。情緒上的問題隻要把它說出來,心情就會感到舒暢,因此表達能起到一定的情緒安定作用。我國古代,有許多人在他們遭到不幸時,常常有感賦詩,這實際上也是使情緒得到正常宣泄的一種方式。有人經過研究認為,在憤怒的情緒狀態下,血壓會升高,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怒氣能適當地宣泄,緊張情緒就可以獲得鬆弛,升高的血壓也會降下來;如果怒氣受到壓抑,長期得不到發泄,那麼緊張情緒得不到平定,血壓也降不下來,持續過久,就有可能導致高血壓。
打個比方,這種“暗流”就像是蓄在水庫裏的水,隻能是越漲越高,在心理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壓力,那麼要想它不外流,就必然要在心理上高築堤壩,而這勢必使人在心理上與外界日益隔絕,造成精神的憂鬱、孤獨、苦悶和窒息;或者,這股“暗流”就要衝破心理的堤壩,使人顯現一種變態的行為,甚至導致精神失常。在這裏,同樣用得上這句眾所周知的話:堵塞不如疏導。
柏楊先生便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疏導的方法,他曾說:“罵者,唯人類才有的發泄憤怒的方法也。有啥不順心的事,罵上兩句,也就順心,有啥不如意的事,罵上兩句,也就如意。尤其妙的是,有啥下不了台的事,罵上兩句也就下了台。”柏楊先生所說的“罵”,也是發泄的一種方式。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辦公室,氣呼呼地對他說一位少將用侮辱性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的真好,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柏楊先生的“罵”,是林肯建議斯坦頓發泄的一種方法,但顯然,它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你喜歡運動,可以在生氣和鬱悶的時候拚命跑步,使勁打球,或者打沙袋——把氣你的人想象成沙袋;如果你喜歡音樂,心情不好時可以聽聽讓人愉快的音樂,音樂會把你帶入另一個時空,然後,你會發現讓你不快的事情可能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了,因為人的情緒經常是一時鑽牛角尖而已;你可以到歌廳裏去吼幾嗓子,你的不快情緒就會隨著你的歌聲衝上雲霄。另外,到大自然裏去也可以使人心情舒暢,並喚醒對生活的熱愛;你可以學習電影中的那些經典語段:找一個洞,把自己所有的不開心都講給它聽,當一切都發泄完之後,轉身離開,將那些情緒拋在腦後;你也可以大聲痛哭,借“流淚而放悲聲”這一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情緒,因而我們有時在勸慰遭受重創的人時會說:“哭吧,哭出來會好受些。”
其實,無論哪一種,都不過是發泄情緒的方式而已。與其將心中的種種情緒自覺不自覺地加以“克製”,還不如將其通過一種平和的方式發泄出來。畢竟,長久地情緒積壓,無論是對身體還是對心理而言,都是無益的,特別是那些負麵的情緒尤其需要疏導。隻要是在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的基礎上,宣泄心中的情緒,卸下不滿的包袱,才能輕裝上陣,以最健康的心態麵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