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6節悅納磨難,終嚐苦後甘甜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最後目的和至善總和,它賦給人類生命以真正的意義……我們隻認為,幸福是心靈活動,由此活動而認識真理,快樂是獲得心靈完美之後的一種必然反應。生命中遭遇到的一些可怖的風暴、挫折、磨難,隻能使人不快樂,卻沒有力量使人不幸福,隻看你怎麼麵對這些風暴、挫折和磨難。
走在康莊大道上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走過自己的人生,正如歌詞中唱到的那樣:“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隻有經曆過重重磨難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體味生活的意義。
柏楊先生便是曆經苦難之人,“我誕生在一個悲慘年代中一個殘缺畸形的家庭,它是那麼冷冽、墮落、充滿暴力,這不是一個孩子所承受得住的命運。母親原是我唯一的倚恃,可是辭世太早。繼母進門後,鏟除前房兒女成為她唯一目標。姐姐被逼早婚早寡,一個弟弟早夭,一個弟弟被賣到江蘇,一個妹妹被賣給高麗人,另一個妹妹沒有受過教育。一連串難堪的悲劇,可以說明我童年時所受的驚恐、疑懼,我像一隻關在貓籠中,被剝了皮的小老鼠,還沒有學會怨恨之前,就先學會絕望。十二歲那年,小學五年級,曾想到投井。大學畢業後,從東北流浪到上海,曾想到投江。五十歲後在監獄,我更想到絕食而死。然而,每當最後一秒鍾,都會有朋友及時地伸出溫暖巨掌,將我一把拉起,或指引一條明路。許多使人驚喜,使人動容的故事,紡織出我坎坷、傳奇、戲劇性的人生。”如此艱難的人生,難免為他執筆傳記的周碧瑟女士歎息:“您的災難,怎麼沒完沒了?”但柏楊先生卻並不這樣想,在別人看來始終被災難所圍繞的人生,在他看來他並不認為是天下最苦的。
苦難,是一個人人敬畏的詞語,是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災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遠離苦難,充滿幸福,但苦難就像沙塵一般,總是會灑落在每個人的身上。尼采曾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能強迫我們大徹大悟。”苦難,是一塊磨礪人心的試金石,它可以幫助人成長,也可以使人更深刻地領會幸福的甜蜜。正如柏楊先生所說:“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最後目的和至善總和,它賦給人類生命以真正的意義……我們隻認為,幸福是心靈活動,由此活動而認識真理,快樂是獲得心靈完美之後的一種必然反應。生命中遭遇到的一些可怖的風暴、挫折、磨難,隻能使人不快樂,卻沒有力量使人不幸福,隻看你怎麼麵對這些風暴、挫折和磨難。”一切的苦難,不過是人生路上崴腳的“小水坑”,它們會讓我們的心靈經曆塵世的洗禮,但卻無法讓我們的人生從此停頓。佛印勸慰人的一番話,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的心。
一日,佛印與蘇東坡在船上把酒話禪,突然聽到喊聲:“有人落水了!”佛印聽畢,馬上跳入水中,把人救上岸來。救上來後,才發現原來落水的是一位少婦。佛印十分不解,於是便問她:“你年紀輕輕,為什麼要尋短見呢?”少婦回答道:“我剛結婚三年,丈夫就拋棄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佛印又問:“三年前你是怎麼過的?”少婦眼前一亮,說:“那時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佛印接著問:“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少婦馬上說:“當然沒有!”佛印笑了笑,說:“那你不過是被命運送回到了三年前。現在你又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了。”少婦揉揉眼睛,恍如一夢。她想了想,向佛印道過謝便走了。以後,這位少婦再也沒有尋過短見。
結婚三年,便被丈夫拋棄,孩子也早夭而死,這無論對誰而言,都是致命的苦難與傷痛。但佛印的話,卻讓少婦跳出了苦難的泥潭,原來一切不過是恢複到三年前的狀態而已。其實,每個人總是習慣於將自己所遭遇的苦難擴大化,總是認為自己正在經曆的是世間最大的痛,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但多年之後,當我們再回過頭看時,曾經以為如天塌了般嚴重的事情,原來也不過爾耳。
羅曼?羅蘭說:“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麵犁破了你的心,一麵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體會到快樂?痛苦就像一枚青青的橄欖,品嚐後才知其甘甜;苦難就像人生路上的一個小水坑,可能會崴腳,卻永遠也敵不過幸福的汪洋。生命在延續,苦難就必定會有終結之日,幸福的伊甸園終會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