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節幸福不在逝去的日子
人類過去的成就雖然很重要,但它必須受到無數挑戰,人類文明才能有進步。人類的美景和幸福,不在那些逝去的日子,而在未來,這世界充滿了因新事物的產生而隨之產生的希望……言必稱堯舜,禮必推周公,一味要我們回到堯舜禹湯時代,這種思想的逆向追求,絕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人生應該是充滿蓬勃生機、無限可能的,應該對未來有極寬廣的嚐試、追求的精神。
未來,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而世人總是聽到這樣的勸誡:丟開過去和未來,把握現在。現在固然重要,但那還未到達的未來也同樣重要,它如同夜色籠罩的茫茫大海上的燈塔,給人以光亮,給人以希望。正如柏楊先生所說:“人類過去的成就雖然很重要,但它必須受到無數挑戰,人類文明才能有進步。人類的美景和幸福,不在那些逝去的日子,而在未來,這世界充滿了因新事物的產生而隨之產生的希望……言必稱堯舜,禮必推周公,一味要我們回到堯舜禹湯時代,這種思想的逆向追求,絕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人生應該是充滿蓬勃生機、無限可能的;應該對未來有極寬廣的嚐試、追求的精神。”
經曆了無數苦難的柏楊先生,心中必定是充滿了希望的,不然他如何能熬得過那被繼母虐待的漫漫長夜,不然他如何能在長達十年的牢獄生活之後仍然活力十足。是希望為他驅散了前行路上那些眼前看來的“無望”,讓他有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讓他有災難過後平靜的生活。
美國著名政治家馬丁?路德?金說:“希望是堅強的勇氣,是新生的意誌。”生活總會前進,人生隻能向前。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生命便也會隨之被摧毀。
在一家醫院裏,一位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家人也都很痛苦。但醫生仍感覺還有一線生機,便詢問病人想做什麼,有什麼興趣。結果,病人的回答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興趣。”
醫生聽了之後,歎了口氣,轉身走了出去。家屬們急忙趕上去追問:“醫生,是不是有不好的情況?”醫生說:“這個病人,我想是徹底沒有希望了,因為他是一個失去了希望的人。這樣的人對生活沒有任何留戀,也不會有信心活下去,所以,並不是完全單靠我們的醫治,就能好轉起來的。”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希望,也就意味著他的心已經死了,那麼世間的一切對他就毫無意義可言了。但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希望,即便他身處的是絕境,也一樣可以創造奇跡。
在一個偏僻的山村,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歲的時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卻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亂槍之下,還是病死在外,還是像有人傳說的那樣被人在外麵招了養老女婿,都不得而知。當時,她唯一的兒子隻有5歲。
丈夫不見蹤影幾年以後,村裏人都勸她改嫁。沒有了男人,孩子又小,這守寡得守到什麼時候?然而,她沒有走。她說,丈夫生死不明,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就回來了。她被這個念頭支撐著,帶著兒子頑強地生活著。她甚至把家裏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條。她想,假如丈夫發了大財回來,不能讓他覺得家裏這麼窩囊寒磣。
就這樣過去了十幾年,在她兒子17歲的那一年,一支部隊從村裏經過,她的兒子跟部隊走了。兒子說,他到外麵去尋找父親。
不料兒子走後又是音信全無。有人告訴她說兒子在一次戰役中戰死了,她不信,一個大活人怎麼能說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兒子不僅沒有死,而是做了軍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後一家人就團圓了。
盡管兒子依然杳無音信,但這個想象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她是一個小腳女人,不便下田種地,她就做刺繡的小生意,勤奮地奔走四鄉,積累錢財。她告訴人們,她要掙些錢把房子翻蓋了,等丈夫和兒子回來的時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醫生已經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後竟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到哪裏找家呢?
這位老人一直在這個村裏健康地生活著,已經滿百歲了。直到現在,她還是做著她的刺繡生意,她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她那布滿皺褶的滄桑的臉上,即刻會變成像繡花線一樣絢爛多彩的花朵。
老人臉上的絢爛,便是希望的力量。一個人相繼失去丈夫與唯一的兒子,該是多大的打擊,麵對這種境遇,想必很多人都會陷於絕望之中而無法自拔。但老人沒有,她的心中充滿了希望:她的老伴或許已經因為年紀大而安然離世,但她仍然在算計著兒子生孫子,孫子生重孫子,如人類的繁衍,老人的希望也在一直延續,因此,即便是麵對醫學上所謂的絕症,她依然挺了過來,是希望創造了這一奇跡,也唯有對未來充滿希望,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滿生機與活力,創造許多或許連自己都未曾想到過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