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自強不息,做命運的“救世主”(1 / 1)

第六章且看當下:求索不止,千磨萬擊還不息

第六章第1節自強不息,做命運的“救世主”

貧窮是一種罪惡,如果社會不允許你發財,這罪惡歸於社會。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則這罪惡歸於你自己。自己連養活妻子的力量都沒有,不去努力奮鬥,反而口口聲聲詛咒那些不願跟他一塊受活罪的女孩子,是自己迷了心竅,看樣子就是罵掉舌頭,隻能獻自己的寶,不能討到老婆也。柏楊先生不是提倡女人們都應勢利眼,而是促請小夥子們注意,先自己檢查,努力上進,坐在十字路口一味地抱怨女人愛錢,徒顯得自己是個混蛋。

也許臘梅並不喜歡嚴寒霜凍,也許青鬆並不喜歡懸崖峭壁,也許海燕並不喜歡狂風暴雨,但它們不甘放棄,進行自我救贖。為自己奏響了生命的樂章。每個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隻要自己保持一顆自強不息的心,即使是身處地獄之中,也能成為精神上的強者。

柏楊先生用他的一生,向人們證實了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他出生於一個家道中落的“小康之家”,父親永遠是忙忙碌碌的,在家裏停留的時間總是太過短暫,以至於都沒有時間認真地關心一下這個由繼母照顧的兒子,因而,柏楊先生的童年記憶中充斥的,全都是繼母尖聲的叫罵和那隔三差五落在身上的棍棒。

不得不說,柏楊先生成長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與當今的小朋友相比,柏楊先生就如同是生長於地獄之中的人。但地獄又如何,柏楊先生骨子裏那股堅強、不服輸的個性,讓他始終不肯向命運低頭,於是,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同命運對抗。他曾經曆過無數次的挫折,但那顆自強不息的心,卻從未改變過,終於,他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自強不息的典範。

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說的:“貧窮是一種罪惡,如果社會不允許你發財,這罪惡歸於社會。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則這罪惡歸於你自己。自己連養活妻子的力量都沒有,不去努力奮鬥,反而口口聲聲詛咒那些不願跟他一塊受活罪的女孩子,是自己迷了心竅,看樣子就是罵掉舌頭,隻能獻自己的寶,不能討到老婆也。柏楊先生不是提倡女人們都應勢利眼,而是促請小夥子們注意,先自己檢查,努力上進,坐在十字路口一味地抱怨女人愛錢,徒顯得自己是個混蛋。”

在他看來,無論麵對的是何種境況,那顆自強不息的上進心是永遠都必須有的,否則的話,別說是成功的人生了,就連娶個老婆都成問題了。古語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自己拯救自己,有了自救的願望,才會奮起努力,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難,征服所有阻礙,走向成功的人生。

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的統治極其腐敗,致使國力衰弱。北方匈奴乘機入侵,消滅了晉軍主力,攻陷了晉都洛陽,俘虜了晉湣帝。晉湣帝先被匈奴百般羞辱,最後又為匈奴所殺。在匈奴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

其時,一位名叫祖逖的愛國誌士,發誓要收複失地,拯救苦難百姓。他與好友劉琨住在一起,每日淩晨雞鳴之時,兩人就起床練劍。在皎潔的月光下,兩位熱血青年身姿矯健、比翼對舞,直到皓月西沉、東方發白才收劍回屋。多年來他們堅持“聞雞起舞”,無論酷暑嚴冬、刮風下雨,從不間斷。就這樣,他們練就了高強的武藝,磨礪了堅定的意誌。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晉元帝。東晉朝廷苟安於江南一隅,並沒有收複失地的意圖。祖逖為此十分焦慮,專程從淪陷區趕到建康求見司馬睿,要求領兵北伐,收複中原。

司馬睿沒有辦法拒絕祖逖的要求,就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卻不給他一兵一卒,隻撥給他1000人的糧食和3000匹布,要他自己招兵買馬,建立軍隊。雖然得不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可祖逖並沒有放棄北伐的決心。他帶領幾百名誌願北伐的壯士,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祖逖敲著船槳,大聲地發誓:“北伐如不成功,我祖逖絕不再踏入這條大江。”隨行的人聽了祖逖的豪言壯語,一個個熱血沸騰。過江以後,祖逖一邊召集人馬,打造兵器,一邊與敵人作戰。中原的老百姓給他們送來了糧草。軍民同心協力,浴血奮戰,祖逖很快就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

祖逖前行的路上,朝廷所能給予他的少之又少,他所依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雨果曾經寫道:“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

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作出成就。”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命運也會向他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