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4節以過往為鑒,繞過坎坷荊棘路
我有一種悲情,一直認為:“曆史的教訓是,人類從不接受曆史的教訓。”
柏楊先生的人生中,有一段被稱為“十年著史”的時間,他寫作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曆史年表》、《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係錄》、《柏楊曰》等史學作品,並譯寫了《柏楊版資治通鑒》。這一係列的史學作品,不隻是柏楊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他也希望能從過去的曆史中,吸取教訓,避免人們再犯同樣的錯。但結果卻並不如他所願,因而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有一種悲情,一直認為:‘曆史的教訓是,人類從不接受曆史的教訓。’”
或許柏楊先生過於悲觀了,但“以過往為鑒”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因此,同樣的故事總是在重複上演,同樣的悲劇總是反複出現。在追尋真理的路途中,我們不能輕易地將過去的事丟棄和遺忘,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無論過去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鮮明的事實,如果我們忘記過去,無視此前的教訓,必將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大費周折。
一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從很遠的地方來求見位於深山之中“仙人居”的聖人。年輕人進了深山,走了很久,發現路的前方有三條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一時不知該如何選擇。
見路旁一個老人在小憩,他就走上前去,向老人問路。老人睡眼惺忪地嘟噥了一句“左邊”。年輕人便從左邊那條小路上山。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樹林中,年輕人隻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老人家還在睡覺,年輕人又上前問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個懶腰,說了一句:“左邊”。年輕人正要分辨,轉念一想,也許老人家是從下山角度來講的“左邊”。於是,他又沿著右邊的路上山。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年輕人隻好原路返回。
再次回到三岔路口,他看到老人還在睡覺,便氣不打一處來,上前叫醒老人,問:“你一大把年紀,為何要騙我?左邊的路我走了,右邊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頂,到底哪條路可以去山頂?”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邊和右邊的路都不通,你說哪條路通呢?”年輕人這才明白過來,他沿著中間那條路來到了“仙人居”,才發現原來聖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人。
年輕人第二次回到三岔路口時,忘記了自己曾經走過的那兩條路,而仍然要向老人問路,他雖然最後到達了山頂,卻走了不少的彎路。如果我們銘記過去,吸取此前的教訓,一定就可以省卻很多的麻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爺爺,以賣草帽為生,每天都要經過一片小樹林,挑著一擔草帽上城裏去賣。
有一天走到半路上,路過小樹林,爺爺累了,放下擔子,坐在大樹底下休息,打起盹來,不知不覺睡著了。等他醒來時,發現身旁的籮筐裏的帽子都不見了,抬頭一看,樹上有很多猴子,每隻猴子的頭上都有頂草帽。在大樹上的猴子們看見爺爺著急的樣子,一齊大聲笑起來。老爺爺抬頭一看,這才明白,原來草帽全讓猴子拿走了。
爺爺氣極了,指著猴子們大聲說:“你們這些壞東西,趕快把草帽還給我,不然我就把你們都捉起來!”猴子們看爺爺指手畫腳地嚷嚷,也指手畫腳地叫起來,不肯把草帽還給他。爺爺急得一邊晃拳頭,一邊跺腳:“你們到底還不還我的草帽?再不還給我,我就把你們抓到城裏去關起來!”猴子們也學爺爺的樣子,晃著拳頭,跺著腳,還是不把草帽還給他。老爺爺又急又慌,脫下草帽,搔起了腦袋,猴子們也學老爺爺的樣子,脫下草帽,搔起腦袋來。
老爺爺看見猴子又在學他的樣子,就把手裏的草帽使勁往地上一摔,歎了口氣說:“唉!真把我氣死了!真把我氣死了!”猴子見了,也學老爺爺的樣子,一個個把草帽使勁摔下來。老爺爺趕忙把地上的草帽撿起來,一頂一頂裝到籮筐裏,挑起擔子,進城去了。
很多年以後,孫子接過了爺爺的班。
有一天,在賣草帽的途中,孫子也跟爺爺一樣在大樹下睡著了,結果帽子也被猴子拿走了。孫子想到了爺爺講的故事,於是舉起手,拍拍手,猴子也跟著拍拍手。看到爺爺說的方法果然很有用,最後,孫子也摘下草帽丟在地上,可是奇怪,猴子們竟然沒有跟著他做,還一個個瞪著眼看他。
一個個頭最大的猴子從樹上跳了下來,把孫子丟在地上的草帽撿起來,戴在自己頭上,爬到樹上去了。孫子正在納悶,就聽見那個個頭最大的猴子說:“傻瓜!就你有爺爺啊?”
猴子與人,都已經到了孫子輩,但聰明的猴子吸取了爺爺的教訓,沒再犯曾經的錯誤,而且還將孫子所有的草帽都拿去了。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這一句便道出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道理。